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陳宇浩
“你準備怎樣做一個記者?”14年前,在報社招新的面試會上,一位老總冷不丁朝我扔出了這個問題。
雖然心里一頓吐槽“怎么有這樣又大又空的問題”,但沉吟幾秒,還是拍著胸脯回答:“時間會給我答案?!?/p>
時至今日回想,這個答案有沒有找到,能不能擲地有聲地回答出來,其實都已經(jīng)不重要。
記者這個職業(yè),就像水,不同的個體,就像不一樣的容器,倒進去,你就是這個“形狀”的記者,擁有你獨一無二的辨識度。
對于我來說,第一天上班到現(xiàn)在,一直都奮斗在娛樂線,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娛記。不太客氣的人,還會來一句“噢,狗仔啊”。
但即便是大家眼中“整天跟明星打交道”“看起來瀟灑得不行”的娛樂記者,要拿捏好這個“形狀”,其實也需要不少小竅門。
根據(jù)我自己的從業(yè)經(jīng)驗,提煉出來就是——去現(xiàn)場,交朋友,變專家。
這里先講個故事。在我剛剛被報社文娛部錄用的第二天,當時的部主任把我叫到辦公室,扔給我一個信封,“明天去趟上海吧”。
打開一看,竟然是滾石樂隊上海站巡演的演唱會門票。毫不夸張地說,我當時血壓都飆升了。要知道,作為全世界最成功的樂隊,滾石可是第一次來中國開唱。
隨后,主任的一句話讓我立刻清醒了下來,“你去看看,能寫點什么”。
剛?cè)肼殻B辦公室門還沒摸熟,就要出差,而且采訪這么個大新聞?說實話,我心里一點底都沒有。
后來證明,正是這樣毫無準備地被“扔出去”,讓我狠狠體驗到了“去現(xiàn)場”的甜頭。最重要的一點是:在新聞現(xiàn)場,你永遠不知道有多少種可能。
乘坐火車到了上海,剛過中午,演唱會要晚上才開始。難道我現(xiàn)在就去酒店睡覺?
從上海一位同行口中得知,滾石樂隊這次住在上海四季酒店。那不如,就先去酒店轉(zhuǎn)轉(zhuǎn)吧。
到了酒店門口,果然看到很多歌迷在聚集等候,而且絕大多數(shù)是老外。這個現(xiàn)象還挺有意思,我就趕緊記在小本本上。
但驚喜還在后頭。下午3點左右,正當我準備離開時,人群一陣騷動。順著酒店大堂電梯方向看過去,幾個黑人保鏢正在奮力疏散人群,再仔細辨認,原來是滾石的主唱米克·賈格爾正在往外走。老頭也挺有趣,一邊走一邊還朝歌迷做著鬼臉。
這些珍貴的鏡頭和素材,后來統(tǒng)統(tǒng)都被我寫進了稿子里,結合當晚在演唱會現(xiàn)場的切身感受,一篇有血有肉的“滾石中國首演”現(xiàn)場稿,成了我當娛樂記者的處女作。我記得很清楚,后面幾天,包括像新浪、網(wǎng)易等十幾家網(wǎng)站,都紛紛轉(zhuǎn)載了我的作品。
有句話說得好:“我不是在新聞現(xiàn)場,就是在去現(xiàn)場的路上?!边^去10多年記者生涯,我一直恪守著這個原則,只要有1%的概率能去現(xiàn)場,就絕不會將就著電話采訪或者郵件采訪。就像當初,如果打個電話到四季酒店,服務員會告訴你“米克·賈格爾現(xiàn)在下樓了”嗎?
再舉一個去年的例子。
2019年10月15號那天,大概傍晚7點的時候,“黃龍體育中心”官方公眾號發(fā)了一則消息,說是周杰倫演唱會開放線下購票了。
要知道,在那之前,周杰倫杭州演唱會的門票,已經(jīng)被炒到了三四千元一張,而且根本買不到。職業(yè)敏感度告訴我,這里可能會出新聞。
其實,在互聯(lián)網(wǎng)如此發(fā)達的今天,我也可以像很多媒體那樣,等著微博和朋友圈有人開始發(fā)圖發(fā)消息,然后拼拼湊湊弄出一篇文章來,交差萬事大吉。
但,我還是愿意用自己的眼睛去現(xiàn)場看。
當晚大概8點多,我就直接趕到了黃龍體育中心,看到了這樣的場景——
黃龍的一位保潔阿姨告訴我,說下午5點就有人來排隊了。我馬上隨機攔訪了幾位,最遠的一位竟然是從湖南過來的。
還有兩個女生下午看到黃龍的推送消息,直接從溫州蒼南打了滴滴過來,花了1800塊。
還有些排隊者,一看就是湊熱鬧來搶票的黃牛,連折疊小板凳都準備好了,顯然是做好了通宵的打算。
甚至還有人,背著半人高的登山包,里面塞著條被子……
當時,我拿著手機,從隊伍最末端一直走到最前面。拍攝這段視頻,足足走了1分15秒。
這些生動的場景,如果不去現(xiàn)場,可能永遠都無法成為第一手鮮活的新聞。
過了半個小時左右,大批安保人員陸續(xù)趕到。晚上9點15分,現(xiàn)場喇叭突然宣布,售票取消,很快黃龍官方公眾號也發(fā)布了消息,“因為擔心現(xiàn)場安全,線下售票取消”。
那天晚上近3個小時,我就在黃龍刺骨的寒風中,用碎片化連續(xù)報道的方式,完成了《買張周杰倫的票太難了》這篇現(xiàn)場報道。
稿件在錢江晚報“小時新聞”客戶端發(fā)表后,第二天被全國近百家APP和網(wǎng)站轉(zhuǎn)載,后來據(jù)說連周杰倫本人都看到了這篇文章。
意大利著名女記者奧莉婭娜·法拉奇曾說過:“一個好的社會活動家,不一定是個好記者,但一個好記者,肯定是一個好的社會活動家?!?/p>
在娛樂新聞報道領域,這尤其是一個真理。雖然面對的都是大佬明星,但只要用真心去跟他們交朋友,一定會有所回報。
2012年7月,華語樂壇的標桿——滾石唱片,在杭州舉辦了驚世駭俗的“滾石30演唱會”,集齊了30多組歌手,成功勾連起了所有杭州人的情懷記憶。
那場演唱會,近4萬人的黃龍體育中心,賣得一張票都不剩。
謙虛地說,里面有一點點我的功勞。因為前期的系列宣傳和專題策劃,都是我在主導的,甚至還專門飛去臺北7天,做了一組“滾石尋根”的主題報道。
因為這個原因,我認識了滾石唱片的老總、創(chuàng)始人段鐘潭先生。在華語音樂圈,老段是一個傳奇,也是個真正的紳士,在杭州“滾石30演唱會”成功后,他向我表達了真摯的感謝。
大概那時候過了一年多,有一天老段突然在微信上問我,“在嗎宇浩?有件事可能想麻煩你”。
原來,那時候滾石已經(jīng)在廣州開了一家名叫“中央車站”的LiveHouse,在老段的規(guī)劃里,還要在全國開3—4家,而杭州就是目標城市之一。
老段找我,就是希望能幫他在人生地不熟的杭州,尋一尋能做“中央車站”的合適場地。
很快,老段飛到了杭州,我就開著我那輛小破車,陪他在杭州城里轉(zhuǎn)了3天,從青芝塢到莫干山路,從艮山門到下沙,前前后后考察了五六個創(chuàng)意園。
在這段時間的相處中,我和老段成了忘年交,也交流了很多彼此對于音樂的看法。當然,我也帶著熱愛美食的老段,去了杭州的大街小巷,品嘗了一籮筐美食。
這些事情,我完全是作為一個朋友,不遺余力地去幫忙。但收獲,往往會在不經(jīng)意間到來。
那之后不久,滾石的企劃總監(jiān)找到我,說他們要在全國做一個“滾石原創(chuàng)歌手大賽”,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各個地方做比賽,“總策劃和全程宣傳,就交給你們錢江晚報吧,因為你們肯定能做好”。
就這樣,“滾石原創(chuàng)歌手大賽”這個項目,我們和滾石唱片一合作就是3年。
2013年4月的一天晚上,我正在健身房跑步,國內(nèi)某唱片公司的副總,給我切了一條私信:“據(jù)路邊社消息,你們杭州一個音樂平臺,可能會被本地一個大鱷收購?!?/p>
這個副總,平時跟我有一樣的愛好,就是收藏黑膠唱片,這也成了我們平時交流最多的話題,兩人甚至還經(jīng)常交換唱片聽。言語一向謹慎的他,突然給我“報信”,應該不會是空穴來風。
我直接停了跑步,開始打電話,然后從“本地”“音樂平臺”“大鱷”幾個關鍵詞入手,推理和摸排線索。
大概晚上9點多的時候,我基本確定了出錢方是阿里,然后直接找到阿里的朋友,各種探口風,終于得到消息,被收購的是蝦米音樂。
所以,毫無意外地,在杭州本地的娛樂媒體中,我第一個爆出了“阿里收購蝦米音樂”的新聞。
關于做記者這件事,我也跟之前不少實習生聊起過,“做記者做記者,做到后來,就是做專家”。
尤其在互聯(lián)網(wǎng)訊息滿天飛的今天,如何在爆炸的信息量中,能找到自己的獨特觀點,形成自洽的新聞邏輯,跟你對所處領域的“深耕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
自媒體時代,只要有個手機,人人都可以是記者。所以,身在錢江晚報這樣一個人文氣息厚重的媒體,對記者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專業(yè)、懂行,浸淫在這個行業(yè)里,思想才能更與時俱進,才能做出更符合時代精神的報道。
當了記者后,采訪工作很辛苦,但我始終沒有放棄音樂這個“副業(yè)”。每年有空閑的時間,都會堅持寫歌創(chuàng)作,還發(fā)行了自己的唱片。
2019年,我還組了自己的新樂隊——“不算太老男人”,有時間就會去各大音樂節(jié)和LiveHouse演出。
今年1月4日,我們樂隊還在杭州大麥66Live-House做了自己的首個專場演出。當晚來給我們助陣當嘉賓的,是我的好朋友、飛輪海樂隊的成員辰亦儒。
對于一個跑娛樂線、音樂線的記者來說,這樣的跨界“業(yè)余愛好”,無形中讓我在被采訪對象的群體中,產(chǎn)生了一種專業(yè)上的“親近感”,覺得你自己是懂音樂的,是內(nèi)行。
曾經(jīng)有好多次,我采訪像楊宗緯、李宗盛、陶喆等大牌歌手,聊到起勁時,都會把自己的專輯送給他們,他們都會兩眼放光,話匣子自然就打得更開了。
有一次,楊宗緯來杭州做商業(yè)演出,臨時需要錄音,就通過經(jīng)紀人找到我,“宇浩,能不能本地幫忙找個靠譜的錄音棚?”不到1個小時,我就幫楊宗緯搞定了杭州最專業(yè)的錄音棚。
或許,這就是一種叫信任的東西,也是作為一名記者另類的“認同感”與“成就感”吧。
這些技能你get了嗎?
■ 微博、抖音、今日頭條……雖然今天網(wǎng)上信息一抓一大把,但要想做出一篇扎實的稿件,“到現(xiàn)場去”永遠是不會改變的真理。千萬別偷懶,千萬別偷懶。千萬別偷懶!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 多交朋友,多跟人交流,如果你性格內(nèi)向,也請逼自己去努力做到。你永遠無法想象,一個有很多好朋友、很多“線人”的記者,能迸發(fā)出多大的能量。
■ 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有空的時候,多研究自己所報道的領域。時間久了你會發(fā)現(xiàn),連采訪對象看你的眼光都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