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浩宇
翻閱黨報,發(fā)現(xiàn)一些新聞作品中,很難覓到普通百姓的身影。沒有他們的故事,沒有他們的聲音,沒有他們的喜怒哀樂。這些沒有煙火氣的報道,讓讀者敬而遠之。這樣的黨報,渾然不知自己在孤芳自賞中,離讀者漸離漸遠。
人民至上,這是黨的執(zhí)政理念,理應成為黨報的根本遵循。可為何在有些記者筆下難見普通百姓的真生活、真形象?到基層去,到現(xiàn)場去,到人民群眾中去,將百姓的故事作為新聞報道的源泉。黨報常常要求記者“走轉改”,以百姓視角,記錄新變化,謳歌新時代,但總難如意。多拉快跑、急功近利、害怕吃苦、貪圖安逸、唯工分論,使得一些記者寫會議新聞的多,寫材料新聞的多,報道干部的多,花氣力采寫普通老百姓的新聞少之又少。個別記者似乎總端著架子,高高在上,雙腳就是沾不了泥土。事實上,給平凡人更多關注,給小人物更多筆墨,盡可能多地反映普通百姓的境遇訴求、生存狀態(tài)、追求與奉獻,不僅遵循了新聞報道“三貼近”要求,也體現(xiàn)了記者的人文關懷和人文情懷,這正是黨報人民性之所在。
那么,如何寫出活躍著人民群眾身影的精品力作?
短些、短些、再短些。短小、實在、新鮮的作品,接地氣、冒熱氣、頂花帶刺的作品,有懸念、細節(jié)、沖突、對比、動感、人情味的作品,是會讓讀者怦然心動的。報紙版面是有限的且金貴的。想要“螺螄殼里做道場”,就得讓每篇新聞作品短小精悍,精致干凈。
想起了《桌上的表》這篇短新聞。1948年4月20日發(fā)表在《新洛陽報》上,500余字。作者張明在戰(zhàn)斗中,帶著受傷的手臂完成的。文章雖短,卻真實生動表現(xiàn)了解放軍嚴明的紀律和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人民子弟兵本色。作品穿越70余載的時空,那時針滴答作響的聲音,依然在我耳際回響。張明談及采寫體會時認為,寫報道不能離開當時的形勢需要,要符合上級的指示、中央的號召,一定要注意觀察,用心思考,選最有代表性、最生動的事例進行報道,要把人家的話盡量記下來,寫作時也要盡可能用人家的原話。
最是樸實動人心。我們的民族是樸實的,人民的內心世界閃爍著一種本質的樸實的美。因此,應該用平實的百姓視角、樸實的大白話、真實的情感流露報道他們,而無須用煽情的文字,夸張的手法。“真僧只說家常話,好詩不過近人情。”所有有可能讓讀者反感的生硬做作的文字都去掉,以人物自身的情感魅力打動讀者。這會讓新聞作品接地氣、冒熱氣、有靈氣。
用“鏡頭思維”寫故事。電視鏡頭聲情并茂,鮮活生動。特寫鏡頭、全景鏡頭,加上鏡頭中的同期聲,用幾個不同角度的“鏡頭”串起來講述人物故事,同樣可以讓故事鮮活生動起來。這樣的新聞作品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過去,經(jīng)??梢娨恍﹥?yōu)秀的特寫、速寫式新聞,就是用“鏡頭思維”寫視覺新聞,給人深刻的印象,現(xiàn)在這種新聞已經(jīng)很少了,這是倒退?,F(xiàn)在的新聞,除了通訊、評論,大多只是信息。要知道,新聞作品只限于傳遞信息是不夠的。它不生動,不具體,不能打動人、感染人。
倘若,黨報中難覓百姓身影;倘若,記者在淺嘗輒止的會議報道與資訊快餐式報道中喪失對精品力作的興趣與追求的話,那么,記者需靜靜反思,是否該“放慢腳步、等等靈魂”了。
“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chuàng)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四力”,對整個宣傳思想戰(zhàn)線提出了殷切希望,為采編人員提高本領能力指明了努力方向。黨報姓黨,應該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不斷增強采編隊伍的“四力”,以百姓視角,寫精品文章。
作者系仙桃日報社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