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瀛的水與中土不同。不同在哪里,一時(shí)說不出,只是泡出茶來,滋味寡淡一些,有枯意。在京都飲過幾款綠茶,總覺得少些茶香。于是換上紅茶,一時(shí)氣息濃熱。臨窗飲茶,室外街巷如老舊的碳素畫,像枯山水,卻無舊事之感。到底異國,生不起余情。余情未到,茶的滋味也黯然失色。
茶之美在余情。若無余情,縱是閑情如海也枉然。閑情不易得,余情更難尋。于是喝酒,青梅淡酒,和歌山的青梅淡酒。不忍貪多,只想坐下一口口慢慢地喝。
山里常見枯去的松樹,也未必全然枯去,常常是枯了一半。雄渾挺立的樹干,上枯下榮,左枯右榮。那些枯木多為大樹。樹大了,風(fēng)吹過,雷劈過,雪壓過。樹冠斷了,身子骨還在,嶙峋直挺,不悲不喜,或悲或喜。
有些枯樹橫在地上太久,一身苔蘚。后來,苔也枯了,滿目滄桑,如一截鐵杵,又像是我的傲骨。歲月倥傯,慶幸身體里還有一截傲骨??輼溆猩n涼冷落的情境,一地荒草,幾棵枯樹,原野凄荒,是令人心顫的美。那里有人世,是滄桑,是等待,是掙扎,是痛極怒罵,是憤怒無語,是云淡風(fēng)輕,也是狂颶大浪。
與枯樹相逢無數(shù)。山野的砂石河灘上,不知年歲的大樹,粗壯彎曲的根經(jīng)洪水的沖刷,暴露在地面上,虬曲蒼老,有暮天黑雨的蒼茫悲壯。
去過不少東瀛的寺廟,森森木氣嫣然,是枯樹的意味,枯而不朽,不像一些寺廟的金石氣、金銀氣。木氣到底是古木森然使然。木氣如暮色,在那些寺廟里,常常覺得日色黃昏。視線是暗的,身子往森然里沉,心卻明亮著,盛開出一個(gè)很大的歡喜。那歡喜漸漸內(nèi)斂,于是平和。
人要有秋天冬天的心境,才能懂得霜雪,懂得枯樹的意味。
《紅樓夢(mèng)》里一行人撐船游葉渚,賈寶玉說破荷葉可恨,應(yīng)該叫人來拔去。林黛玉卻有留得殘荷聽雨聲的情緒,寄人籬下的感受太深。世家子弟少為紈绔,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哪會(huì)懂得殘荷雨聲的枯美。年歲再大一些,聽雨僧廬下,鬢起霜色,繁華皆成夢(mèng)幻,才會(huì)有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diǎn)滴到天明的心境吧。
雪停了,偌大庭院三五枯樹幾塊頑石,自在安穩(wěn),是有意思的。到了傍晚,耀眼的雪光在暮色中斂去光芒,安穩(wěn)如老舊的宣紙,頑石寥落像墨團(tuán)。石庭枯山水最初的靈感或許來自這里。
孔子說登泰山而賦,庾信見枯樹而賦——“此樹婆娑,生意盡矣……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我賦什么呢?我要賦的就只有這時(shí)光如水的惆悵了。天地不仁,人何以堪。我看著河岸的枯樹,倏忽懂了庾信的凄然無奈。最是無奈凄然,最是凄然無奈。
(作者胡竹峰,選自《芙蓉》2020年第1期,有刪改)
賞析
東瀛畢竟是異國他鄉(xiāng),沒有閑情,沒有余情,“我”在品茶時(shí)自然覺得沒有茶味兒。似乎,一切都帶有“枯”意。然而,枯樹卻有一身傲骨,在滄桑的世間盡顯“云淡風(fēng)輕”“枯而不朽”,著實(shí)令人震撼?!皟?nèi)斂”便成了枯樹的代名詞。人只有懷著平和的心態(tài)才能讀懂枯樹,才能明白自己如枯樹般的境遇??鬃拥翘┥蕉x,庾信見枯樹而賦,作者為枯樹“賦”上了惆悵,“賦”上了倔強(qiáng),同時(shí),給自己“凄然無奈”的境遇“賦”上了平和,“賦”上了抗?fàn)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