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林 旻 陳英浩
2020年初爆發(fā)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公共文化機構和新聞媒體來說無異是一場大考。1月23日,浙江省宣布啟動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一級響應,截至3月13日,浙江省累計報告確診病例1227例,其中寧波市累計報告157例,確診病例數位居浙江省各地市第3位。面對突發(fā)疫情,寧波日報報業(yè)集團旗下新媒體——甬派新聞客戶端聯(lián)合寧波圖書館、寧波閱讀聯(lián)盟開設“書香戰(zhàn)疫,你我同行”專題,陸續(xù)刊發(fā)寧波本土作家、學者及閱讀愛好者的相關作品。寧波圖書館等全市各級公共圖書館圍繞疫情宣傳、“書香戰(zhàn)疫”、防護知識等主題,在微信公眾號刊載了多篇與疫情相關的微信、微博和紙媒文章,建立了地方新聞媒體-公共圖書館跨機構宣傳機制,既實現(xiàn)了多方社會力量共建下的疫情宣傳機制創(chuàng)新,又起到了良好的疫情報道宣傳效果。
受疫情影響,寧波市各級公共圖書館、書店、繪本館等公共文化場所在1月23日左右陸續(xù)關閉。2月4日,寧波市發(fā)布疫情防控十二條措施,全市各社區(qū)、村鎮(zhèn)實行閉合式管理。如此措施之下,寧波市廣大市民的活動場所局限于家中,閱讀成為不少市民居家生活的重要內容?;谶@一點,寧波圖書館、寧波閱讀聯(lián)盟聯(lián)合甬派新聞客戶端決定結合寧波“書香之城”的城市特色品牌,倡導寧波市民“書香戰(zhàn)疫,你我同行”,并于2月8日在甬派開設專欄。自2月8日至2月27日,甬派APP共刊發(fā)專題報道10篇,平均每隔2天發(fā)布一篇,累計閱讀量達61.1萬。10篇文章中閱讀量最高的是寧波作協(xié)副主席、詩人高鵬程的《這個時候,我們仍然需要一首詩》,閱讀量達10.1萬。
在專題報道刊發(fā)工作中,甬派選稿采取多源化的方式,注重“閱讀體驗”和“閱讀創(chuàng)造”主體文本編寫。10篇已刊發(fā)稿件的采訪對象有2位是民間閱讀人士,8位為寧波地方文史、文藝界知名人士。民間閱讀人士的稿件編寫中著重收錄了他們疫情期間所閱讀的書籍、閱讀體驗和一些居家閱讀方法的思考啟示,圖文并茂地展示了疫情之下寧波普通百姓的閱讀生活。寧波地方文史、文藝界知名人士則強調“創(chuàng)造文本”,以他們作為文史(文藝)作品創(chuàng)作主力軍的優(yōu)勢,在稿件中首發(fā)了《隔離者》《庚子初記》《與逆行同行》等詩歌、散文作品,豐富了抗疫文藝作品的宣傳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疫情期間,寧波日報報業(yè)集團旗下各媒體的其他疫情報道亦得到了寧波圖書館等各級圖書館的支持。由于閉館,寧波圖書館館員無法提供到館參考咨詢服務,但為寧波日報報業(yè)集團提供了專題線上服務。以《緬懷!武漢寧波經促會秘書長去世》報道為例,聚焦在武漢重災區(qū)去世的鎮(zhèn)海沈氏后人沈華強一家的疫情生活,僅在甬派就獲得了46萬的閱讀量,并得到錢江晚報、網易、騰訊、東方網等媒體轉載,令這位寧波幫后人的故事傳播更深遠。在稿件刊發(fā)前,寧波圖書館館員查詢了《浙江家譜總目提要》和國家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等網站,比對了《鎮(zhèn)海沈氏家譜》的膠卷影像,提供了沈華強的家族信息。
公共圖書館并不屬于狹義上的媒體范圍,但1994年經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修訂的《公共圖書館宣言》中指出:“公共圖書館是傳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是促使人們尋找和平和精神的基本資源?!边@就注定公共圖書館在一定條件下應開展媒體服務的功能。近年來,寧波圖書館等國內公共圖書館通過紙媒、網站、微信、微博等各類媒體開展文化傳播,形成多媒體服務體系。
截至2019年12月,寧波圖書館微信已擁有粉絲16萬人,文章年閱讀量達到110萬人次,微博閱讀量達1050萬次,官網點擊量亦達80余萬次。紙媒方面,寧波圖書館在《人民日報》《江南游報》《圖書館報》《寧波日報》《寧波晚報》等媒體年刊發(fā)報道300余條。如何將這些龐大的讀者群體轉化為疫情期間的宣傳對象,并開展針對性特色宣傳服務,這是寧波圖書館做好疫情宣傳的重點突破口。通過和寧波日報報業(yè)集團跨機構的宣傳協(xié)作,寧波圖書館圍繞“疫情宣傳”“書香戰(zhàn)疫”“防護知識”開展了豐富的應對性宣傳。
“書香戰(zhàn)疫”即利用館藏資源開展疫情宣傳工作。不僅包括前文開辟的抗疫閱讀專欄,還包括利用館藏數字資源開展抗疫知識的普及工作。自1月23日至3月14日,寧波圖書館利用館內的超星期刊、QQ閱讀、喜馬拉雅、云圖有聲、Overdrive賽閱外文電子書等資源,選取了有關流行病、防疫、公共衛(wèi)生等方面的電子(有聲)讀物和一些暢銷讀物,提供給市民一道“居家書香大餐”。寧波圖書館還和寧波日報報業(yè)集團合作實時發(fā)布重點抗疫閱讀資源的消息,譬如《送書香服務上門!寧波圖書館推出“十個一”活動致敬醫(yī)者仁心》,在甬派獲得6萬人次點擊量;相關復工信息《增加測溫設備、消毒殺菌柜,寧波圖書館開展復工準備》,獲得12.2萬人次點擊量;《寧波圖書館送福利!200種世界文學經典英文電子書全免費》,獲得6.8萬人次點擊量。
“疫情宣傳”和“防護知識”是寧波圖書館通過本館媒體端向讀者進行抗疫宣傳的重要內容。自1月24日至2月25日,僅寧波圖書館官方推送的56條微信中就有2期疫情防護相關知識、4期防疫法治宣傳知識,每條推送閱讀量平均超過3700人次,單條最高閱讀量近2.4萬。這些推送內容涵蓋省市疫情防控政策、口罩等抗疫物資使用常識、省市促進復工復產政策法規(guī)等內容。這些內容的來源即是每日根據寧波日報報業(yè)集團等新聞媒體的權威通告整理而成,有一部分政策、資訊由這些新聞媒體授權予以轉載發(fā)布。
通過對疫情最危急時期的跨機構宣傳機制的良好效果的觀察分析,帶給我們的思考是:這種跨機構宣傳機制將走向何方?地方新聞媒體在本地區(qū)擁有覆蓋面廣、即時性強、信息來源權威、信息內容廣泛等優(yōu)勢,地方公共圖書館作為覆蓋“市-縣(市、區(qū))-鄉(xiāng)鎮(zhèn)-村(社區(qū))”的公共文化機構,其讀者人群習慣于從公共圖書館豐富的文獻資源中獲取深度知識,針對性強。新聞從業(yè)者在進行新聞采編、刊發(fā)時也能從公共圖書館得到更豐富的資料?;谶@種互補性,媒體跨機構宣傳機制應發(fā)展為機制化、常態(tài)化、深度化,形成更具效力的跨媒體宣傳機制。
所謂機制化,即是要將這種機制在法律法規(guī)、機構設置、人員配備上得以確立。2018年起實施的《公共圖書館法》中明確規(guī)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積極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新聞媒體作為一支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應在其中。以上情況有利于寧波等地利用地方立法權形成法定意義上跨機構宣傳機制,并在文旅主管部門和新聞主管部門設立固定機構、人員,以確保這種跨機構宣傳機制的實質性、良性運作。
在機制層面明確之后,應追求跨機構宣傳機制的常態(tài)化。近年來,中國正推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公共圖書館作為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全民閱讀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使命,這是當下新聞媒體挖掘社會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新聞來源。因此,這種跨機構宣傳機制不應只是在某次的公共衛(wèi)生突發(fā)事件中彰顯其作用,而是應在地方新聞文化事業(yè)中進行協(xié)調、配合,實現(xiàn)一以貫之的常態(tài)化建設、運營。
新聞報道深度化的根本在于新聞內容的深度化,核心是素材的權威、可靠、豐富和深度。但在現(xiàn)實新聞報道中,新聞從業(yè)人員在采編過程中常常難以兼顧時效性和深度化。公共圖書館具有豐富多樣的文獻資源和專業(yè)、高效的參考咨詢服務機制,這就為新聞從業(yè)人員提供了堅實的支撐保障,尤其是在突發(fā)性公共事件中能起到更好的效果。針對地方新聞媒體而言,日常新聞內容多半是涉及到地方上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tài)等內容,這就需要大量地方文獻的支持,而地方文獻亦是近年來國內公共圖書館大力建設的文獻資源特藏。有了公共圖書館力量的加持,新聞單位的深度報道就更有了一重可靠的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公共圖書館在該體制中應逐步被視為另一種“媒體”,即是具有實際媒體宣傳機制、渠道和任務的傳播機構,其所發(fā)布的信息同樣應被視為媒體消息的一種,進而將跨機構體制逐步轉化為跨媒體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