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長德
(江蘇泗陽縣農業(yè)農村局穿城畜牧獸醫(yī)站,江蘇 泗陽 223716)
養(yǎng)豬業(yè)是傳統(tǒng)產業(yè),在人們的肉食消費中,豬肉消費占85%,生豬出欄率占畜牧養(yǎng)殖業(yè)出欄率的第2位。但在生產實踐過程中,少部分仔豬由于斷奶后在生理上、營養(yǎng)方面應激處理不當,發(fā)生了腹瀉、水腫病及內毒素性休克等癥狀,臨床上叫仔豬早期斷奶綜合征,嚴重地影響了仔豬的成活率和養(yǎng)殖戶的經濟效益。
仔豬在吃乳時,其消化功能完全能適應對母乳的消化和利用,但在斷奶初期,由于日齡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必須有適當?shù)奈敢?、胰酶及腸酶的參與,而這些條件在仔豬哺乳期尚未形成或形成不完善,這種新的生理特點在實施仔豬早期斷奶時,必須首先加以考慮。一是胃內pH值偏高。仔豬哺乳期間,胃內由于乳酸的存在,其pH值維持較低水平。斷奶后,由于乳酸的減少,內源性鹽酸分泌不足,致使胃內酸度偏低,pH值較哺乳期偏高。二是消化道和消化腺發(fā)育不完善。3~4周齡的仔豬胃黏膜的體積重量和胰腺體積重量均未達到發(fā)育成熟期,其微結構也未發(fā)育成熟。如:小腸絨毛長度、上皮凹陷深度及絨毛面積和淋巴細胞密度等均正處于發(fā)育階段。三是消化酶分泌不足。仔豬生后第1周,脂肪酶分泌較多,第2~3周,乳糖分泌最多。而斷奶時由于日糧變化大,與之不相適應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分泌不足,淀粉酶活性較低,這些特點不具備消化大量植物性飼料的能力。四是抗病能力弱。初乳較常乳營養(yǎng)更豐富,并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仔豬不具備先天免疫力,必須通過吃初乳才能獲得。隨著時間推移,初乳中蛋白質、免疫球蛋白在產后不斷下降。
一是生理因素。仔豬斷奶初期,由于日糧的變化,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胃腸結構及酶類,而這些此時都尚未形成或形成不完善,尤其是消化酶活性低且不足。同時,由于胃內酸性偏低(胃的酸性環(huán)境主要靠奶中的乳糖發(fā)酵生成的乳酸,仔豬斷奶后,終止了乳酸來源,并且此時的鹽酸分泌尚不很足,加之飼料中的蛋白質、無機鹽陽離子與之相結合,失去一部分原本不足的鹽酸),往往會給仔豬帶來生理上及營養(yǎng)方面的應激。二是微生物區(qū)系變化。仔豬在哺乳期建立良好微生物區(qū)系可減輕胃腸中營養(yǎng)物質的破壞,減少毒素產生,提高胃腸黏膜的保護作用,有力地防止因病原菌造成消化紊亂與腹瀉,這主要是乳酸菌等有益菌的作用。乳酸菌最適宜在酸性環(huán)境中生長繁殖,即使在pH值為3.5的環(huán)境下仍能生長良好。三是環(huán)境因素。仔豬離開母豬后,在精神與生理上會產生一種應激,加之離開原寄宿的環(huán)境,對新環(huán)境的諸多條件的不適應,如豬舍溫度低、濕度大、豬舍封閉性差、有賊風、受驚嚇、日溫差變化、消毒差、人為傳播病原體和防疫、閹割等應激性因素,從而導致仔豬發(fā)生條件性腹瀉。
仔豬早期斷奶首先給仔豬帶來的影響是生理上及營養(yǎng)方面的應激,如采食量下降和不規(guī)律,飼料利用率降低和體重增長慢,以及精神狀態(tài)和外貌不佳。如繼續(xù)發(fā)展,可導致腹瀉、水腫病及內毒素性休克發(fā)生。腹瀉是最常見的表現(xiàn),尤其在斷奶后7~10 d發(fā)生率最高,病毒最重而且常有復發(fā)?;钾i表現(xiàn)食欲減退、飲欲增強、排黃綠色稀糞,腹瀉開始時尾部震顫,但直腸溫度正常,耳部發(fā)紺,死后剖檢見全身脫水,小腸脹滿。仔豬水腫病主要發(fā)生在斷奶后的第2周,發(fā)病率一般為5%~20%,但病死率很高,可達100%,患豬表現(xiàn)震顫,呼吸困難,運動失調,數(shù)小時或數(shù)天內死亡。
首先抓好先期管理。母豬在產前1個月胎兒中有1/2蛋白質和1/2以上的能量,鈣、磷是在母豬妊娠期的1/4時間內增長的。因此,懷孕母豬在產前1個月應給予高質量的飼料,以提高仔豬初生重,為培育健壯、體重大的斷奶仔豬提供有利條件。還要注意仔細豬斷奶前的早期管理,尤其注意產房的溫度。仔豬怕冷,應采取各種方法保證豬舍溫度(1~7日齡28~32℃,8~30日齡25~28℃,31~60日齡23~25℃),以促進仔豬增重,為早期斷奶打下良好的基礎。對仔豬提前開始誘食。從出生后第7天就可開始將質量好、味道可口的顆粒撒在仔豬活動的地方,誘其吃料,以促進仔豬胃腸機能發(fā)育,減少營養(yǎng)性應激反應。
一是添加酶制劑和酸制劑。為了提高仔豬胃內酸度和腸胃內酶的活性,促進乳酸菌等有益菌的生長繁殖,抑制大腸桿菌等有害菌的生長繁殖;同時降低胃排空時間,使蛋白質充分分解,從而有利于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吸收和提高飼料利用率,應在飼料中添加酶制劑和酸制劑。試驗表明,在仔豬飼料中添加復合酶,可提高日增重7.49%,提高飼料利用率4.56%;在精料中添加復合酶仔豬日增重可提高9.23%,飼料利用率提高5.5%。檸檬酸可降低仔豬胃腸道pH值,添加檸檬酸預防早期仔豬腹瀉。第1周添加檸檬酸1.5%,以后從第2~5周各周添加量依次遞減0.3%的拌料方法,不但能提高日增重,改善飼料利用率,減少應激,降低腹瀉發(fā)生率,而且與高銅、抗菌素合用有協(xié)同促進仔豬生長作用。同時,有機酸味劑多是三羧酸循環(huán)中間產物,既可直接用來作為日糧能量成分,又具有促進仔豬新陳代謝,增強其對能量與蛋白為主的日糧中效果優(yōu)于動物性蛋白為主的日糧。在斷奶早期應用效果優(yōu)于后期,喂飼體重30 kg以下的仔豬效果優(yōu)于30 kg以上的仔豬。二是適當增添維生素與礦物質。多年來在發(fā)達國家一直用以氧化鋅形式存的鋅來預防仔豬早期斷奶綜合征,其添加量為氧化鋅2 500 mg/kg飼糧。也可在斷乳后2周在仔豬飼糧中添加0.25%的氧化鋅,在飼料中添加|60~100 mg/kg氨基苯胂酸,能有效地控制仔豬早期斷奶綜合征的發(fā)生。因為該制劑能改變動物腸道內的細菌代謝,對各種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及厭氧菌均有抑制作用。
為避免蛋白抗原對仔豬的不良作用,應適當降低飼料抗原物質,特別要注意避免單一蛋白過多,以采用低蛋白高氨基酸飼料最為有利。按18%蛋白質和23%蛋白質設計配方,從7日齡開始誘食,35日齡斷奶60日齡結束試驗,以糞便水分含量超過90%視為發(fā)病。結果低蛋白組仔豬腹瀉發(fā)生率為41%,高蛋白組仔豬為79.7%,水腫病發(fā)病率低蛋白組仔豬為5.6%,高蛋白組仔豬為10.16%。除應用低蛋白配方外,還可通過加工工藝的改進,如采用膨化法來降低飼料抗原物質。
應用藥物防治豬大腸桿菌病是各類型豬場以及農村養(yǎng)豬最常用的方法,較為普遍的是在仔豬飼料中拌入土霉素粉或磺胺類藥物,對已發(fā)病失水嚴重者可用生理鹽水加維生素C和青霉素混合滴注,也可進行腹腔注射。在臨床實踐中得出一些新方法,效果也較好,如服用土霉素配合福爾馬林治療大腸桿菌病,其劑量為20~30日齡仔豬每頭每次喂10%福爾馬林15~20 ml/頭,土霉素2片/頭,每天服2次,2 d可治愈。治療時福爾馬林不宜過量或長時間服用,若配合增加營養(yǎng)效果更好。蜂花粉可提高仔豬成活率,促進仔豬生長,減少發(fā)病分別在仔豬2日齡、10日齡時用10滴硫酸慶大霉素或痢菌凈注射液滴于仔豬舌上預防黃白痢效果好。豬水腫散劑預防豬水腫及綜合征,一次量拌料10~20 g/頭,每天3次;治療可在仔豬交巢穴處注射2 mL/頭,每天1次,連用2 d。此外,一些新藥如殺痢王、百痢金方散、環(huán)丙沙星口服液、乙酰甲喹粉劑治療大腸桿菌病效果也較好,豬水腫抗毒注射液也用于防治仔豬的K88、K99、大腸桿菌性水腫病、毒素性水腫病,亞硒酸維生素E注射液主治水腫病。硫酸粘桿菌素0.02 mg/kg,配合復方苦參注射液0.1 mL/kg治療仔豬腹瀉效果好。目前,應用疫苗進行免疫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用K88、K99滅活疫苗免疫接種妊娠母豬,預防仔豬腹瀉均有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