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龍
在儒道與北美音樂教育哲學思想(審美派、實踐派)中,音樂教育的審美特性是兩者之間最具廣度的共性,通過音樂活動獲得審美體驗的方式,它們是一致的。無論是審視兩千年前的儒道還是幾十年來的審美派與實踐派,音樂教育即一種審美教育是沒有任何異議的。然而,審美的點與面是需要溫故而知新的。
孔子的樂教思想以禮樂為本。樂就是音樂,但前面加一個禮字,就給音樂扣上一頂定性的帽子。音樂作為人與世界的連接方式,這種連接必須以禮為核心,把音樂當作載體和工具。但音樂是人的聽覺體驗,依賴人的感知、感受、感覺,具有審美的特性,所以,孔子推崇的禮制需要音樂的審美體驗予以傳遞??鬃拥囊魳方逃砟钍鞘姑總€人內在人心平和,外在安分守己,達到社會穩(wěn)定的目的。《論語·八佾》:“《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主張音樂中的情感表達要有度,不可以過度表達自己的快樂與難過,會無形中影響其他人。以此造成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體現(xiàn)的是孔子希望人們通過音樂的審美體驗,使其思想和意識都能夠平順端正。這種理念對人在社會的交往處事,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緊隨其后的孟子與荀子,他們的樂教思想要合一而論,原因在于他們在孔子的基礎上把人性論的觀點,滲透在音樂教育之中,并且以善與惡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分別予以總結。人性的善與惡都不是天生的,人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善與惡都是后天對人性的挖掘而造就的,與其關系最大的便是教育。而音樂教育中的審美培養(yǎng)更是對心性的塑造。《孟子·盡心上》:“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孟子提出‘仁聲’要比‘仁言’更能感化人,是看到由音樂審美中獲得的情感體驗要比語言說教的教育方式,更能觸動人心?!雹俨⑶?,孟子提出“與民同樂”的觀念,認為統(tǒng)治階級(社會)要與百姓(人)共同接受音樂教育的審美熏陶,表明孟子的樂教思想已經具有把社會的穩(wěn)定與人性的發(fā)展相結合的傾向。而荀子思想更是把環(huán)境與人性的發(fā)展結合更緊密,《荀子·王霸》:“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綦聲??谟胛?,鼻欲綦臭,心欲綦佚。此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比说奈宸N感官快樂,其中就有耳朵與聲音的享受。又說:“故百樂者,生于治國者也;憂患者,生于亂國者也?!彼械目鞓范夹枰粋€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
所以,儒道樂教思想雖然是從人的角度出發(fā),總結音樂對人和社會(世界)的平衡關系,但是離不開音樂的特性,以及音樂的形式與內容,必然通過音樂審美給予人內外兼修,達到對人對事平和自然的狀態(tài)。并且,儒道樂教滲透的審美教育,是一種感性的人性教育,它的理性是包括在整體的感性之中的,是需要北美偏理性的審美教育思想予以融合精進的。
審美是雷默的音樂教育哲學思想的高度概括,音樂形式的審美教育過程分三個階段,第一,人們沉浸在對音樂的感官感知中,第二,通過感知獲得身心的審美感受,第三,從積累的審美感受中,增進對人和事物的認知能力和洞察力。每個階段都是緊密相連,肩負著給予人成長的責任。
從音樂的維度出發(fā),雷默審美哲學的理念是培養(yǎng)人的綜合能力,因為審美能力最終會體現(xiàn)在人生活的每一個部分?!啊畬徝澜逃@個術語通常用來包含藝術教學的所有方面,包括其藝術的、反應的、歷史的、批判的(以及諸如此類的)尺度?!雹诿恳粋€尺度都是藝術所承載的,音樂對人與世界的記錄與見證都會通過音樂教育傳承下去,所以音樂的審美體驗不僅停留在第一個階段,感官的刺激,也不僅停留在第二個階段,身心的愉悅,而是完整的三個階段,使人自身的能力變得強大。但審美方式的傳承是需要切入口的,情感是人的本質特征,以情感為溝通支點,是人與人之間,與世界之間最深切的方式。這也是為什么音樂教育是情感教育的主要原因,通過主觀情感的表達,去傳遞審美的力量?!耙魳返那楦谐叨取屛覀兏杏X,并通過感覺‘知曉’的力量——可能是它最重要的界定性特點。”③這是音樂能夠以它獨有的形態(tài),貼近每一個人內心世界的原因。
第一,從感官上對音樂的形式與內容進行深刻的感受與認知,是心理與生理上的共同體驗。音樂的形式是由諸多要素組合而成,旋律、節(jié)奏、和聲等,感官對任何一個要素的變化都有不同的體驗,何況音樂必須包含旋律與節(jié)奏兩個要素以上,任何細微的變化都會使人產生不同的情緒情感。音樂的內容是由作曲家內心世界與外在環(huán)境凝聚而成,內心的喜怒哀樂,思想的天馬行空,時代的特征特色,環(huán)境的和平戰(zhàn)亂,等等,都是內容的體現(xiàn),不同的內容也有不同的感受。形式與內容創(chuàng)造一種審美體驗,通過情感的傳遞,形成審美意識。
第二,光有審美意識不夠。音樂載體的性質與小說、歷史傳記、電影等載體是相似的。載體所承載的內容,在接收的同時是否產生了共鳴,這種共鳴同樣是來自生理和心理上的。這種身心上的審美感受,包含著精神世界的思考過程、內心世界的情感經歷、外在世界的挫折磨難,等等。當音樂中囊括的這些審美經驗,與每個人不同的感受摩擦出火花時,審美意識就會逐漸形成審美思想。
第三,當審美經驗的共鳴積累的越多,對于自己與世界相處的經驗認同度也就越高,逐漸達到內在與外在,感性與理性的高度統(tǒng)一,建立具有體系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這種審美方式形成的三觀標準,是堅實牢固的。使每個人在判斷是非對錯,衡量標準,以及現(xiàn)象本質等方面具有獨特的認知能力和情感表達。并且積累的方式是獨特的聲音組織架構,給予人大腦一種從抽象的哲學思維到具體的理論實踐的思考過程,這是獨特認知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實踐派音樂教育哲學思想的高度概括是,音樂是人做的事情。做是動詞,強調的是一個過程,一個實踐的過程。對于音樂教育的內容與形式,也是從實踐的角度進行一個理論上的總結。音樂教育的實踐過程有主體與客體之分,主體是人,既可以是傳授者,也可以是繼承者。客體是音樂。音樂教育涉及到人如何做音樂,怎樣做音樂的問題。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親身的音樂教育實踐自然對音樂的內容與形式產生感知和體驗,在感知和體驗中形成審美意識和審美思想,這是音樂實踐過程的必然結果。
埃里奧特認為,“在音樂體驗期間,音樂制作者和聆聽者經常體驗到忘情投入和全身心投入?!雹茉谶@里,音樂制作者可以是老師,聆聽者可以是學生,也可以反過來。人(主體)創(chuàng)造一個音樂實踐狀態(tài),與其他人建立一種情感連接,使兩者甚至多者完全投入進這種連接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就是審美體驗。用音樂搭建一個橋梁,把彼此的想象、情感、思考、經歷等等,通過音樂來交流和溝通,所以,審美體驗和審美感知是貫穿在整個實踐過程之中的。并且,“埃里奧特認為音樂體驗的基本價值是自我成長、自知自覺和沉浸?!雹葸@三種價值是音樂教育實踐中最鮮明的審美體現(xiàn)。
主體參與到音樂教育實踐過程中,人的主觀體驗順序應該是,沉浸音樂體驗的狀態(tài),對音樂的內容與形式產生自知自覺的思想意識,汲取對音樂的知識與養(yǎng)分,達到自我成長目的。原因如下:
首先,音樂以聽覺方式進入人的主觀意識,無論是音樂制作者還是聆聽者,每個人要進入同一個音樂環(huán)境之中,這也是音樂教育實踐的行動方式。例如:在音樂專業(yè)課上,教師和學生共同演奏一首樂曲,或者通過幻燈片,共同聽賞一首樂曲,抑或是在音樂集體課上,一名學生為集體演奏一首樂曲,這都是音樂教育實踐的過程。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在相同的時間和空間之中,處于同一個視聽體驗下,建立情感層面的共通,以此沉浸音樂體驗的審美狀態(tài)。
其次,人(主體)在相同的音樂教育實踐中,能夠獲得多少相同的審美體驗,是由音樂經驗的共性與個性決定的,之間的差別只有自知自覺的主觀意識能夠體悟得到。例如:在音樂專業(yè)課結束之時,同一首樂曲,教師傳授學生的經驗,只有學生主觀上知道這個經驗對自己來說是不是新的,也就是說,新的經驗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個性差距。同樣的道理,在音樂集體課中也是如此。在自知自覺中縮短個性的距離,擴大共性的范圍,收獲音樂經驗。
最后,音樂教育實踐的最終結果,是使每一個主體實踐者都得到自我成長的審美升華。例如:在音樂專業(yè)課或集體課上,處于審美體驗的主體不僅是學生,還有教師,教師在傳授學生新經驗的同時,自己也在自知自覺,個性與共性相互轉化的審美體驗中,獲得新的音樂經驗(教師的音樂經驗也包括音樂教學經驗)。而學生更是在不斷獲取新經驗的過程中,完成內在與外在的自我成長。
綜上所述,雖然儒道與審美派、實踐派對于音樂教育分析的哲學角度不同,但是都是以審美的方式來完成音樂教育的全過程。而且,儒道的審美教育是一種抽象的、多感性的、含蓄的思想體系,審美派與實踐派的審美教育是一種具象的、多理性的、直接的思想體系,兩者在相同審美的目的基礎上,相互參照,相互促進。
注釋:
① 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48.
② 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推進愿景[M].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14.
③ 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推進愿景[M].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114.
④ 戴維·埃里奧特.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119.
⑤ 戴維·埃里奧特.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