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淺予
中國畫稱“肖像”為“傳神”。顧名思義,替人畫像不能滿足于“形似”,一定要做到“神似”。即使是山水畫,也不能滿足于對一座山或一片水的表面模仿,必須要以詩人般的感情來描繪大自然的美景,達到“畫中有詩”的境界;至于花鳥畫,那就要使人感到“活潑天機”和“鳥語花香”,標本模型式的刻畫是被反對的。由此可見,中國畫家對于造型的主張是現(xiàn)實主義的。
為了達到“形神兼?zhèn)洹?,中國畫家在觀察生活和鍛煉技法的時候是極其刻苦認真的。五代山水畫家荊浩,談他自己“寫松萬本方得其真”;齊白石從小畫草蟲,到了七八十歲的時候還在變革畫法,有一幅《蝦》題著“白石衰年變法”,的確變得形神更加逼真。畫家對造型的要求如此高,而一生的精力卻是有限的,所以中國畫家有專工一門的傳統(tǒng):有的長于花鳥,有的長于山水,有的長于人物,有的偏長于幾種花或幾種鳥,有的甚至只專長于一種東西,比如韓干的“馬”、韓的“牛”、易元吉的“猿”。中國畫依題材不同來分科由來已久,各人發(fā)揮所長,專工一門,形成了中國畫題材內(nèi)容的百花齊放;又由于各人表現(xiàn)手法不同而創(chuàng)造了多種多樣的風格,便成為中國畫的百家爭鳴。
《印度舞》 葉淺予
中國畫造型的骨干是“線”。畫家通過線的強弱、曲直、長短、粗細、濃淡、虛實、轉折等變化來表現(xiàn)物象的體形、質(zhì)感和動勢等復雜的關系,以此構成完整的形態(tài)。在人物畫里有所謂“十八描”,是歷代畫家所創(chuàng)造的線型,如“高古游絲描”“鐵線描”“蘭葉描”“蚯蚓描”等。這不過是指有實物可以比擬的部分而已,線型的變化何止十八描。
嚴格地講,中國畫的每一條線,應該同時表達“形、質(zhì)、動”三種感覺綜合的效果,而沒有高度的藝術技巧是很難做到的。唐代畫家吳道子所創(chuàng)造的人物有“吳帶當風”之稱,是說吳氏所畫的人物衣帶有臨風飄舉的感覺,又說吳氏畫山水“行筆縱放,如風雨驟至,雷雨之交作”。可以想見,吳道子筆下的線條已達到變化萬狀和氣勢磅礴之境地。
中國畫的造型技法講究有筆有墨,筆法和墨法是連在一起的。在用筆的變化中,即用線、皴、擦、點、染等筆法之中,一定要運用墨色的正確變化,才能完整地表現(xiàn)形象。筆墨的關系,在某一方面猶如骨肉的關系,有筆無墨好像一個瘦骨嶙峋之人;有墨無筆,便像一個大胖子,都是不健康的。
山水畫多以墨為骨,很少用濃墨重彩,而水墨畫則純用墨色的變化來表達色彩?;B畫到了寫意特別發(fā)達的近代,畫家也都喜歡單用墨色來表現(xiàn),即使運用色彩,他們也認為通篇用色等于無色,在需要的地方染上需要的顏色才能發(fā)揮色彩的最佳效果。
中國畫的篇幅和樣式的變化很多,最普通的大幅有立軸和橫批,小幅有冊頁和手卷。此外還有通景、屏條、鏡心、扇面等樣式。古代的大幅作品除了畫在廟堂宮殿的墻壁上,也畫在可以移動的圍屏上。中國畫家不但能在指定的篇幅里經(jīng)營指定的題材,而且還能夠將同一題材安排在不同的篇幅里。因此,中國畫家在“經(jīng)營位置”即構圖方面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
中國畫的構圖方法,在運用“透視”原理上有極大的靈活性。如果只限于應用固定視界的照相式焦點透視法,便無法表現(xiàn)山水畫中的平遠、深遠、高遠等不同的遠近法,因為人的高度只有一米多,視平線很低,只要眼前有東西擋住,無論什么遠景都無法看得周全??墒莾?yōu)美的風景往往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樣的美景只有人在里面走動,或從高處觀看,才能領略到它的妙處。因此,中國畫家創(chuàng)造了運動透視法(或稱散點透視法)和“以大觀小”法(或稱鳥瞰法)的構圖來處理這類題材。而人物繪畫是用藝術的手腕將現(xiàn)實的景物完美地表現(xiàn)出來,如果不能突破照相式的處理,是不會令人滿意的。
《延邊長鼓》 葉淺予
《豐年多鼠圖》 齊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