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曉明
磨盤山上原“五一”電影院右面有一道直下翠湖南岸的陡坡,長不過兩百米,寬也不過七八米左右。清嘉慶九年(1804),坡上始建一座大殿系歇山頂廡殿式建筑,用來主祀關圣帝,旁祀清以來陣亡的官兵,名曰“盡忠寺”,寺前的這道陡坡也得“盡忠寺坡”之名,后為紀念昆明辛亥“重九”起義的重要功臣黃毓英,盡忠寺改為“黃公祠”。
黃毓英(1885—1912),字子和,云南會澤縣人。同盟會會員。蔡鍔調(diào)到云南任新軍十九鎮(zhèn)(師)第三十七協(xié)協(xié)統(tǒng)(旅長)后,黃毓英冒生命危險勸說蔡鍔支持革命。面對這位“頭角崢嶸,目光四射”的革命青年,蔡鍔深受感動,表示“時機不到干不得,時機成熟時絕對同情支持。”1911年10月30日傍晚,黃毓英率領起義士兵在昆明北校場打響推翻清王朝在云南統(tǒng)治的第一槍,之后他身先士卒,帶領一排人馬,翻越城墻,打開城門,迎接友軍,直攻軍械局,轉(zhuǎn)攻清督署,為起義立下汗馬功勞?!靶梁ァ备锩鼊倮螅颇铣闪④姸级礁?,黃毓英奉命領軍支援川、黔反清斗爭,不幸于1912年5月在貴州思南遇害身亡,年僅27 歲。他的遺骸運回昆明時,萬人出城迎柩,將其“歸葬于圓通之陽”,追溢“武毅人”,蔡鍔將軍親自撰寫了《黃武毅公墓志銘》,以示悼念。
民國七年(1918),云南各界為進一步表彰和紀念黃毓英,又在忠烈祠(今連云賓館)為其鑄立銅像,并將盡忠寺改為專祠他的祠堂,匾曰:“黃武毅公祠”,該祠旁的東、西兩條街也取名黃公東、西街。孫中山先生親筆為該祠寫下了“乾坤正氣”的題詞。后來祠堂相繼改作它用,除僅存一塊《黃子和祠堂碑》外,其它文物蕩然無存。1987年,五華區(qū)人民政府將設在這里的東風小學更名為“毓英小學”,并投資在校內(nèi)修建“毓英亭”,作為盡忠寺坡上一座有革命歷史紀念意義的標志性建筑,公布為五華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毓英亭為木質(zhì)六角亭,周邊長15米左右,攢尖頂,頂中嵌葫蘆狀寶瓶,高約5米,屋脊上塑有各種走獸,枋上彩繪鳳凰、麒麟等物。以六根直徑各約20 公分的合抱紅色亭柱為支撐。六個翹角飛檐,上由金燦燦的琉璃瓦形成每兩邊突出中間凹猶如波浪起伏的張揚造型,借喻革命激情奔涌。六角亭下有約45 厘米高的臺基,周邊以石欄圍檔,入口處一對石獅守護,額上書有“黃毓英紀念亭”六個金色大字,亭內(nèi)懸掛孫中山題寫的“乾坤正氣”匾額。下立一通高0.87米、寬0.5米的碑紀,文由“辛亥”革命人士鄧泰中、蔣光亮撰寫,楊蓁書丹,陰刻行書,21行,計203字,記載了建祠的經(jīng)過和黃毓英在云南起義中的歷史功績。整座紀念亭結(jié)構(gòu)緊湊,內(nèi)容充實,以金碧輝煌的空靈大氣挺拔于翠湖畔的盡忠寺坡上,供人緬懷黃毓英這位近代革命先賢。1987年12月,毓英亭升格為昆明市重點文物保單位。
在昆明十三坡中,南北走向的逼死坡可謂是一條又長又直的陡坡。它從華山南路口通向大興坡,因緊靠五華山西麓,后統(tǒng)稱為今天的華山西路。明代時,因為人留長發(fā),要用齒密的篦子梳頭,此坡兩邊綿延的商鋪,多為賣篦子的鋪店,被稱作“篦子坡”。明末,鎮(zhèn)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叛明降清,于順治十八年(1661)率清軍殺向昆明,直逼緬甸邊境,迫使緬王交出流亡的明永歷帝朱由榔及其親屬后,于次年2月押回昆明,將其父子二人囚禁于篦子坡頭的金蟬寺,4月縊死于寺內(nèi)。民間傳說,永歷帝父子被害時,天怨人怒,昆明城“頃刻晝晦,繼而狂風大作,雷電交加,暴雨如注”,老百姓出于對吳三桂的義憤,遂以“篦子坡”的諧音將其改為“逼死坡”。
清政府地方官員認為,“逼死坡”一名聽起來很是刺耳且有損害朝廷的聲譽,于道光年間將此坡改為“升平坡”,并立短碑于坡頭,宣揚其“升平盛世”。但民間卻不買賬,仍習慣地將其稱呼為“逼死坡”。民國元年(1912),云南都督蔡鍔以三迤士民的名義,在坡頭立——“明永歷帝殉難處”石碑,以示對永歷帝的追憶和對吳三桂的唾棄。此碑曾一度遺失,1983年尋回后,現(xiàn)已建亭存碑立于坡頭,列為昆明市文物保護單位。
“篦子坡”和“逼死坡”成為互通的地名,沿用至今?;蛟S有人不知道的是,縊死永歷帝父子的金蟬寺旁原有一條無名小巷(即今天的利昆巷),與昆明最早的耀龍電燈公司有關。
1910年7月,昆明采用官民合辦的形式,在滇池出水口處的螳螂川上開建中國第一座水電站——石龍壩水電站,并成立了耀龍電燈公司。公司營業(yè)部就設在金蟬寺旁那條原本無名小巷內(nèi)。1912年4月,石龍壩水電站建成后,開始向昆明輸電,瞬間點亮了6000多戶裝有電燈的人家,城區(qū)主要街道也安上電燈,給群眾夜行帶來了方便。千百年使用光線暗淡的蠟燭和豆油燈照明的邊陲昆明,從此成了中國首個用上電燈的城市。特別是這年為紀念“重九”這個光輝的日子,昆明各機關學校團體放假三天,“在各大街口及公共場所,都扎青松毛、柏枝牌坊,上綴彩色紙花數(shù)千朵,在牌坊上用紅色電燈鑲成‘云南光復紀念’六個大字,坊的兩邊鑲嵌電燈,綴成對聯(lián),四周復用彩色小電燈一連串地鑲綴成花邊。入晚,萬紫千紅地閃光,將天空劃破,光耀奪目,與各處街燈相映,大有‘不夜天’景象”。③引人入勝的燦爛燈光,使昆明父老鄉(xiāng)親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耀龍電燈公司真是有利于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有利于昆明的建設和發(fā)展,遂將該公司營業(yè)部所在的這條默默無聞的小巷,取名“利昆巷”。
從利昆巷順著逼死坡往下走,在五華山下今省人民政府后大門不遠處的坡角,就有一個依山逶迤而上的美麗地名:“水晶宮”。相傳很久以前,這一帶大旱無雨,附近的居民聯(lián)合起來尋找水源。一天夜里,轟鳴的雷聲過后,只見一股山泉從地下嘩嘩涌出,滋潤著龜裂的土地。人們驚喜不已,認為這是龍王爺?shù)亩髻n,乃在泉水旁壘石砌成一口水井,從中汲水養(yǎng)生。為了報答龍王爺?shù)亩鞯?,遂又集資在水井旁蓋了一座小廟,供奉著龍王牌位,門楣上掛一紅匾,上書“水晶宮”三個大字。后來這里形成了房舍增多的巷道,便以“水晶宮”作為巷名,并立石碑一方,刻字記載了這段歷史。
逼死坡角的水晶宮,可謂昆明的一個人杰地靈、藏龍臥虎的地方而令人神往。
清代學士、昆明大觀樓長聯(lián)的作者孫髯翁的寓居之處就在水晶宮里。他幼時赴童試,因不愿受搜身之辱,發(fā)誓永遠不再應試,以“布衣終老”。孫髯翁在水晶宮的宅院里廣植梅花,撫梅自逸,以梅示志,自號“萬樹梅花一布衣”,此地故得“梅園”雅稱?!懊穲@”二字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這位老先生之所以成為學識淵博、流芳千古的一代名人,是他以“梅花香自苦寒來”的精神刻苦攻讀的結(jié)果。而且,由于孫髯翁的人品也像梅花一樣迎風傲雪,凌厲不凋,使人對他更加肅然起敬。后來水晶宮一帶的住戶日漸稠密,形成大小兩條巷道,又雅化為“大、小梅園巷”之名,并有一條紅花巷與之相連。
1915年,袁世凱復辟封建帝制,云南首舉護國義旗,蔡鍔任護國第一軍總司令,司令部就設在小梅園巷5號“八省會館”內(nèi)。當年,護國軍將士秣馬厲兵,人人義憤填膺,枕戈待旦,鼓起斗志殺向護國討袁的戰(zhàn)場,以云南的一省之力引發(fā)了全國的護國運動,粉碎了袁世凱的倒行逆施,演繹出多少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活劇,彪炳在中國近代革命的光輝史冊上。今天在這里回首100多年前那段金戈鐵馬的往事,真是讓人壯懷激烈,熱血沸騰。
小梅園巷3號與水晶宮的紅花巷4號,則是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共和國開國元勛朱德1921年至1922年在昆明生活、工作時的舊居。作為一個古樸的四合小院,朱德舊居坐北朝南,中間是一棟重檐兩層土木結(jié)構(gòu)的瓦樓。東西側(cè)為面闊三間的平房,總共占地960平方米。這個小院是朱德一生唯一由自己出資購買的住所。他曾請人利用坡前樓后的空地,修建了一座小花園,石山累疊,池水漾波,小橋道幽,玲瓏秀麗。池曰“凝香池”,橋名“渡春橋”,石山上有“云岫”“濺玉”的題刻?;▓@中遍植朱德喜愛的梅、蘭、竹、菊,起名“潔園”,表達了他潔身自重的理念,他常在這個小花園里思索著中國的前途和個人的出路。1922年在軍閥混戰(zhàn)、風云突變的局勢中,朱德從這里離開昆明,遠渡重洋,尋求新的革命真理,在中共旅歐組織負責人周恩來等人的介紹下,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成為一名偉大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實現(xiàn)了他人生途中最重要的歷史轉(zhuǎn)變。
后來,朱德把這所房產(chǎn)委托給好友李云臺先生代管,新中國成立后,又委托李云谷將它轉(zhuǎn)交給了云南省人民政府。1957年,朱德偕夫人康克清蒞臨昆明視察工作時,故地重游,回訪了水晶宮的舊居。撫今思昔,目睹云南“舊貌改新觀”的巨大變化,他不禁寫下“制度更新歌樂土,春風永是現(xiàn)滇南”的詩句。
如今,朱德水晶宮舊居在1983年和1987年先后被公布為五華區(qū)和云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后又相繼被定為區(qū)級、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朱德在云南”主題展覽和“記憶書屋”“云南名人書畫走廊”等內(nèi)容,免費對外開放,使廣大參觀者緬懷朱德豐功偉跡的同時,在翰墨飄香中享受著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歷史文化凝聚力,得到高度的贊揚。
總之,到十三坡上走一遭,還有許多典雅有趣的地名,可寫的故事真不少,由于筆者的水平有限和篇幅的關系,只能講講上述幾個故事了。最后需要說明的是,十三坡作為一份活檔案,記載了昆明城600多年來發(fā)展的變遷史,一代又一代生息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用辛勤智慧,譜寫出不朽的篇章,并且留下了一個個值得后人紀念的區(qū)級、市級、省級和國家級的文物保護單位,激發(fā)出昆明人的歸屬感、自豪感和建設美好家園的熱情,為昆明這座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增添著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