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保
摘要 ? ?動物的食性分析是了解動物和環(huán)境之間相互關系、開展進一步研究的前提。研究嚙齒動物的食性有助于了解它們在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作用以及危害程度。鼠類分布廣泛,繁殖力強,種群暴發(fā)時,能對農業(yè)、林業(yè)造成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本試驗利用在王屋山地區(qū)捕獲的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和黑線姬鼠(Apodemus agrarius),采用顯微組織學分析法研究了它們的食性,從食糜中鑒別食物的來源。結果表明,大林姬鼠和黑線姬鼠的食物來源主要是草本植物和矮小灌木的莖葉,占據(jù)了日常取食比例的1/2以上;其次草本植物的根莖也是重要的補償性食物。相應地,果實和種子取食量較少,且不具有普遍性。而這2種鼠分別有各自的特色取食習性,大林姬鼠偶爾會啃食樹皮,黑線姬鼠則對昆蟲更有偏好性。
關鍵詞 ? ?大林姬鼠;黑線姬鼠;食性分析;王屋山地區(qū);河南濟源
中圖分類號 ? ?S764.5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20)20-0083-0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 ?The dietary analysis of animals is the premise of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imals and environment, and contributing to further research. Studying rodents′ diet is conducive to cognize their role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extent of their harm. Rodents have wide distribution and strong fertility. They can cause huge economic losses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when their population booms. In this study, Apodemus peninsulae and Apodemus agrarius captured in Wangwu Mountain were used to analysis their diets through micro-histological analysis method, and their food sources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chim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food sources of Apodemus peninsulae and Apodemus agrarius were the stems and leaves of herbaceous plants and dwarf shrubs,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half of the daily feeding proportion. The rhizomes of herbaceous plants were also important compensatory food. Accordingly, the intake of fruits and seeds was less and not universal.The two species had their own feeding habits. Apodemus peninsulae occasionally nibbled on the bark, while Apodemus agrarius had a preference for insects.
Keywords ? ?Apodemus peninsulae; Apodemus agrarius; dietary analysis; Wangwu Mountain area; Jiyuan Henan
嚙齒動物的存在對保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和生物多樣性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其種群數(shù)量暴發(fā)時,也會對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巨大危害,甚至是毀滅性的災害[1]。森林中的嚙齒類動物會啃食林木種子、幼苗樹皮以及嫩枝,地下生活的種類會啃食樹根,剝食樹干、樹皮,造成樹木死亡[2]。此外,不合理的森林砍伐,會使地面生活的小型獸類因草本植物茂盛而增多,在重新造林時有可能發(fā)生鼠害。
動物的食性分析是了解動物與環(huán)境相互關系的重要手段。嚙齒動物作為初級消費者,對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huán)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3]。它們分布廣泛,繁殖力強,種群暴發(fā)時,能對農業(yè)、林業(yè)造成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多數(shù)嚙齒動物還能傳播各種疾病,在衛(wèi)生防疫上也應高度重視[4]。研究嚙齒動物的食性,有助于認識它們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探明其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國內研究植食性嚙齒動物食性的方法主要有以下3種:實驗室籠養(yǎng)選食試驗、分析洞口食物掉落物以及野外直接觀察其取食活動(如野外扣籠觀察法)。通過野外觀察取食活動或分析洞口食物掉落物來研究嚙齒動物的食性受到許多條件限制,難以準確判定動物的取食植物種類及各種食物的量。籠養(yǎng)選食試驗是在各種供選植物具有相同可利用性的情況下進行的。其結果主要是表明各種植物適口性的高低,而不能客觀反映嚙齒動物在自然狀況下對不同豐度的各種植物的選食情況[5]。用胃內容物顯微組織學分析法,研究植食性嚙齒動物的食性,基本上能夠彌補上述方法的不足之處。該方法不僅可以定量地研究食性,而且還可以聯(lián)系棲息地內的食物條件(如食物的可利用性等),以分析嚙齒動物在自然狀況下的食物選擇。
本試驗在王屋山林區(qū)利用籠捕法捕獲大林姬鼠和黑線姬鼠,用顯微組織學分析法從食糜中鑒別食物的來源,了解其取食習性,以期為林區(qū)的鼠害預防提供一定的參考。
1 ? ?材料與方法
1.1 ? ?研究區(qū)概況
本研究在河南省國有濟源市愚公林場進行。于天壇山管護區(qū)內(海拔600~1 100 m),采用籠捕法活捕主要林棲鼠種,即大林姬鼠和黑線姬鼠。主要植被為以栓皮櫟為主的天然次生林及以刺玫、連翹、鼠李等植物為主的林下灌草叢。捕獲時間為2019年5—7月。
1.2 ? ?制作顯微玻片
每種鼠各選取10只,依托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動物多樣性與生態(tài)學研究所實驗室,制作胃內容物表皮組織碎屑的顯微玻片,步驟如下。①將胃浸泡在99%乙醇中保存。②取出每個胃的內容物,加水充分攪拌,在200目尼龍網(wǎng)上沖濾3~4遍。③將尼龍網(wǎng)上的胃內容物陰干,再置于60 ℃烘箱中烘烤24 h,之后再用16目尼龍網(wǎng)篩濾,使碎屑顆粒大小均勻一致。④充分攪拌濾下的胃內容物,使碎屑顆粒隨機分布。⑤用1%鐵明礬媒染胃內容物,媒染5~20 min,沖洗掉多余的媒染液,再用1%蘇木精染色,直至獲得滿意色度,然后沖洗掉多余的染液。⑥挑取少量植物碎屑置于載玻片中央,加1滴Apathy液,用解剖針將碎屑涂抹均勻,加上蓋玻片。
1.3 ? ?胃內容物中植物成分的鑒定
每個胃內容物標本制作5個顯微玻片。在顯微鏡100 X下,對每張玻片檢查20個視野。先隨機確定第1 個視野的位置,然后每隔一定的距離觀察下一個視野。將視野中可見的植物表皮組織碎屑與各種植物表皮組織的照片做比較,根據(jù)植物表皮組織的特征鑒定。記錄并計算視野中每種植物在100個視野中出現(xiàn)的頻次。根據(jù)頻次表(表1),將頻次轉換成該物種在100個視野中的顆粒密度(D),并計算該物種在胃內容物中的相對顆粒密度(RD)。計算方法如下:
以RDA估計A種植物在食物干重中占的百分比。一次食性分析至少要觀察10只胃內容物。
2 ? ?結果與分析
2.1 ? ?胃內容物中不同食物類型出現(xiàn)頻數(shù)
為滿足顯微組織學分析法的要求(1次至少要觀察10個胃內容物),試驗隨機選取了10只大林姬鼠和10只黑線姬鼠。解剖后取出胃內容物,根據(jù)試驗方法,在顯微鏡下觀察獲得了20組試驗數(shù)據(jù)。
由表2可知,在大林姬鼠的胃內容物中,莖葉出現(xiàn)的平均頻數(shù)最高,達到了17.90±7.06;其次為草根,平均頻數(shù)為6.50±4.03;兩者在所有個體的胃內容物中均有發(fā)現(xiàn)。果實和種子出現(xiàn)的頻數(shù)較少,分別為1.30±0.99和0.70±0.82。樹皮僅在個別個體的胃內容物中出現(xiàn),且頻數(shù)不高。在全部個體的胃內容物中均未發(fā)現(xiàn)昆蟲殘體。
由表3可知,在黑線姬鼠的胃內容物中,莖葉殘留最多,出現(xiàn)的平均頻數(shù)為16.10±8.09,且存在于所有個體的胃內容物中;其次為草根顆粒,在不同個體的胃內容物中出現(xiàn)的波動較大,平均頻數(shù)為5.90±5.92;果實的出現(xiàn)頻數(shù)高于種子和昆蟲,為1.80±1.81;種子和昆蟲的殘留僅在個別個體的胃內容物中有發(fā)現(xiàn),且出現(xiàn)頻數(shù)很低;樹皮顆粒在所有試驗個體的胃內容物中均未發(fā)現(xiàn)。
2.2 ? ?胃內容物中不同食物類型相對顆粒密度
根據(jù)表2和表3中不同食物類型出現(xiàn)的頻次數(shù),對照表1可得到100個視野中食物的顆粒密度,根據(jù)公式,可計算得出相對顆粒密度。
由表4可知,在大林姬鼠的胃內容物中,莖葉顆粒含量占據(jù)絕對的優(yōu)勢,均超過了50%,平均相對顆粒密度為(69.32±13.22)%;草根的顆粒含量僅次于莖葉,平均相對顆粒密度為(20.82±8.56)%;果實和種子的平均相對顆粒密度分別為(4.30±3.22)%、(2.11±2.36)%。在供試的10個試驗個體中,僅在2個個體的胃內容物中發(fā)現(xiàn)樹皮存在,但其相對顆粒密度均超過了果實和種子。
由表5可知,在黑線姬鼠的胃內容物中,莖葉含量同樣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相對密度均超過50%,平均相對顆粒密度為(72.14±15.35)%;其次是草根的顆粒含量,平均相對顆粒密度為(17.28±12.56)%;果實殘留顆粒含量較少,其平均相對顆粒密度為(7.05±5.71)%;種子和昆蟲2種類型的食物僅在個別個體的胃內容物中發(fā)現(xiàn),且含量很少,平均相對顆粒密度分別為(2.06±2.60)%、(1.47±2.26)%。
2.3 ? ?胃內容物顆粒頻數(shù)與體質量和胃重的相關性
采用斯皮爾曼等級相關(Spearma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分別分析了大林姬鼠和黑線姬鼠胃內容物中食物顆粒的總頻數(shù)與體質量和胃重之間的相關性。結果表明,大林姬鼠的胃內容物顆??傤l數(shù)與體質量成顯著的正相關性(r=0.903,P=0.000 8<0.001);且胃內容物顆??傤l數(shù)與胃重同樣成顯著的正相關性(r=0.973,P=0.000 03<0.001)。隨后分析了黑線姬鼠的胃內容物顆粒總頻數(shù)與體質量的相關性,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沒有相關性(r=0.539,P=0.114>0.05);而胃內容物顆??傤l數(shù)與胃重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性(r=0.964,P=0.000 05<0.001)。根據(jù)上述結果又分析了2種鼠各自體質量和胃重之間的相關性,發(fā)現(xiàn)大林姬鼠的體質量與胃重成顯著的正相關性(r=0.900,P=0.000 9<0.001);而黑線姬鼠的體質量與胃重之間沒有相關性(r=0.612,P=0.067>0.05)。
3 ? ?結論與討論
本次調查發(fā)現(xiàn),大林姬鼠和黑線姬鼠的食物來源主要是草本植物和矮小灌木的莖葉,占據(jù)了日常取食比例的1/2以上;其次草本植物的根莖也是重要的補償性食物。相應地,果實和種子取食量較少,且不具有普遍性。這2種鼠分別有各自的特色取食習性,大林姬鼠偶爾會啃食樹皮;黑線姬鼠則對昆蟲更有偏好性。結合本次調查的時間,正處于夏季,植被生長旺盛,且草本植物和灌木在鼠類的棲息環(huán)境中種類繁多,屬于優(yōu)勢植物,因而草本植物根莖和小型灌木的嫩枝成為夏季鼠類的主要食源植物。相較于莖葉和草根,果實和種子的營養(yǎng)物質更加豐富,但是果實型植被匱乏,可獲得性較低,不能大量取食;種子是由殼斗科植物在上一年結實,經(jīng)過冬春季遺留下來的,同樣數(shù)量稀少,因而導致2種鼠對種子和果實的取食量較低,且不具有普遍性。不同于黑線姬鼠,在2只大林姬鼠的胃內容物中發(fā)現(xiàn)樹皮殘留,并且在調查區(qū)域內可見喬木地上部分有嚙齒類啃食的痕跡,故而相較于黑線姬鼠,大林姬鼠對樹木的生長發(fā)育具有更大的潛在威脅[6]。
4 ? ?參考文獻
[1] 王德利,李心誠,潘多峰,等.青藏高原草地鼠害的生態(tài)釋義及控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237-245.
[2] 趙文霞.森林生物災害直接經(jīng)濟損失評估[D].北京: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08.
[3] 雍仲禹,郭聰,張美文,等.嚙齒動物食性研究的意義及方法評述[J].生態(tài)學雜志,2011,30(11):2637-2645.
[4] 鄧址.嚙齒動物對人類健康的危害[J].中國公共衛(wèi)生,1991(3):37-40.
[5] 王桂明.植食性嚙齒動物食性的顯微組織學分析法[J].動物學雜志,1992,27(5):57-59.
[6] 談錦峰.湟源縣林地鼠害發(fā)生防治探討[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4(14):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