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金 麟
白鰭豚,鯨目喙豚科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紅色名錄》列為極危物種,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世界上最瀕危的十二中動物之一。
白鰭豚是一種很古老的物種,比大熊貓還要古老,是當之無愧的“活化石”,“水中大熊貓”。根據(jù)化石考證的情況來看,白鰭豚在至少4000萬年前的中新世和上新世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白鰭豚不僅是世界上僅存的四種淡水豚中所剩數(shù)量最少的一種,還是中國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白鰭豚是世界上最瀕危的十二中動物之一,是僅生存在中國長江中下游這一黃金水域的“長江之靈”。
白鰭豚有個和我們人類相似的特征,就是它也有恒定的正常體溫,總是在36℃左右。成熟的雌性白鰭豚最長可以達到2.5米,雄性白鰭豚最長可以達到2.3米,最大重量大約是230千克左右。它身體是紡錘形的,它的嘴部是比較狹長,大約30厘米,前端略微上翹。噴氣孔縱長,位于頭頂?shù)淖髠?。眼非常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是針眼狀的,背鰭呈三角形,鰭肢比較寬,末端鈍圓,尾鰭呈新月形。
值得一提的是,白鰭豚是中國的“特產”,是僅在長江中下游存在的一種小型鯨。它是食肉動物,所以它的牙齒是很發(fā)達的,它擁有大約130個尖銳的牙齒,并且還是同型齒。成年白鰭豚一般背面會呈現(xiàn)淺青灰色,腹面呈現(xiàn)潔白色,在陽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新生幼體的體色略深。水平伸展的鰭肢和尾鰭上下兩面分別與背面和腹面同色,這樣的顏色分布恰好與環(huán)境顏色相符。當由水面向下看時,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為一體很難分辨;當由水底向上看時,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強光顏色相近也很難被發(fā)現(xiàn)。這使得白鰭豚在逃避敵害、接近獵物時,有了天然的隱蔽手段。
因為白鰭豚的外形與中華白海豚近似,白鰭豚是淡水鯨類,且生性害羞,很少躍出水面,凡是在海面上翻騰跳躍,動感十足的照片,基本上都是中華白海豚。之所以有很多人經常都把中華白海豚誤認為是白鰭豚,是因為白鰭豚喜歡生活在遠離岸邊的江河深水區(qū),很少靠近岸邊和船只,是一種疏人性的豚類。它時常在晨昏的時候游向岸邊淺水處追逐魚蝦充饑,也會吃一些水生植物和昆蟲。雖然白鰭豚的食量很大,但是它懶得咀嚼,只管張口吞下魚食,消化能力很強。它的行動具有集群習性,經常三五成群活動,偶爾也會進入湖泊、支流與長江干流匯合處活動。
白鰭豚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動物,它出水呼吸時間大約是1—2秒鐘,潛水時間每次約20秒,長潛時可達200秒。每隔一兩分鐘就要露出水面換一次氣,有時會噴出水花,出水呼吸時會發(fā)出聲響。當天氣悶熱、暴雨即將來臨之際,它便頻頻露出水面一起一伏,群眾稱為“白鰭拜江”。白鰭豚視覺很差,靠自身發(fā)出的超聲波訊號發(fā)現(xiàn)食物并突襲式吞食。
白鰭豚壽命可達30多年,雌獸一般在6歲達到性成熟,雄獸為4歲。野生狀態(tài)下的成年白鰭豚雌雄比例為1:1,但雌獸懷孕率一般只有30%,自然繁殖率很低。成年的白鰭豚每年有兩次發(fā)情期,分別在3至5月和8至10月。雌性懷孕期10至11個月,翌年一二月份在江中分娩。母豚兩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偶有雙胞胎,出生時體長80厘米左右。剛出生的幼豚哺母豚乳汁長大,并隨群活動。
白鰭豚喜歡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節(jié),集群行為就更明顯。每群一般有2至16頭。其活動范圍廣,但對水溫條件要求較高,經常在一個固定區(qū)域停留一段時間,待水溫條件發(fā)生改變后,又遷入另一地域。
造成白鰭豚數(shù)量稀少的內在原因就是白鰭豚繁殖周期較長,它們最長可以活30年,所以六歲時才性成熟,再加上白鰭豚的總量不多,所以無法大量繁殖成為了白鰭豚滅絕的一個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就是我們人類環(huán)境的原因,白鰭豚只產于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是江中的黃金水域,由于人類活動頻繁,這片區(qū)域的船只過多,經常出現(xiàn)白鰭豚死于螺旋槳的事故,再加上人類的過度捕撈和排污不當,導致白鰭豚的生存環(huán)境惡劣,食物短缺,它們的數(shù)量才會越來越少。
本已經被宣布功能性滅絕的白鰭豚,它的生存狀況在2018年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發(fā)布,白鰭豚未被宣布野外滅絕。這一消息的發(fā)布,使我們在白鰭豚的保護工作上看到了更多的希望,接下來我們會發(fā)現(xiàn)并保護更多的“長江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