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碧 (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yè)學院)
在中國歌曲的體系中,大概有如下幾種類型,比如,以唱法區(qū)分為美聲歌曲、民族歌曲、流行歌曲;以藝術特點區(qū)分為:藝術歌曲、抒情歌曲、群眾歌曲等;根據(jù)舞臺區(qū)分為:獨唱歌曲、重唱歌曲、表演唱、歌劇詠嘆調(diào)以及所謂原生態(tài)民歌、長篇敘事史歌(如《格薩爾王》等)等。這些分類都是約定俗成,自然而然為大家所認可。然而,數(shù)千年的中華文明,傳承下來的藝術精髓是多種多樣,呈現(xiàn)出的藝術形式也是異彩紛呈的。事實上,筆者認為,在歌曲的形態(tài)里,還存在著另一類歌曲類型——敘事歌曲。
敘事歌曲主要以敘述歷史事件、人物故事、情景短劇或民間傳說為主要內(nèi)容,音樂上常吸收民歌、曲藝和戲劇的音樂素材,民族風格濃郁,地域特色鮮明,具有強烈的思想性、戲劇性、地域性以及歌唱性。構(gòu)成敘事歌曲的核心要素是故事(人物或景物),包括場景、事件、歷史背景、地域特色,甚至有的作品還涉及到故事發(fā)生的時間以及人物的精神世界等。
敘事歌曲要實現(xiàn)講清楚故事這個目標,它必須在歌詞與旋律上都具有與眾不同的特點和能力。本人在細化分析作品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決定敘事歌曲性質(zhì)的首先是歌詞,歌詞講故事,音樂則配合呈現(xiàn)這個故事。
敘事歌曲歌詞呈現(xiàn)出明顯的故事詩、音畫詩、敘事詩、史詩的特質(zhì)。講述者可以是第一人稱(我),也可以是第三者的“旁人”來講述故事。
1、故事詩。大多以第三者的角度去講述故事,如《歌唱二小放牛郎》具有較強的濃縮性、地域性和思想性。故事人物、時間、地點、事件、歷史背景以及人物的精神世界,都濃縮在了歌曲里,人們通過聽這首歌曲就能完整地知道了王二小的英雄事跡。歌曲完整清晰地講述了抗戰(zhàn)時期的小英雄放牛娃王二小,機智勇敢地與日本侵略軍周旋,把日軍引入埋伏圈里消滅了敵人,最后少年王二小壯烈犧牲的故事。
2、音畫詩。一般多以主人翁第一人稱(我)的形式出現(xiàn),通過寫景喻情,更多的是表達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通常以短小的情景音畫片段,描繪出人物短暫的內(nèi)心世界,歌曲《二月里見罷到如今》故事情節(jié)大概是“一位生活在黃土高坡的少女,站在山頭遠望,盼著心上人歸來。山溝里百靈鳥兒在飛舞,少女盼望哥哥的心更急切。突然遠方有一個人影出現(xiàn),她揮臂呼喚,希望溝里的人影對她揮手答應,可是很遺憾,只好看著人影揚長而去,少女悻悻然又回到孤獨的思念中去”。
3、敘事詩。以第一人稱“我”或第三者去講述比較完整的故事。歌曲《蘭花花》講述蘭花花追求幸福與封建禮儀抗爭的故事。窮苦人家的女孩蘭花花,長得美麗“一十三省的女兒喲,就數(shù)那蘭花花好?!北槐破燃藿o財主周家的猴老子。蘭花花為了追求幸福,不惜拼上性命與封建禮教抗爭,蘭花花掙脫束縛“手提羊肉懷里揣著糕,拼上性命往哥哥家里跑”
4、古史詩。如《木蘭從軍》出自古典名篇《木蘭辭》,歌詞大量引用《木蘭辭》原文(文言文)如“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以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轉(zhuǎn)換敘事,講述巾幗女英雄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征戰(zhàn)沙場、凱旋歸來、立功受封,辭官回鄉(xiāng)、重換女兒裝的傳奇故事。生動刻畫出了花木蘭這個人物的善良、樸實、堅韌、勇敢的個性特征,也贊頌了花木蘭忠肝義膽、忠孝雙全的完美人格。
敘事歌曲的旋律,呈現(xiàn)出地域?qū)傩暂^強的民歌、說唱、戲曲以及現(xiàn)代創(chuàng)作等多種風格特色。中國現(xiàn)有的具有敘事特征的歌曲大多都是來自民歌,比如《槐花幾時開》、《龍船調(diào)》、《新貨郎》等,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用歌謠的形式,去反應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現(xiàn)代創(chuàng)作中,作曲家首先是基于歌詞的故事所產(chǎn)生的地點與發(fā)展脈絡去設計創(chuàng)作,研究符合歌詞內(nèi)容的地域文化與民風,以不同的音樂特色與風格去創(chuàng)作。歌曲《吉祥三寶》是蒙古族的說唱與音樂特色,《前門情思大碗茶》是京腔京韻的特點,《蘭花花》、《二月里見罷到如今》則是信天游的風格?!抖吕镆娏T到如今》的曲調(diào)就是由“信天游”編寫而來的,歌曲《木蘭從軍》的豫劇音樂元素,集傳統(tǒng)戲曲元素和曲藝音調(diào)與創(chuàng)作音樂為一體,是典型的以戲曲為根基的創(chuàng)作,音樂運用了大量的豫劇元素,根據(jù)南北朝《木蘭辭》講述的女英雄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歷史故事而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大型聲樂作品。
敘事歌曲所包含的藝術內(nèi)涵非常豐富,寫景、敘事、人物刻畫、地域、民族、歷史背景、人物精神風貌等等。用單純的“聲情并茂”去表述和演唱是不夠的。在演唱之前,作為教學與演唱者都應該做充分的研究準備,這樣我們才能充分詮釋“敘事歌曲”的藝術內(nèi)涵。
首先我們要清楚作品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表達了怎樣的人物或事物的思想情感,不僅要對作品進行音樂結(jié)構(gòu)上的分析,更要對故事發(fā)展的時間脈絡、情感變化、時空轉(zhuǎn)換、場景描繪、音樂風格、地域特點、最后是作品所要呈現(xiàn)的主體思想做一個全面的學習與研究,在此基礎上,再去構(gòu)建一個立體的演繹(演唱)方案。比如:聲音力度上的強與弱、音色上的明與暗、音質(zhì)上的虛與實的設置;音樂節(jié)奏上的快與慢、靜與動的設置;演唱上的說與唱、連與斷的設置;思想情緒上的揚與抑、悲與喜、平與激的設置;咬字吐詞上的字頭、字腹、字尾的吐字方式;符合歌曲需要的特定韻腔與風格等。如《木蘭從軍》的豫劇音樂元素就需要演唱者運用豫劇的韻腔;《二月里見罷到如今》信天游的地域音樂風格就需要歌唱者做符合信天游演唱風格的韻腔以及音色的處理與調(diào)整。敘事歌曲的戲劇性特征,也要求演繹上作戲劇化的處理。所以,要演唱好敘事歌曲,首先要對歌曲做充分的學習與研究,對作品的歌詞與音樂都要做細化分析。
《歌唱二小放牛郎》
詞:方冰 曲:劫夫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
不是他貪玩耍丟了牛,
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九月十六那天早上,
敵人向一條山溝掃蕩,
山溝里掩護著后方機關,
掩護著幾千老鄉(xiāng)。
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時候,
敵人快要走到山口,
昏頭昏腦地迷失了方向,
抓住了二小要他帶路。
二小他順從地走在前面,
把敵人帶進我們的埋伏圈,
四下里乒乒乓乓響起了槍炮,
敵人才知道受了騙。
敵人把二小挑在槍尖,
摔死在大石頭的上面,
我們那十三歲的王二小,
英勇的犧牲在山間。
干部和老鄉(xiāng)得到了安全,
他卻睡在冰冷的山間,
他的臉上含著微笑,
他的血染紅藍藍的天。
秋風吹遍了這個村莊,
它把這動人的故事傳揚,
每一個老鄉(xiāng)都含著眼淚,
歌唱著二小放牛郎。
在結(jié)構(gòu)上,這是一首分節(jié)歌,運用了起承轉(zhuǎn)合的四句體單樂段布局。整個歌曲只有一段旋律,而歌詞卻有七段,是一段旋律重復七段歌詞的敘事歌曲。作曲者采取了“小調(diào)式”,2/4拍。其旋律短小,整首歌曲只有四個樂句,旋律沒有大的起伏,只是配合歌詞把故事講清楚。從歌詞上來分析,作詞者也沒有對這一事件的描寫加以主觀評判,而是運用平鋪直述的方式將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和原因交代非常清楚。人們通過聽這首歌曲就能完整地知道抗日小英雄王二小感人的故事和英雄事跡。
中國的詩詞非常講究押韻,而這首歌詞也一樣講究詞韻,整首詞以人物王二小的昵稱二小放牛郎的韻母ang為押韻的基礎,幾乎每個樂句的結(jié)尾都是結(jié)束在復合開口音ang上,易于歌唱也朗朗上口。歌詞采取“倒敘”結(jié)構(gòu),第一段是故事的引入,歌詞每段只有四句,每節(jié)段只表述故事的一個部分,以故事發(fā)展的時間順序依次展開。第七節(jié)(尾節(jié))以歌頌的方式來為全歌收尾,實現(xiàn)了通過歌聲傳唱頌揚小英雄的感人事跡的目標。整首歌曲始終都在用最簡單質(zhì)樸的音樂語言講述一個故事,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典型的敘事式歌曲。
敘事歌曲的類型很多,在結(jié)構(gòu)、敘事方式、來源、風格上也存在一定差異。為了便于大家厘清敘事歌曲的基本類型,對此做一定的區(qū)分是十分必要的。
中國的古詩詞,大多都呈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敘事特點,他們借寫景喻人物,或者敘述簡短的情景片斷,濃縮性非常強,往往幾段話就講完了故事情節(jié)情景。由于受限于記譜法的不發(fā)達,流傳下來的音樂尤其是有歌譜記載下來的歌曲甚少。據(jù)音樂學家考證得出中國古代記譜法有:鼓譜、聲曲譜、文字譜、減字譜、敦煌樂譜、俗字譜、工尺譜、律呂譜、二四譜等等,其中大多記譜法都失傳,只有少數(shù)記譜法如工尺譜在民間還有實際運用,在廣東潮汕地區(qū)民間主要用來記錄器樂旋律。也有極少數(shù)以古記譜法記載下來的歌曲,現(xiàn)在我們常用到的古詩詞歌曲基本都是古詞新曲,就是古詩詞為歌詞,旋律則是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楓橋夜泊》(唐·張繼詩 黎海英曲)、《大江東去》(宋·蘇軾詞 青主曲)。
盡管沒有記譜,民間流傳的歌曲卻不少,敘事歌曲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在民間運用廣泛,他們用唱歌來傳遞文化,表達情感,人們不拘一格,隨性而起,隨口而歌,以歌唱為載體,在宗教活動,祭拜禮儀,傳唱偉人,以及生活知識等作為工具和手段來運用。因此敘事歌曲大量存在于民歌中,流存下來的民間故事多以民間藝人以口述傳唱的方式流傳下來,較大篇幅的敘事史歌如《格薩爾王》《嘎達梅林》《母鹿之歌》《嘎孔歲》(孔子之歌--侗族大歌),有小篇幅的如云南民歌《猜調(diào)》山西民歌《刨洋芋》四川民歌《槐花幾時開》等等。
上個世紀初新文化運動以后,發(fā)生了文言文白話變革、思想上反封建思潮、反帝國主義壓迫運動等等。涌現(xiàn)了一批進步思想的知識分子如沈心功,李叔同等,中國人民的思想與文化覺醒,在音樂上也有突出表現(xiàn),以學堂樂歌為時代特點,出現(xiàn)了一批歌唱日常生活,歌唱進步思想,具有敘事歌曲特征的歌曲,如歌曲《男兒第一志氣高》(“男兒第一志氣高,年紀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來做兵隊操。兵官拿著指揮刀,小兵放槍炮。龍旗一面飄飄,銅鼓咚咚咚敲。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到身體好。將來打仗立功勞,男兒志氣高?!保┮约啊端蛣e》等。
近代中國革命史可以說在中國音樂發(fā)展中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也可以說一部近代音樂發(fā)展史,民間涌現(xiàn)出一大批新民歌如《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東方紅》等,音樂家們也創(chuàng)作出一批反應舊社會人民疾苦、謳歌革命熱情、頌揚英雄事跡的優(yōu)秀音樂劇作與歌曲,以《北風吹》(白毛女選曲)《梅娘曲》《小二黑結(jié)婚》《沂蒙頌(我為親人熬雞湯)》《鐵蹄下的歌女》《松花江上》為代表具有敘事歌曲特征的歌曲。新中國成立以來,音樂文化得到極大繁榮,交響史詩《東方紅》和《長征組歌》集藝術之大成,篇幅巨大結(jié)構(gòu)宏偉,以更復雜的結(jié)構(gòu)和組成部分,表現(xiàn)出強烈的敘事性功能,把中國革命的過程通過時間脈絡用組合作品的形式講述出來?!堕L征組歌》用幾首歌曲,把萬里長征路上艱難險阻的歷程表述得非常清楚,成為不朽篇章和劃時代的豐碑。
對“敘事歌曲”的研究尚未深入開展,其中包括素材的收集整理和音響資料的制作。在長期的音樂教學實踐中,我接觸到此類作品,并對此有所思考。希望以“敘事歌曲”的視角去分析中國歌曲體系的類型,給“敘事歌曲”一個清晰定位,讓“敘事歌曲”這朵奇葩在中國歌曲這個花園里大放異彩,期待更多的藝術家加入到敘事歌曲的創(chuàng)作中去,創(chuàng)作出歌頌時代,贊頌英雄,講述人民幸福生活的優(yōu)秀敘事歌曲,使其更具有傳承的生命力。本文意在拋磚引玉,與同仁們共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