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 莉,韋曉靜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03)
急性呼窘迫綜合征(ARDS)是由于受到了嚴重創(chuàng)傷、感染、誤吸、休克以及大手術等因素影響造成的一種以頑固性低氧血癥作為主要表現特征的臨床綜合征[1]。機械通氣是其治療的有效方法,傳統的仰臥位機械通氣治療容易因肺泡的過度膨脹通氣而導致肺組織二次損傷,使病情進一步加重[2]。因此,俯臥位通氣開始逐漸受到臨床的重視。本文探討了改良式護理干預結合俯臥位通氣治療ARDS的臨床效果。
選擇本院2018年2月~2020月2月收治的中重度ARDS患者42例,隨機分為2組,各21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齡37歲~68歲,平均年齡(52.5±4.5)歲,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納入標準:符合柏林定義中的中重度ARDS診斷標準,無俯臥位通氣禁忌癥;均符合診斷標準并簽訂知情同意書;血氣分析PaO2/FiO2 ≤200 mmHg(呼吸機參數FiO2≥60%,PEEP ≥5cmH2O)。排除標準:有俯臥位的禁忌癥者、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者、嚴重心肺功能障礙及伴顱內高壓、脊柱不穩(wěn)定等情況存在者。排除存在機械通氣禁忌證的患者。終止俯臥位標準:達到目標時間12小時,或人工氣道脫出或移位,心率上升>20次/分,MAP升高或下降>20mmHg,出現明顯壓傷或臨床醫(yī)師認為需終止的其他情況。
1.2.1 干預方法
兩組病人均使用機械通氣,兩組患者在機械通氣參數設置上均遵循小潮氣量Vt 6~8 ml/kg PBW、平臺壓30~35cmH2O、肺復張、高呼氣末正壓PEEP ≥5 cmH2O)的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充分鎮(zhèn)痛鎮(zhèn)靜,使患者RASS 評分處于-4~-3分的鎮(zhèn)靜狀態(tài)。
對照組予常規(guī)俯臥位通氣治療護理,讓患者頭偏向一側,在其額部、雙肩、膝蓋及下腹部墊上軟墊,防止壓迫胸部,兩側上肢手掌向上自然放于患者身體兩側,下肢自然分開,間隔1~2小時左右俯側身。
觀察組實施改良式護理干預結合俯臥位通氣。在俯臥位機械通氣過程中使用俯臥趴枕及可調充氣枕進行體位護理。方法:常規(guī)俯臥位方式讓患者頭偏向一側,在其額部、雙肩、膝蓋及下腹部墊上軟墊,防止壓迫胸部,在完成俯臥位后使用硅膠材質可調節(jié)高度的俯臥趴枕墊于患者頭面部,將患者頭面部抬高10-15度,避免了眼部、耳廓、鼻尖及人工氣道受壓。在雙肩下、骨盆下、小腿前使用可調充氣枕,可根據個人需要調節(jié)充氣枕的高度及軟硬度,避免乳房、陰囊及足尖受壓,使腹部懸空,防止腹主動脈受壓,影響靜脈回流。兩側上肢呈半曲狀態(tài)兩手掌朝下放于頭部兩側,下肢自然分開,一側下肢向上向外屈膝,膝下墊一軟枕,使患者呈游泳姿勢,間隔1~2小時充放氣并左右俯側身,頭部隨著身體左、右、朝下更換,以達到輪流減壓的目的,減少俯臥位操作導致的壓瘡發(fā)生。
觀察兩組患者俯臥位通氣時間、機械通氣時間、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觀察組俯臥位時間為(10.39±1.62 h)、機械通氣時間為(7.00±0.90 d);對照組俯臥位時間為(6.56±1.33 h)、機械通氣時間為(10.39±1.62 d);觀察組各指標值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觀察組和對照組發(fā)生不良事件的例數分別為1例和4例,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
對中重度ARDS來說,較短時間的俯臥位通氣治療效果不明顯;而延長俯臥位通氣時間,最佳持續(xù)時間尚不明確,近年研究發(fā)現每天12~16 h的俯臥位通氣可以顯著改善中重度ARDS的病死率和預后[3-4]。因此能保證每天俯臥位通氣時間12~16 h,是臨床上值得關注和重視的問題。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俯臥位通氣時間、機械通氣時間、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改良式護理干預使用的俯趴枕的作用機制為:硅膠臉墊采用硅膠材質,根據人體臉部骨骼設計,可調節(jié)高度、避免了耳廓、鼻尖及人工氣道受壓,且易于清洗。底座直接高度可調節(jié),使得高度調節(jié)更精準、更人性化;可調充氣枕機制:內置氣囊及手壓式充氣氣囊可隨意調節(jié)高低軟硬??烧{節(jié)高度4~12cm,可根據個人需要調節(jié)充氣枕的高度及軟硬度。因此改良式護理干預結合俯臥位,可以達到既可以俯臥位效果,又可以有效的減少壓力性損傷發(fā)生。
綜上所述,改良式護理干預結合俯臥位通氣治療可提高病人舒適度,延長俯臥位通氣時間,縮短機械通氣時間,降低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