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炎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有成見,大不了不往來;如果一個領(lǐng)導(dǎo)對下屬產(chǎn)生了成見,怕是就不妙了,事關(guān)前程飯碗呀。清代湖南巡撫陳瑸,曾遭遇更為嚴重的問題——被皇帝用有色眼鏡瞧了。
那么,康熙對陳瑸的成見是如何形成的?問題出在“火耗”上。
火耗(指碎銀熔化重鑄為銀錠時的折耗)的性質(zhì)等同于附加稅??滴跄觊g對火耗的加征額度沒做硬性規(guī)定,每兩少則二三錢,多則四五錢,除彌補損耗外,多出部分就入了地方官私囊。由于官員正俸低,知縣年俸僅45兩,一品大員也才180兩,再加上辦公經(jīng)費常常不足,兩方面的費用都要從火耗上出,對此,朝廷是默許的。晚年的康熙,糾結(jié)于接班人問題,一心求穩(wěn),而火耗涉及大多數(shù)官員之切身利益,動了這個奶酪,勢必引發(fā)反彈,這是康熙所擔(dān)心的。
偏偏擔(dān)心什么就來什么,陳瑸就是一個禁火耗的積極分子。這不,他一到湖南就上疏十條,第一條即是“禁加耗以蘇民困”,讓康熙很不高興,遂以上諭公開嚴加申斥,命其指名參奏,加耗起自何年何撫?不可“含糊以誣人”。究其有三點罪過:貶低前任,表現(xiàn)自我;含糊誣陷,居心不正;夸夸其談,虛榮心重。至此,康熙對陳瑸之成見,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了,這可不是鬧著玩的,君臣之間的“斗法”隨即開始。
許多人遇到這種情況,或破罐子破摔,從此消沉;或據(jù)理力爭,不惜雞蛋碰石頭。但陳瑸沒有這么做,他首先心平氣和地做了相關(guān)解釋:禁火耗可從根本上減少官員的灰色收入,有助于弘揚節(jié)儉之風(fēng);其次他又建議,只要剎住送禮饋贈的惡習(xí),地方官沒了保護傘,火耗不禁也禁了。既表明自己想做事能做事的意思,又照顧了領(lǐng)導(dǎo)面子,用心良苦。
但康熙成見難消,次年十二月,將陳瑸調(diào)離湖南,轉(zhuǎn)任福建巡撫,赴任前,特地召見了他,詢問“閩省有否加耗”。陳瑸充分利用了這次召見機會,闡述火耗與貪腐的關(guān)系:“貪官不在所取之多寡,取一錢即與取千百萬金等。必一錢不取,方可謂之清廉。人所以貪取錢財者,皆因艱于用度。臣曾任縣令,便不至于窮苦,即不取一錢,衣食亦能充足。”
此一回合的“斗法”,陳瑸勝了,但勝得不徹底??滴踔皇欠Q贊陳瑸是個清官,相信“辦事必好”“人極和平”;但于火耗一事,康熙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意見:“……若將火耗分毫盡禁,恐不能行,且恐別人弊端,為民厲。”又曰:“做清官誠善,但恐清而刻,人便不能相安,須以清而不刻為尚?!毖酝庵?,你若再在火耗這件事上給我添堵,我還會對你有看法的。
為了讓皇帝徹底拋開有色眼鏡,陳瑸隨后采取了“證據(jù)法”,即不光要說,還要做,用事實說話,讓皇帝體察。他不再要求禁火耗了,而是興文教、嚴海防。以“程朱為宗”,教化官吏循圣賢之路,在思想上倡導(dǎo)勤政廉潔;借海盜猖獗,奏請水師護航貿(mào)易船隊,以自己的公使錢之一萬五千兩撥充餉銀,后又請以巡撫一年支取司庫余平項下銀六千五百兩充餉銀。公使錢和余平項下銀,實際上都是火耗所得,他以身作則,不沾不染,樹立了廉政榜樣??滴醣M管留中了奏疏(“留中”指皇帝將臣屬的奏疏不做批示下發(fā)而留置內(nèi)廷),但陳瑸的這番心思,他是清楚的。
康熙五十七年(1718),陳瑸積勞成疾,卒于官,遺疏將火耗所得之一萬三千四百余兩,派人全部解京充西師之費,“以盡臣未盡之心”。事實勝于雄辯,康熙也終于摘下了有色眼鏡,他動情地說:“清官朕亦見之,如伊者,朕實未見?!\清廉中之卓絕者?!?/p>
(摘自微信公眾號“文史博覽”)
助人,就是道
◇ 王 蒙
把盲人看不見的東西告訴他,就是道。
也就是說,能消除黑暗與盲點的光明,就是道。
把他人最需要的東西給予他,就是道。
助人,就是道。
時時說出真實,就是道。
(摘自《精進:極簡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