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蔚縣城第二中學,河北 張家口 075700)
在目前語文教學中,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是:教師是知識的“信息源”,“真理”的傳播者,學生則是“知識的容器”、“被填的鴨子”,沒有充分獨立思考、學習的機會,這樣的教學阻礙了學生能力的發(fā)展,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改革語文課堂單調、沉悶的局面,不給語文課注入新的活力,將不可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可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自主走進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體現的優(yōu)秀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品味詩詞字里行間的韻味,感受語言潛含的情感。在初中語文教材中,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讓學生欣賞領略山清水碧的壯麗美景;杜甫《石壕吏》中“獨與老翁別”的感時傷世、憂國憂民;冰心的《紙船》中透出的生動細膩的念母情懷……,這些都能觸及學生的靈魂深處,產生深深的震撼。作者的思想境界、人文情操漸漸內化為學生的情操境界,啟發(fā)學生思考,涵養(yǎng)學生情感,提高學生修養(yǎng)。
語文教學只有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學生才容易進入課文情境中去。要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開門見山,先入為主。語文課教學之初,教師可用模型、標本、圖片、幻燈、錄音、錄像等形式創(chuàng)設一種生動感人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為之所動,為之所感產生共鳴,激勵他們快速進入課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學朱自清的《春》,教師可先放一段有關春天風光的錄像帶,花塢春曉、桃紅李白等春景激起學生對春天的喜愛之情?;蚍乓磺洞禾煸谀睦铩返匿浺?,創(chuàng)造意境,使學生在美妙的樂曲聲中自然進入對課文的學習。
(二)巧設懸念,激發(fā)情感。教師在讓學生接觸課文之前,可先自己復述課文情節(jié),在關鍵處停下來,讓學生去猜測情節(jié)會如何發(fā)展,人物的命運會怎樣。這樣巧設懸念,往往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學生閱讀課文的熱情就會大增。如教學《孔乙己》、《競選州長》、《變色龍》這一類課文時,教師可采用這種方法去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三)創(chuàng)設疑問,啟迪思維。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針對所講內容,提出一個或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集中,積極地期待著問題的解決。這樣導入新課,能較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求知感,增強講課的吸引力。如教學《驛路梨花》時,可設計這樣的提問:標題一語雙關如何理解?文中兩次誤會、三設懸念、四寫梨花分別從哪些語句體現出來。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中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他們愛聽愛看有趣的故事。教師可以抓住青少年這一特點,針對教學內容,從與課題有關的趣聞軼事出發(fā)導入新課,能夠激發(fā)學生對所學新課產生濃厚興趣。同時,授新課前,花極短時間,用繪聲繪色的語言,講述一則引人入勝的故事,顯得親切自然,縮短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入學習。如教學《阿長與〈山海經〉》時,可先聯系《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給學生講講長媽媽所講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講講阿長本人的故事,這樣,使學生在特定的氛圍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進入作品的意境。
(五)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人入勝。語文教學可通過“入畫——入情——入理”這樣的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人入勝。入畫,即以畫導入,讓學生進入畫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畫將學生導入課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讓學生由情明理,認識到課文所蘊含的道理。如教學《白楊禮贊》就可采用這種方法。
(六)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把相似的東西聯系起來,是喚起學生情感的好辦法。如教學《濟南的冬天》可讓學生回憶故鄉(xiāng)冬天的景色;教學《春》時,可讓學生回憶過去與好友踏春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和當時的愜意心情。這樣,學生能觸類旁通,深刻地體會課文的情感。
語文是個綜合性很強的課程,總的任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它包括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情感等方面的素養(yǎng)。長期以來,語文課程在評價方面存在著評價的片面,評價范圍狹窄,評價手段單一,評價主體局限等諸多不是。最突出的問題是過分強調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在評價中的作用,把學生的學業(yè)成績作為衡量學習結果的唯一指標。把考試與評價等同起來,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和綜合素質的形成與提高,阻礙了學生的發(fā)展。因此,根據現代語文評價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在評價內容上,不僅重視期中期末檢測,也注重平時的修養(yǎng);在評價范圍上,不僅看書面,也看口頭,看課內也看課外;看結果也看過程;看智力也看非智力;在評價方法上,即看重評,也看重自評,同時把學生的常規(guī)考試檢測和日常學習表現兩項成績綜合起來考查。
評價的手段和形式應是多樣化的,應以過程性評價為主,既可以用書面考試、口試、活動報告等方式,也可用課堂觀察、課后訪談、作業(yè)分析、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等。一次考試決定學生終身的現象得到有效地控制。同時教師在評價中學生語文學習時,既可以讓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也可以讓家長和社區(qū)有關人員參與評價,而不僅僅局限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評價結果的呈現應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應采用鼓勵性語言,發(fā)揮評價的激勵作用。讓人人體會到只要你在某個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獲得公正的、客觀的評價。另外,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