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嵇刊
悠悠運河水,帶著人間煙火流淌千年。古老的京杭大運河橫貫南北,千百年來,運河不僅孕育了沿岸的城市,更是南北飲食文化交匯的重要渠道。
飲食,是與生活最密切相關的兩個字,承載的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代代相系的根和魂。攤開大運河的分布圖,運河美食不僅傳承了運河的歷史,而且還融合了運河的文化,像大運河水一樣經久不衰,源遠流長。
大運河畔第一古鎮(zhèn)——窯灣
什么才是大運河的小鎮(zhèn)味道?京杭大運河的水流經兩岸,也為沿途兩岸留下了很多獨特的味道,受南來北往的口味影響,它們都頗具特色。
大運河畔第一古鎮(zhèn)窯灣,位于大運河與駱馬湖交匯處,三面環(huán)水,是一座具有1 300 多年歷史的水鄉(xiāng)古鎮(zhèn),素有“黃金水道三角”和“小上?!敝Q,也是蘇北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古鎮(zhèn)。過去,這里是京杭大運河上的重要碼頭,是蘇北魯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深厚的歷史底蘊、豐富的水產資源,孕育了窯灣獨特的飲食文化。船菜,便是窯灣人辛勤勞動和經驗積累的結晶。
駱馬湖水質清純,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窯灣的漁家人更是善于烹飪湖鮮。船民習慣在船上把酒言歡,取鮮活的魚蝦,當場烹飪,于是就有了“船菜”之名。船菜的食材多為駱馬湖的特色時鮮,如鱖魚、毛刀魚、銀魚、白米蝦、蟹之類。船菜起源于明代,興盛于清代漕運繁榮時期,經過幾代漁家人的傳承與改良,明末清初一些御醫(yī)御廚、朝廷舊官的豐富,逐漸成為當地比較有特色的菜系。
最初的窯灣船菜,是在運河、駱馬湖上依靠航運或捕魚為生的船民,在船上招待朋友或自家食用的簡單菜品。待一輪皎月映在湖心,水天一色的駱馬湖泛著粼粼波光,忙碌一天之后的船民,在船頭亮起了燈籠,點上了灶火。清洗干凈的魚蝦蟹鰻、水藕菱角,在滋滋作響的油鍋里,燉著駱馬湖的湖水,漸漸變成讓人垂涎的美食。邀上旁邊船上的三五鄰居,圍坐在小方桌前,斟滿綠豆燒,在酒香和菜香氤氳里開懷暢飲。
窯灣船菜
三鳳橋醬排骨
船菜融合了南北方的口味,不管你是喜歡清淡、辛辣,還是喜歡甜糯香醇、松脆酥軟,都能在這里找到自己的最愛。除了水產,輔料仍以湖鮮為主,如藕、菱角、蒲菜、雞頭米、藕葶、荸薺等,佐以窯灣特制的甜油,烹制出湖水的鮮美味道。
豐富的食材造就了船菜豐富的種類。相傳乾隆皇帝、慈禧都曾品嘗過船菜,且對此菜系贊不絕口。乾隆皇帝吃到興起時,潑墨揮筆,寫下了“味極天下”的贊詞。后來,隨著水運的衰退,船菜也由船上轉移到了陸地。這對窯灣船菜的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平日里,只能在船上吃到的佳肴,經過窯灣人長時間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和了淮揚菜、福建菜等多種菜系的優(yōu)點,形成了堪稱蘇北一絕的獨特菜品,其中尤以魚為勝,如紅燒鱖魚、富貴魚頭湯、咸魚燒肉、清蒸白絲魚等。由于船菜選用的食材都是現撈現用,所以在菜品烹制好之后,色澤鮮亮,舉箸入口,總能吃出幾分天生天養(yǎng)的滋味在里面。
千年流淌的京杭大運河與煙波浩渺的駱馬湖,沉淀下了船菜取材新鮮、烹飪用心的廚藝精髓。在這里,品味船菜,品味舌尖上的窯灣,更是品味水鄉(xiāng)市井煙火氣中的生活氣息。
京杭大運河從無錫穿過,作為中國大運河的一段,魚米之鄉(xiāng)無錫的美食文化歷史悠久,不同于北方的濃重口味,無錫味道最主要的特征便是鮮與甜,而這兩種味道中最讓人難忘的,便是美食入口時的清甜。
梅花糕是無錫最著名的傳統(tǒng)特色小吃,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吃過此糕,入口甜而不膩、軟脆適中、回味無窮,拍手稱快,因其形如梅花,便賜名梅花糕。梅花糕選用上等面粉、發(fā)酵粉和水拌成漿狀,注入梅花模具,放入豆沙、菜豬油、玫瑰等各種餡心,再注上面漿,撒上白糖、紅綠絲,用灼熱鐵板蓋上烤熟即成。此糕呈金黃色,形如梅花,松軟可口,老少皆宜。
無錫三鳳橋醬排骨俗稱無錫肉骨頭,已有140多年的歷史,為無錫著名的三大特產之一。三鳳橋醬排骨產生于清朝光緒年間(公元1875年前后),無錫南門莫盛興飯館為了充分利用剩下的背脊和胸肋骨,加調味作料,煮透燜酥,起名為醬排骨,當作下酒菜出售。1927 年,無錫慎馀肉莊(三鳳橋肉莊的前身)開張后,對肉骨頭的燒制技術進行了改進,味道得到了明顯的改進。
對于許多無錫人來說,吃面已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清清爽爽的雞湯銀絲面,那是幾代無錫人記憶深處的味道。20 世紀20 年代,以銀絲面著稱的無錫新萬鑫面館曾與拱北樓、王興記三足鼎立。銀絲面特選上等面粉精制,改良面條、雞湯湯底,面條“白如云、細如絲”。新老味道在這一碗面里交融,是無錫人記憶中“兒時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