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萍
(平頂山學院 文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墨子》是先秦一部重要作品,集中反映了先秦墨家學派及其創(chuàng)始人墨子的思想學說。 但由于歷代統(tǒng)治階級不重視,該書在鈔、刻流傳中脫文、衍文較多,錯偽嚴重。 孫詒讓撰寫的《墨子閒詁》(本文依據(jù)的版本是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本文所有例句也是來自此書)是目前較為優(yōu)秀的《墨子》訓詁版本,由于作者僅從傳統(tǒng)的小學出發(fā)來斷句、釋詞,難免會有標點錯誤。 而古書的標點正確與否非常重要,“這是因為給古書加標點符號,不僅是表示語氣的停頓與終止,而且要顯示句子內(nèi)部的結構與層次?!保?]“漢語的句子……最大量的是復句”[2]。 《墨子》中存在大量的復句[3],研究《墨子》句法,可以正確理解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正確斷句。
《墨子閒詁》單句的標點失誤主要包括割裂分句的主謂結構、兼語結構、動賓結構等幾個方面。例如:
1.割裂主謂結構
(1)是以其財不足以待兇饑,振孤寡,故國貧而民難治也。(辭過)
(2)民之為淫暴寇亂盜賊,以兵刃毒藥水火退無罪人乎道路率徑,奪人車馬衣裘以自利者,并作由此始,是以天下亂。(明鬼下)
例(1)、例(2)都把因果復句的表因分句中主謂關系分割。 例(1)連詞“故”連接表因分句和表果分句。 表因分句中“待兇饑”和“振孤寡”是并列結構,其主語都是“其財”,共同受“不足以”修飾,“待兇饑”和“振孤寡”之間應點頓號。 如果點逗號,“振孤寡”就會與主語及其修飾成分相割裂,句意也會發(fā)生改變。
例(2)“是以天下亂”前面的成分是一個長句子,也是因果復句的表因分句。 “民之為淫暴寇亂盜賊”是一個“之”字結構,“之”用于主語謂語之間,“‘之’的作用在于給原來的主謂結構增加一種形式上的體詞化自指標記和內(nèi)在的粘連性,使它總是與一個比它大的語言單位聯(lián)系起來”[4]。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詞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賴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獨立存在”[5]。 后面“以兵刃毒藥水火退無罪人乎道路率徑”“奪人車馬衣裘以自利者”前面都省略了“民之”,因此前三個小分句實際上是三個并列的主謂結構或“之”字結構,共同作“并作”的主語,“并”這個副詞指向前面三個主謂結構,“并作” 是謂語,因此“并作”前面的逗號應該去掉,并列主語之間的逗號應改為頓號。 全句的標點應該為:民之為淫暴寇亂盜賊、 以兵刃毒藥水火退無罪人乎道路率徑、奪人車馬衣裘以自利者并作,由此始,是以天下亂。
2.割裂兼語結構
(3)然而使天下之為寇亂盜賊者,周流天下無所重足者,何也?(尚同下)
例(3)“何也”前面是一個句子,“何也”與前面的句子構成連貫關系。 “然而使天下之為寇亂盜賊者”與“周流天下無所重足者”之間的逗號應該去掉,因為整個句子是一個兼語結構,“天下之為寇亂盜賊者”既是“使”的賓語,又是“周流天下無所重足者”的主語,因此不宜分開。 前一個“者”是助詞,用于“動詞性成分之后,組成名詞性結構,提示具有該行為、性質的實體,多指人”[6]。 后一個“者”是語氣詞,與句末的“也”呼應,表示對原因的提示。 如果按照原來的標點,會使人誤以為“天下之為寇亂盜賊者”與“周流天下無所重足者”是并列結構,而這樣“使”就沒有相應的動詞與之呼應,從而文義不通了。
3.割裂動賓結構
(4)今逮至昔者三代圣王既沒,天下失義,后世之君子,或以厚葬久喪以為仁也,義也,孝子之事也;或以厚葬久喪以為非仁義,非孝子之事也。(節(jié)葬下)
(5)昔上世暴王,不忍其耳目之淫,心涂之辟,不順其親戚,遂以亡失國家,傾覆社稷。(非命上)
例(4)“后世之君子”與“或以厚葬久喪以為仁也”是主謂結構,中間的逗號應該去掉。 “仁也”“義也”“孝子之事也”都是“以為”的賓語,因此“仁也”“義也”后面的逗號均應改為頓號。 同理,最后兩個小分句中“非仁義”“非孝子之事也”也是并列賓語,中間也應把逗號改為頓號。 例 (5)“不忍其耳目之淫”與“心涂之辟”之間的逗號應該改為頓號,因為“心涂之辟”與“耳目之淫”一樣是“不忍”的賓語。
1.因果復句
《墨子閒詁》因果復句的標點失誤主要表現(xiàn)在割裂因果關系,因而把因果復句與單句或其他復句混淆在一起。 例如:
(6)此六君者所染不當,故國家殘亡,身為刑戮,宗廟破滅,絕無后類,君臣離散,民人流亡,舉天下之貪暴苛擾者,必稱此六君也。(所染)
(7)其為政若此,是以謀事得,舉事成,入守固,出誅勝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尚同為政者也。(尚同中)
(8)其為甲盾五兵何?以為以圉寇亂盜賊,若有寇亂盜賊,有甲盾五兵者勝,無者不勝,是故圣人作為甲盾五兵。(節(jié)用上)
例(6)包含九個小分句,中間一路逗號,第二個分句前有表示結果的連詞“故”,因此很容易認為是一個因果復句,“故”一貫到底。 實際上細細品味其邏輯關系,就會發(fā)現(xiàn)連詞“故”只管到“民人流亡”這個分句。 因為“所染不當”只能產(chǎn)生“國家殘亡……”等后果,后面的“舉天下之貪暴苛擾者,必稱此六君也”,是一個進一步的論述,是一個假設復句。 因此該大句包含兩個復句,這兩個復句之間也是因果關系,是屬于語段之間的聯(lián)系。 “民人流亡”后的逗號應改為句號。
全句的標點應該是:此六君者所染不當,故國家殘亡,身為刑戮,宗廟破滅,絕無后類,君臣離散,民人流亡。 舉天下之貪暴苛擾者,必稱此六君也。
例(7)“何故之以也”前面是一個因果復句,“其為政若此”是原因偏句,從“是以謀事得”到“出誅勝者”是表果正句,用復合連詞“是以”連接。 因此“出誅勝者”后面應點句號。 “何故之以也”是一個設問句,語義既上承前面的因果復句,對因果復句描述的現(xiàn)象原因進行闡釋,又是為了引出下文,提出“尚同”的重要論點,以便展開進一步的論述。 如果按照原來的標點,會使人把“何故之以也”當成前面因果復句的結果分句,就會混淆復句和單句,不僅弄不清楚復句語義之間的聯(lián)系,同時也看不清楚語段之間的邏輯關系。
例(8)“其為甲盾五兵何”是一個設問句,第二個分句“以為以圉寇亂盜賊”是對前面問句的回答,因此“以為以圉寇亂盜賊”后的逗號應改句號。 后面“若有……”至句末是一個因果復句,表因偏句是兩個對立的假設復句,末句是表果正句,用連詞“是故”連接。 《墨子》中設問句十分豐富,常常起到引起話題的作用。 作者先用設問的修辭方法展開話題,然后再用一個因果復句進一步展開論述,因果復句中的偏句又是假設復句。 這樣層層深入的論述,是《墨子》很常見的論辯方法。 原來的標點把單句、復句混為一談, 既看不清楚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也無法顯示作者的論述技巧。
(9)故曰以其極賞以賜無功,虛其府庫以備車馬衣裘奇怪,苦其役徒以治宮室觀樂,死又厚為棺槨,多為衣裘,生時治臺榭,死又修墳墓,故民苦于外,府庫單于內(nèi),上不厭其樂,下不堪其苦。故國離寇敵則傷,民見兇饑則亡。(七患)
例(9)把兩個復句當成一個復句。 例(9)包含兩個因果復句,從第一個分句至“死又修墳墓”這七個小分句是第一個因果復句的原因分句,“故民苦于外,府庫單于內(nèi)”是結果分句。 第一個“故”只貫至“府庫單于內(nèi)”,因此“府庫單于內(nèi)”后應點句號。 后面“上不厭其樂,下不堪其苦”是第二個因果復句的表因分句,“故國離寇敵則傷,民見兇饑則亡”這兩個并列的緊縮假設復句是表果正句。 所以“下不堪其苦”后面的句號應改為逗號。 原來的標點把“上不厭其樂,下不堪其苦”這兩個分句當成第一個因果復句的結果分句,割裂了與后面的“故國離寇敵則傷,民見兇饑則亡”的聯(lián)系。 從語義上看,“上不厭其樂,下不堪其苦”也不應是前面“以其極賞以賜無功”等分句導致的結果,而是后面“國離寇敵則傷……”的原因。 從結構上看,“上不厭其樂”對應“國離寇敵則傷”,“下不堪其苦”對應“民見兇饑則亡”。 原來的標點把兩個因果復句混在一起,以致因果關系錯亂。
2.按斷復句
《墨子閒詁》按斷復句的標點失誤主要表現(xiàn)在割裂按語與斷語、把按斷復句與單句或其他復句混淆等幾個方面。 例如:
(10)夫殺之人,為利人也博矣。(非攻下)
(11)為宮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潤濕,邊足以圉風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宮墻之高足以別男女之禮?!敝敶藙t止,凡費財勞力,不加利者,不為也。(辭過)
(12)今之為仁義者,將不可不察而強非者此也。(非命下)
例(10)至例(12)都把按斷復句的按語與斷語割裂,致使要么語義不通要么句子松散。 例(10)“俞云:‘博’疑當作‘薄’。 言殺人以利人,其利亦薄矣”。孫詒讓也說:“此疑當作 ‘夫殺人之為利人也,薄矣。’”[7]孫詒讓的意見是正確的,但孫僅從句意去判斷。 從句法上看,這是一個按斷復句,《墨子》中的按斷復句數(shù)量很大。 “夫殺人之為利人也”是按語,“薄矣”是斷語,是作者的判斷和意見。 原文的標點把按語的主謂結構分割,又與斷語混淆,自然就不好理解了。
例(11)“室高足以辟潤濕”至“宮墻之高足以別男女之禮”是按語,“謹此則止”是斷語,“此”指代前面的按語所述內(nèi)容。 因此“謹此則止”后面的逗號應改為句號。 后面“凡……”是一個假設復句。 原來的標點把按斷復句的按語與斷語割裂,又把按斷復句的斷語下屬另外一個復句,邏輯關系就不嚴密了。
例(12)不當斷而斷,當斷而不斷。 “今之為仁義者”與“將不可不察而強非者”是主謂關系,中間的逗號應去掉,“將不可不察而強非者”與“此也”中間應該斷開,“此也”前面點逗號,“今之為仁義者將不可不察而強非者”是按語,是對情況的描述,“此也”是斷語,是對前所述事實原因的推斷。 正確的標點是:今之為仁義者將不可不察而強非者,此也。
(13)然而不得富而得貧,不得眾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則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惡,是其故何也?(尚賢上)
例(13)由一個按斷復句和一個單句組成。 “是其故何也”前面是按斷復句,從“然而……”至“不得治而得亂”是按語,“則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惡”是斷語,按語與斷語用連詞“則”連接,代詞“是”指代前面按語所述情況。 最后一句應單獨成句,承接上下文。 因此“是其故何也”前面應點句號。 如果點逗號就會使人誤以為末句也是按斷復句的斷語,而實際上斷語往往用較為肯定的語氣進行判斷,末句這一個問句顯然是一個過渡句子, 起引起下文的作用。
(14)至乎舍余力不以相勞,隱匿良道不以相教,腐朽余財不以相分,天下之亂也,至如禽獸然,無君臣上下長幼之節(jié),父子兄弟之禮,是以天下亂焉。(尚同中)
例(14)八個分句之間逗號一貫到底,根本看不清楚分句之間的邏輯關系,會使人錯以為是一個因果分句。 從分句間的關系來看,這個例子包括兩個復句。 從“至乎舍余力不以相勞”至“至如禽獸然”是一個按斷復句,前三個分句“至乎舍余力不以相勞,隱匿良道不以相教,腐朽余財不以相分”是按語,是對天下亂的情況的具體描述,“天下之亂也,至如禽獸然”是斷語,是作者的主觀判斷,因此“天下之亂也,至如禽獸然”后的逗號應改為句號。 后面三個分句是一個因果復句,“無君臣上下長幼之節(jié),父子兄弟之禮”是表因分句,末一分句用“是以”連接,是表果分句。
3.順承復句
順承復句的標點失誤主要包括割裂分句的兼語結構、動賓結構;割裂分句之間的連貫關系;把順承復句與單句或其他復句混合等。 例如:
(15)鄉(xiāng)長治其鄉(xiāng),而鄉(xiāng)既已治矣。有率其鄉(xiāng)萬民,以尚同乎國君。(尚同中)
(16)昔越王勾踐好士之勇,教訓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試其士曰:“越國之寶盡在此!”越王親自鼓其士而進之。士聞鼓音,破碎亂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擊金而退之。(兼愛中)
例(15)、例(16)都把一個聯(lián)系緊密的順承復句分裂為幾個孤立的句子。 例(15)是一個二重順承復句, 前面分句使用表示時間先后關系的關聯(lián)詞語“即已”,后面用關聯(lián)副詞“有”與之相呼應,“有”通“又”,因此“而鄉(xiāng)即已治矣”后面應點逗號。 順承復句內(nèi)部又包含連詞“以”連接的目的復句。 例(16)“越王親自鼓其士而進之”至句末是一個順承復句,從“鼓其士而進之”到“士聞鼓音……”再至“擊金而退之”,動作的時間先后十分明顯,分句間具有緊密的連貫關系。 因此“越王親自鼓其士而進之”及“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后面的句號都應改為逗號。 如果按照原來標點,就把一個聯(lián)系緊密的順承復句分割開來,句子就顯得松散無力。
(17)古者堯治天下,南撫交趾,北降幽都,東西至日所出入,莫不賓服,逮至其厚愛。黍稷不二,羹胾不重,飯于土塯,啜于土形,斗以酌。(節(jié)用中)
例(17)《〈墨子〉今注今譯》中“莫不賓服”后面是句號,“逮至其厚愛”之后是逗號[8],這樣處理是非常正確的。 因為從開頭至“莫不賓服”是一個順承復句,“南撫交趾”等句子描寫了“堯治天下”的盛況?!按疗浜駩邸?至句末是由五個分句組成的并列復句,因此“莫不賓服”后的逗號應改為句號,而“逮至其厚愛”后的句號應該為逗號。
4.轉折復句
轉折復句的情況主要是把轉折復句與單句或與其他復句混淆。 例如:
(18)雖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樂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萬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為樂非也。(非樂上)
(19)夫執(zhí)后不言之朝物,見利使己,雖恐后言,君若言而未有利焉,則高拱下視,會噎為深,曰:“唯其未之學也”。(非儒下)
例(18)把轉折復句與段落中總結性的單句混在一起,例(19)把轉折復句與假設復句混淆。 例(18)七個分句中間都是逗號,但實際上包含一個復句和一個單句。 前六個分句是一個讓步性轉折復句,偏句有讓步連詞“雖”引導,偏句由四個并列分句組成,正句有轉折連詞“然”與“雖”呼應,正句也包含兩個對比關系的分句。 因此“下度之不中萬民之利”后的逗號應改為句號。 按照原文標點,很容易把例(18)當成一個因果復句,把前六個分句當作表因分句,把末句“是故子墨子曰:為樂非也”看成表果分句。 根據(jù)文義,前四個分句中的“其”不指代“樂”, 而是分別指代上文提到的 “大鐘鳴鼓之聲”“刻鏤華文章之色”“犓豢煎炙之味”“高臺厚榭邃野之居”,因此“為樂非也”與前六個分句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也不是前面分句的表果正句,而是對整個段落的總結。 此外,《墨子》行文結構具有整齊、對稱的特點,后面四個段落的論述末尾,都有一個總結性的“是故子墨子曰:為樂非也”。 即作者通過反復論證,反復強調中心論點。
例(19)是兩個復句,前三個分句組成一個意合式轉折復句,“雖”通“唯”。 “君若言而未有利焉”至句末是一個假設復句,偏句中有假設連詞“若”,正句中連詞“則”與之呼應。 因此“雖恐后言”后面的逗號應改為句號,這樣兩個復句的界線就很清晰了。
5.假設復句
假設復句以及以下目的復句、并列復句的標點失誤主要是幾個不同層次關系的分句用一個逗號貫穿,把幾個復句當成一個復句處理,致使句子內(nèi)部層次不清晰,關系不明了。 例如:
(20)故得士則謀不困,體不勞,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惡不生,則由得士也。(尚賢上)
例(20)包括五個分句,實際上組成兩個復句,“故得士則謀不困,體不勞”是一個連詞“則”連接的假設復句,后面三個分句組成一個先果后因的因果復句,連詞“則”表示因果復句的原因。 因此“體不勞”后的逗號應改為句號。
6.目的復句
(21)今則不然,厚作斂于百姓,以為美食芻豢,蒸炙魚鱉,大國累百器,小國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視,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冬則凍冰,夏則飾噎。(辭過)
(22)是以差論蚤牙之士,比列其舟車之卒,以功伐無罪之國,入其溝境,刈其禾稼,斬其樹木,殘其城郭,以御其溝池,焚燒其祖廟,攘殺其犧牲。(天志下)
例(21)、例(22)把目的復句與并列復句混淆,例(21)從第一個分句至“蒸炙魚鱉”是一個目的復句,“厚作斂于百姓” 表示某種行為, 正句用連詞“以”連接,表示行為要實現(xiàn)的結果。 “大國累百器”至句末是由八個分句組成的并列復句,因此“大國累百器”前面的逗號應改為句號。 例(22)前三個分句也是用“以”連接的目的復句,“入其溝境”至句末七個分句是并列復句。 因此“入其溝境”前的逗號應點句號。
7.并列復句
(23)孔某盛容修飾以蠱世,弦歌鼓舞以聚眾,繁登降之禮以示儀,務趨翔之節(jié)以觀眾,博學不可使議世,勞思不可以補民,累壽不能盡其學,當年不能行其禮,積財不能贍其樂,繁飾邪術以營世君,盛為聲樂以淫遇民,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學不可以導眾。(非儒下)
(24)逃人而后謀,避人而后言,行義不可明于民,謀慮不可通于君臣,嬰不知孔某之有異于白公也,是以不對。(非儒下)
例(23)把幾個并列復句混在一起,例(24)把并列復句與其他復句混淆。
例(23)包含十三個分句,卻用逗號一貫到底,根本看不清楚句子之間的聯(lián)系。 仔細分析,會發(fā)現(xiàn)實際上包含四個并列復句。 前四個分句是四個并列的緊縮目的復句,緊縮成分之間用連詞“以”連接,因此 “務趨翔之節(jié)以觀眾” 后的逗號應改為句號?!安W不可使議世”至“積財不能贍其樂”這五個分句是五個并列的緊縮轉折復句,轉折關系依靠句意體現(xiàn),因此“積財不能贍其樂”后的逗號應該改為句號。 接下來兩個分句“繁飾邪術以營世君,盛為聲樂以淫遇民”組成一個并列的緊縮目的復句,“盛為聲樂以淫遇民”后應點句號。 最后兩個分句形成一個并列復句。
所以正確的標點是: 孔某盛容修飾以蠱世,弦歌鼓舞以聚眾,繁登降之禮以示儀,務趨翔之節(jié)以觀眾。 博學不可使議世,勞思不可以補民,累壽不能盡其學,當年不能行其禮,積財不能贍其樂。 繁飾邪術以營世君,盛為聲樂以淫遇民。 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學不可以導眾。
例(24)前四個分句是一個并列復句,后兩個分句是一個因果復句,“謀慮不可通于君臣”后應點句號。 如果按照原文標點,就會誤以為是一個因果復句,前五個分句都是表因分句,末句“是以不對”是表果復句。 而實際上“是以不對”只是針對“嬰不知孔某之有異于白公也”而言,與前面四個分句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