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恩均
秋天,太陽不再流火般熾灼,天高云淡,日麗風(fēng)和;草木不再葳蕤,盡顯或紅或紫或黃本色,萬山爛漫,層林盡染;禾稼也不再蔥蘢,而是低下頭來,凝心釀造秋實之果,赤橙黃綠,流光溢彩。
人也有秋?!叭酥铩蓖鶑倪^往不經(jīng)意的點滴小事中,琢磨出以前不以為然,或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道理來,而不斷邁向“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更高境界。
從記事到高小畢業(yè)的六、七年間,老家有個要飯的乞丐,成了記憶力很強時的一樁往事。這個乞丐沒人知道究竟姓甚名誰,只是緣于他衣褲上一塊摞一塊、五顏六色又褪色褪得發(fā)白的補丁和密密匝匝的針線,加上那時解完“大手”大都用土坷垃一擦了之,小孩們都叫他“針尖針鼻坷垃蛋”,大人們干脆叫他“坷垃蛋”。叫這樣的“名字”,用家鄉(xiāng)話說“夠‘砢磣’人的!”
憶及“坷垃蛋”的面目長相,也就是40歲上下,高挑的個頭,清癯還不失秀氣的面頰。如果不是那樣的穿著在家家門前討飯,肯定沒人敢叫他這樣“砢磣”的綽號。
每每午飯時,他就現(xiàn)身門口,低著頭,彎著腰,雙手捧碗,不說話,也不走,大人只好從鍋里舀半勺給他。他并不“飯來張口”就吃,而是倒到腰間草繩栓著的小瓦罐里,趕緊挨著去下一家。
有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與他搭話,是從河上挑水回來,碰見他也從河上回來,成了同路。看他提著要飯用的一小罐罐水,忍不住問:大老遠(yuǎn)跑到河上,咋就提這么點兒?他低低地嘟囔了一句:“今兒要是死了,剩下的不都成別人的了?!”當(dāng)時只是嫌他怕出力,連一點點水都計較,就不再理他。那年秋天,大搞“公社化”“食堂化”,家家都不再做飯,就再沒見過他。
多少年過去了。到了“人之秋”,“坷垃蛋”斯人斯語,竟然在如煙往事中清晰地浮現(xiàn)了出來,且越發(fā)深刻起來。
古往今來,恐怕無人不注重自己的付出與應(yīng)得回報,可兩者又很難像稱中藥的戥子那樣“半兩對五錢”般精細(xì)對稱,加上難料的種種意外,往往付出甚多而所得甚少,甚至勞而無獲。于是,很多人抱定“只講耕耘,不問收獲”,埋頭苦干,愈挫愈奮,最后終有所成。也有極少數(shù)者,一事當(dāng)前先替自己精打細(xì)算,生怕多出一丁點力、吃一丁點虧,于是,處處躲身事外,事事袖手旁觀,久而久之成了啥都不想干、啥也不會干的好逸惡勞之徒。其最后結(jié)局,只能是“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身無所長,衣食無著,只得不顧臉面四處乞討?!顿Y治通鑒》有句話講得很到位;“肌寒及身,不顧廉恥”,“坷垃蛋”當(dāng)屬此類。
由此也大體懂得了“義與利”“善與惡”這個千百年來經(jīng)久不衰的“熱門話題”。為人一生風(fēng)風(fēng)雨雨,能力不比別人低,吃苦受累不比別人少,最終所得很有可能少于別人。若果真如此,大可不必抱怨——多勞而少得固然吃虧,但少得部分恰恰是比別人多作的貢獻,是比別人多積之德,多行之善,當(dāng)以此自豪,引以為榮,再接再厲,使晚年更加燦爛,為霞滿天。若相比之下少勞而多得,甚至不勞而獲,定是侵吞了別人血汗,挖了社會墻角,理當(dāng)知恥而勇,奮起直追,爭取余生之年為別人多做些好事,為社會多作些貢獻,使自己仰俯無愧于天地,無愧于人生;反之,若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甚或處處炫耀,比起當(dāng)年“坷垃蛋”來,更為人所不齒。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對這般道理就有深刻體會。當(dāng)他看到收割麥子的農(nóng)夫“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萬般勞苦,聽到撿拾麥穗的農(nóng)婦“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的辛酸訴說,愧疚不已,以詩作《觀刈麥》表達自己的深切情感:“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nóng)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麥?zhǔn)罩笫乔?。這首流傳千古的“自愧詩”,大有可能是詩人的“秋之作”。
秋陽下的風(fēng)景很美,美在成熟,美在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