□陳 均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
作為一門藝術畫種,水彩畫迄今為止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曾在英國輝煌一時。在歷代畫家的不懈努力下,水彩畫在中國經歷了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形成了具有中國特點的中國水彩畫。中國水彩畫不斷地進行著變革,從最初的單一模仿到后來的主觀創(chuàng)作,從表現(xiàn)形式的片面單一到表現(xiàn)技法的多式多樣,從小篇幅發(fā)展到大篇幅。這些變革都對水彩畫的表現(xiàn)力起到了增強作用,極大地拓展了中國水彩畫的表現(xiàn)對象與情趣[1]。中國水彩畫的發(fā)展主要經歷了四個時期,包括萌芽期、成長期、形成期和革新期。
在萌芽期,中國水彩畫的最初表現(xiàn)形式是廣州外銷畫,其運用西洋水彩畫的技法繪畫中國的人物和風景,具有色彩明快的繪畫風格。此時的中國水彩畫帶有一定的模仿痕跡。
在成長期,中國水彩畫迎來了第一個高潮。受五四運動的影響,中國建立了美術院校,興起了西畫運動,影響和推動了中國水彩畫的發(fā)展。
中國水彩畫不斷發(fā)展,逐漸形成了一定的風格。1949年7月,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平召開。全國第一屆美術作品展覽在此次會議期間展出,對包括水彩作品在內的556件作品進行了展示。此后一段時間,各年齡階段的水彩畫家不斷地探究生活,努力對身邊的事物進行了解,嘗試將中國的新面貌用水彩畫反映出來。由于寫實風格順應時代的發(fā)展,適應人們的欣賞水平,于是中國水彩畫的寫實風格得到廣泛的肯定,并逐漸穩(wěn)定下來,奠定了水彩畫在中國的傳統(tǒng)繪畫模式。
中國水彩畫的第二個發(fā)展高潮出現(xiàn)在改革開放時期,促進了中國水彩畫的革新。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世界的面貌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畫家的主觀創(chuàng)造意識不斷加強,努力追求著不同的藝術個性,在中國水彩畫的創(chuàng)作中創(chuàng)造并使用了多樣化的表現(xiàn)形式和表現(xiàn)技法,形成了如今中國水彩畫多姿多彩的局面[2]。
留白技法是畫家在創(chuàng)作水彩畫時需要掌握的重要技巧之一。畫家巧用留白技法除可以讓畫面看起來更明亮外,還能起到增強畫面韻味的效果。留白雖然不是繪畫的主體對象,但是可以打破畫面的沉悶感,增加透氣性,讓畫面產生意料不到的斑駁效果,起到襯托主體的作用,并增強整個畫面的意境。由于水彩紙具有吸水性和粗細之分,畫家用水用色很關鍵。水彩筆上所含水分的多少會影響畫家塑造物體時的準確性,如果留白過多,整個畫面就會顯得比較碎[3]。水彩畫的留白技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薄膜留白法比較簡單,是指畫家用剪刀把有黏性的紙或薄膜剪成畫面所需要的形狀,然后將其粘在畫面所需要的地方即可。
食鹽留白法是指畫家首先讓食鹽吸收水分,使其更容易融化,然后將其撒在還沒有完全干的畫面上,等待食鹽慢慢地溶解。相對于普通水珠來說,食鹽水珠的比重大,在食鹽溶解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地將水彩顏料向外排擠掉。畫面完全干燥后,會出現(xiàn)冰花般的小點或炫美的花紋。
蠟筆留白法是指畫家利用蠟質物品來代替鉛筆,首先在涂顏色之前用蠟質物品在畫面上畫出即將留白的圖形,然后按照正常步驟進行涂色即可。由于蠟密度小、不吸水且具有排他性,蠟質物品可以在畫面上起到留白的效果,即油水分離后出現(xiàn)的效果。
沾式留白法是指畫家首先用海綿沾上含水量較多的顏料,然后將其按壓在畫紙上,通過調節(jié)按壓海綿的力度和海綿含水量,得到想要的各式各樣的圖形。海綿蘸水的方法可以分為干沾和濕沾,這兩種沾法能形成不同的紋理和效果。
隨著中國水彩畫的不斷發(fā)展,畫家發(fā)明出遮蓋液留白法。首先將遮蓋液涂在畫面留白的地方,等遮蓋液干了之后再進行作畫,創(chuàng)作完整體畫面并等畫面完全干了之后,再將遮蓋液撕下來就形成了想要留白的形狀。
刀刮留白法是一種補救方法。在繪畫的過程中,如果某些地方沒控制好水分或忘記留白,留白的地方被顏色覆蓋起來了,可以采用刀刮留白法進行補救。刀刮留白法的工具可以是削平后的毛筆桿子、指甲或小刀,刮法分為濕刮和干刮[4]。
飛白留白法是指畫家用含水量較少的水彩畫筆在畫面上快速畫過,產生一種留白的效果。由于水彩紙具有特殊紋理,在筆快速畫過畫面時,顏色會留存在畫紙比較凸起的部位,而畫紙凹下去的部位則沒有染上顏色,還是白紙本身的顏色。這種留白手法的適用面比較狹窄,通常適于表面比較粗糙的畫紙。
留白技法主要運用在水彩畫的三個方面,即在風景畫中的運用、在人物畫中的運用及在靜物畫中的運用。
美國寫實主義繪畫大師安德魯·懷斯的代表作《海邊的風》是留白技法在風景畫中運用的典型例子。懷斯喜歡用寫實的手法描繪家鄉(xiāng)熟悉和熱愛的景物,同時發(fā)揮想象力,將寫實和想象進行融合,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寫實風格。《海邊的風》描繪了靜謐的家鄉(xiāng)美景,近處是一扇窗戶,窗紗輕輕地飄拂著,窗戶周圍的墻面斑駁陸離,窗戶紙很破舊,窗戶外是一望無際的黃色草原和似傍晚又似陰天早晨的天空,一小片海水被濃郁陰沉的樹林圍繞著,兩道一直延伸到海邊沿的車印,一切都是那么的靈動細膩且柔軟。在這幅靜謐的水彩畫中,畫家巧妙地運用了留白技法,勾勒出窗紗飄逸的形狀,突出了窗紗清透、輕揚且隨風舞動的質感和特點[5]。
關維興是水彩人物畫的代表畫家,是國家一級美術師。關維興注重描繪人物的個性特點,他筆下的水彩作品多以身邊的老人、孩子及樸實的農民為主題。他分別于1995年和2007年創(chuàng)作出兩幅畫,都是以人物為繪畫對象,第一幅畫畫的是小孩,第二幅畫畫的是老人。在第一幅畫中,由于小孩的皮膚紅潤且光滑,畫家在繪畫小孩的臉部時使用了留白技法,在眼睛上進行了高光留白,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出小孩活潑可愛的性格及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心理。
在另一幅繪畫老人的畫中,留白技法主要運用在對老者胡子的繪畫方面。在繪畫胡子時,畫家沒有涂滿胡子或所有地方都留白,而是僅在光源處留白,給人以非常形象的體積感。通過觀察關維興的作品,人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無論是哪種顏色,只要畫家恰當、巧妙地運用留白技法,就能使整個畫面協(xié)調、準確地表達出畫家的思想。
《果盤里的橘子》是朱輝的靜物畫代表作,這幅畫的留白技巧主要運用在對白色花的繪畫上。和人物一樣,花也有自己的結構特點。畫家應根據(jù)靜物的屬性特點進行留白,發(fā)現(xiàn)光的方向,將花完美地繪畫出來,表現(xiàn)花獨特的韻味;應依照陶瓷的造型結構在最突出的部位進行留白,表現(xiàn)陶瓷的質感;在大罐子和水果上的留白更是點睛之筆。這些不同地方的留白結合起來,使整個畫面看起來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
卡西·約翰遜的著名畫作《矮牽?;ā肥橇舭嘴o物畫的典型代表。這幅作品中的花盆上拴著一根白色的繩子,這根白色的繩子是為防止被別的顏色遮住而用留白膠留白形成的,由于花盆較沉,栓花盆的繩子繃得較直,畫家使用留白膠留白顯得恰到好處,讓整個畫面看起來更完整。此外,光感好是這幅畫的另一個特點,留白對光感的好壞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在創(chuàng)作水彩畫的過程中,各種技法的綜合運用可以使水彩畫朝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給人預留出更多的創(chuàng)造空間與發(fā)揮空間。一幅完美的水彩畫作品既需要極大地發(fā)揮畫家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又需要將畫家內心的想法恰當巧妙地表現(xiàn)出來。畫家運用留白技法等獨特的繪畫技巧,能極大地提高水彩畫的藝術價值,讓水彩畫具有不可替代的美感與質感。中國水彩畫正在蓬勃發(fā)展,要想在更高的層次取得成就,畫家就不能安于現(xiàn)狀,必須找出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正視它們,沉著冷靜地思考應對之策。中國水彩畫的發(fā)展歷史并不長,水彩畫創(chuàng)作的理論基礎也比較薄弱,畫家應從各個方面探索水彩畫的現(xiàn)代形態(tài),積極開拓水彩畫的市場。筆者相信,中國水彩畫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中國水彩畫必將走向更加絢麗多彩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