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商業(yè)大學大學外語教學部,天津 300134)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以及世界經(jīng)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中國文化走出去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無論是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還是增強文化自信的要求,無一不對我們培養(yǎng)具備語言交流與翻譯能力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近些年反復被探討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更是讓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文化翻譯教學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眾所周知,英語翻譯能力是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當前各種英語相關考試諸如各高校大學英語課程的期末考試、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以及研究生入學考試里都會將翻譯作為主觀題考試的內(nèi)容,但是縱觀國內(nèi)各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為提升廣大非英語專業(yè)同學的英語水平,大部分學校都將大學英語的教學重點放在學生基本英語語言能力的提升上,學生實際的英語翻譯能力,尤其是基于當前中國文化走出去大背景下將我們中國文化正確恰當?shù)胤g成英語的能力仍然遠遠達不到時代要求,很多大學生的漢譯英翻譯能力極為欠缺,究其原因,本文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當前國內(nèi)大部分高校的大學英語課程多分為讀寫課和聽說課兩部分組成。提到語言學習,就必然會提到語言學習中的輸入(input)和輸出(output)。然而,作為輸出(output)里的翻譯能力僅僅被放在讀寫課里進行,并沒有專門為廣大非英語專業(yè)同學開設英語翻譯課程,尤其是涉及到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漢譯英相關課程更是沒有,再加之傳統(tǒng)讀寫課將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多放在英語閱讀和寫作上,留給翻譯的課程時間少之又少,很難達到提升同學們翻譯能力的目的。
就大學英語教材而言,縱觀國內(nèi)高校普遍使用的教材多為以提升學生英語閱讀、寫作及聽說的能力為主,很少有專門為提高學生翻譯能力的相關教材,尤其是適應非英語專業(yè)同學英語水平且能滿足其對外講好中國故事需求的有關中國文化漢譯英教材更是幾乎沒有。此外,就現(xiàn)在普遍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而言,翻譯內(nèi)容占比很低,其中還多為以西方文化占主導,相比之下中國文化內(nèi)容滲透遠遠不夠。以《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為例,涉及到中國文化的漢譯英練習僅出現(xiàn)在每單元課后練習中,且字數(shù)篇幅不多,如不添加其它補充漢譯英材料將很難提高學生漢譯英翻譯水平。
當前針對大學英語的教學手段仍多停留在傳統(tǒng)單詞、語法及句法的講解上,課堂教學中的翻譯教學很多仍是作為課文講解時的輔助手段,且多由授課教師采用講授型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操作,整個翻譯過程由教師作為主導進行,學生實際的主動參與性并不強。此外,即使是進行涉及中國文化部分的翻譯教學時,由于課時有限,很多同學并沒有在課堂上對翻譯原材料中涉及到的中國文化相關知識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翻譯教學流于形式,并不能做到真真的將文化自信內(nèi)化于心。
翻譯能力是一門語言運用能力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產(chǎn)出的一部分,翻譯不僅反映了學生對于兩門語言轉換的掌握能力,更是對我們當前倡導的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而言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就當前大學生翻譯能力不高這一瓶頸,我們應考慮從加強學生的語言基本功訓練入手,增加翻譯課時比重,強化翻譯技巧的講解和實踐,從提高學生對翻譯的整體實踐能力。
要想解決中國文化走出去過程中面臨的失語現(xiàn)狀,就要從失語的源頭入手,加強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了解,提高學生自身的中國文化相關內(nèi)容儲備,以免翻譯時出現(xiàn)文不對題的誤譯情況。此外,在進行涉及中國文化的翻譯教學時,不應局限在單一的語言點教學,而應當從我國的文化背景入手,深入挖掘涉及到的知識點背后的其它相關背景知識,同時也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中西兩種文化的對比認知,使學生在探究文化差異時除了強化了對本國文化知識的了解之外,還能培養(yǎng)出跨文化思維,在實踐中掌握將中國文化翻譯成地道英語的能力。
就很多老師進行中國文化翻譯教學時面臨的自己對該文化也了解不深的情況,教師應當加強對中國文化內(nèi)容的學習研究,將中國文化知識內(nèi)化于心,以便在進行相關翻譯教學備課時能節(jié)省自我學習時間,將更多的時間放在如何完成教學中去,做好中國文化翻譯的傳遞者和指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