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佳
瓦房店市第三十六初級中學,遼寧 瓦房店 116300
古人云:“詩者,感其況而述其心,發(fā)乎情而施乎藝也?!痹姼枋鞘澜缟献罟爬?、最基本的文學形式,是一種闡述心靈的文學體裁。詩歌的魅力在于它獨特的韻味,深刻的內涵和引人入勝的意境。詩人將自己的志向和情感注入詩文。字字句句中所包含的那份喜悅、那份憂傷、那份激動、那份痛苦都足以讓讀者感同身受并回味無窮。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熠熠閃光的珍寶。古詩對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養(yǎng)青少年的審美情趣,鼓舞青少年的發(fā)奮有為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讀詩悟詩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教師應在要求學生準確背誦并理解名篇名句的同時,更要引導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體會詩歌的意境美,感悟詩歌的深刻意蘊,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關注詩歌題目,邁好鑒賞第一步。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詩歌亦然。詩人擬題大都絞盡腦汁,費盡心思。詩歌的題目往往包含著豐富的信息。比如:季節(jié)時令、地理位置、寫作對象、人物、事件、詩人的狀態(tài)、情感等等。詩歌題目的基本功能有:概括內容、點明主題、提示寫作起源、交代寫作目的、標示風格及詩歌體裁。因此,在學習詩歌時,我們可以通過細加揣摩題目,基本上判別出該詩的類型,大體上明白該詩的表現(xiàn)手法,從中體會詩人所傳達的歡喜雀躍、閑適恬淡、孤獨悵然、離愁別緒、感慨嗟嘆等情感。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江南”是地理位置,“逢李龜年”是事件,意思是在江南與李龜年重逢而作的詩。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其中峨眉山月是歌詠的對象。歌是歌行體,是詩歌的體裁。朱熹的《觀書有感》也頗具意味。題目的字面意思是讀書以后的想法和感慨。這里的“書”不能只簡單地理解為“書本”,而是自然界的事物。由此,我們可以初步判斷本詩意在講道理,發(fā)議論。它是一首哲理詩。有些詩歌的題目往往是詩歌內容的高度濃縮,理解題目是鑒賞詩歌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
詩人借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既然詩人是詩歌的創(chuàng)作者,是感情的抒發(fā)者。那么,詩人到底是怎樣的人就尤為重要。詩歌是詩人在一定的生活經(jīng)歷背景下寫成的。因此,詩歌中多少會流露出詩人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有些詩人的詩作因個人際遇,分為前期和后期,風格有著明顯的變化。例如:李煜的詞。降宋前,他是李后主,所寫的詞大多是綺麗柔靡的,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降宋后,他是亡國奴,所寫的詞大多表現(xiàn)亡國的悲痛以及大好時光的消逝之感。又如:李清照的詞。前期,她無憂無慮,生活舒適優(yōu)越,家庭幸福,所寫的詞風格大多明快、清新、自然,主要寫閑適之情、愛戀之意、山水之美;后期,她凄風苦雨,生活孤獨艱辛,無兒無女,所寫的詞風格大多悲憫、凄苦、孤寂,主要寫懷夫之傷、故國之思、流亡之痛。再者,詩歌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詩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每一位詩人的風格都不盡相同。例如:蘇軾的詩歌大多曠達豪放,表達了他闊達的胸襟。辛棄疾的作品大都慷慨激昂,表達了他強烈的愛國情感。但詩人一生歷經(jīng)種種,他們往往不是僅局限于一類詩歌。例如我們熟知的愛國詩人陸游。他的詩歌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愛國詩,表現(xiàn)許身報國、恢復中原、渴望建功立業(yè)的豪情壯志或是表現(xiàn)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苦悶和悲憤;一類是山水田園詩,寫景物和日常生活。但其中表現(xiàn)民族意識和強烈的愛國情感是陸游詩歌的主旋律。由此可見,我們可以透過對詩人的了解來聯(lián)系詩歌所寫的內容以及所抒的情感。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將常見的詩人及其詩歌風格做以總結歸納。學生記錄并積累。在這樣的前提下,學生再來鑒賞詩歌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中國古代詩歌的發(fā)展源遠流長,古詩的種類復雜多樣。古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詩歌的發(fā)展脈絡大致為:《詩經(jīng)》、《楚辭》、漢樂府詩、魏晉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每一個時期都有其特有的風格。而每個時期的詩人又同中有異,各自精彩。其中,唐朝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涌現(xiàn)出一大批成就斐然的詩歌大家。如浪漫奔放的李白、悠閑恬淡的王維、愛國沉郁的杜、含蓄雋秀的劉禹錫、清麗脫俗的李商隱等等。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常見的詩歌類型主要有:山水田園詩、贈友送別詩、邊塞征戰(zhàn)詩、羈旅行役詩、懷古詠史詩、談禪說理詩、閨怨詩等。每一種類型的詩歌都有其獨特的情感方向。如山水田園詩,詩人借祖國的自然風光來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悠閑愜意生活的向往之情,對勞動人民的贊美之情,對爾虞我詐官場的厭倦之情等。我們學習詩歌時,可根據(jù)詩的類型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體悟詩人的情感。如王維的《鹿柴》是山水田園詩,寫空山深林的幽靜;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贈友送別詩,安慰友人不要在離別時悲傷;歐陽修的《踏莎行· 候館梅殘》是羈旅行役詩,抒發(fā)早春行人旅途中的離情相思;杜甫的《蜀相》是詠史懷古詩,稱頌諸葛亮的智慧與謀略,慨嘆他的鞠躬盡瘁。學生在學習古詩時也要學會歸納常見詩歌類型相對應的情感方向,有助于理解詩歌。
詩歌是一種用語言表達的藝術。學詩離不開讀詩、誦詩。誦讀教學,古已有之,是一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三分詩七分吟。誦讀可以把詩歌中無聲的語言變?yōu)橛新暤恼Z言。誦讀是培養(yǎng)學生感受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誦讀中體味詩歌的韻味,在誦讀中品味詩歌的情感。詩歌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文體,講究語氣、語調、語勢、語感、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學生在誦讀時要注意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融入情感。在不斷地誦讀中增強對詩歌的感悟力。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多留給學生一些誦讀的時間和機會。情到濃時要大聲表達出來,大聲的誦讀便是學習古詩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教學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多種形式的朗誦比賽,如個人表演賽、小組團隊賽、男女對抗賽、指定挑戰(zhàn)賽等。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評價鑒賞。這樣,學生參與度高,課堂氣氛靈動活躍。當然,學習詩歌不能止步于讀詩,更要背詩,熟讀即成誦,并且要反復背誦,熟練背誦,為默寫打下基礎。
古人認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來源于內心,是人的想法,象來源于外在,是具體的物。中國古代詩歌的意象通常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中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景物?!耙磺芯罢Z皆情語?!币庀笫窃娙饲楦酗@現(xiàn)的載體,通過分析詩歌中的意象,我們便可感知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古詩中的常見意象往往有其特定的含義。詩人用月一寄相思之苦,用雁一表孤獨之感,用梅一抒不屈之志,用玉一感高潔之操。柳,諧音“留”,指留戀,依依惜別。蓮,音同“憐”,借以表達愛情,也象征高潔傲岸的情操。在具體的詩歌中,詩人一般會將多個意象結合起來運用,以達到表情達意的目的。如,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中,將枯藤、老樹、昏鴉等九個意象堆疊在一起,晚秋的清涼蕭瑟令人哀愁,刻骨的漂泊思鄉(xiāng)愁緒躍然紙上。又如,李清照的《聲聲慢》中,運用淡酒、秋風、北雁、黃花、細雨幾種意象,將飽含漂泊之苦、喪夫之痛、亡國之哀的“愁情”表達的淋漓盡致。因此,學生體會詩歌的情感要先找到詩中的意象。
詩歌美,常常表現(xiàn)在詩歌的意境美。意境是詩人強烈的思想感情和客觀的自然景物相互滲透、相互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意境往往由多個相關的意象有機組合而成。因此,賞析詩的意境要立足于詩中的景物描寫。首先要再現(xiàn)詩人所描繪出的畫面,然后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將畫面中沒有直接寫到的那一部分補充出來,最后領會畫面背后所蘊含的深刻含義。詩歌中常見的意境氛圍特征有:孤獨冷清、蕭瑟凄涼、恬淡悠閑、生機盎然、雄渾壯麗等。如,韓愈的小詩《晚春》“草樹”、“紅紫”、“楊花”、“榆莢”幾種意象,寥寥數(shù)筆就勾勒出一幅五彩繽紛、萬物爭艷的晚春風光圖。詩人筆下的花草樹木探得春將逝去的消息,便都施展渾身解數(shù),吐艷爭芳。就連那乏色少香的楊花和榆莢也化作雪花翩翩起舞,恣意瀟灑。詩人一反惜春傷感之情,而抒春日大好時光的珍惜之感。
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有很多種,如虛實結合、動靜結合、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點面結合、白描、用典、樂景寫哀等。詩人的感情要借助這些方法表達出來,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體會詩歌情感時也要分析其中所涉獵的表現(xiàn)手法。如,曹操的《觀滄海》中,“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是現(xiàn)實中所見的景物,是實寫;“日月”、“星漢”是腦海中想象的景物,是虛寫。在寫景中,詩人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另外,在實寫中,有蕩漾的海水和聳立的山島,海水是動態(tài)的,山島是靜態(tài)的,這里詩人又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顯示了大海及周邊的壯觀景象。因此,分析一首古詩的表現(xiàn)手法時,我們要多角度的思考。
總之,古詩為中國的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古詩的學習一直是教學中重要的一環(huán)。詩歌的教學任重道遠。教學的重點是讀詩,明確詩意;悟詩,體會情感。期望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都能得到穩(wěn)步提高。進而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中華文化的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