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慧珍
摘要:結合具體的實例,分析了混交林栽植技術在改善立地條件、提高林產品產量質量,提高林間綜合效益及抗災害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和意義,總結了混交林的主要樹種確定、搭配方式、栽植方法等混交林栽植技術的關鍵要點,以此為相關人員應用混交林栽植技術提供參考。
關鍵詞:混交林;栽植技術;作用;技術要點
中圖分類號:S792.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20)13-0132-03
1 引言
林業(yè)資源是我國重要的資源之一,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由于受到許多方面的因素影響,我國林業(yè)資源呈現(xiàn)出逐漸退化的趨勢,使得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越來越嚴峻,同時也進一步加大了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壓力。由于林業(yè)資源的退化給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為了改善林業(yè)資源退化的問題,應進一步強化林業(yè)資源的保護,積極推廣應用混交林栽植技術,充分發(fā)揮混交林栽植技術在林業(yè)發(fā)展中的作用,實現(xiàn)林業(yè)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
2 混交林栽植技術的作用和意義
2.1 改善立地條件
通過營造混交林,能夠將各種生物學特性的樹種搭配在一起,從而形成復雜的林分結構,有利于改善林間小氣候[1]。同時營造混交林能解決單一純林樹木對土壤養(yǎng)分過量吸收的問題,避免土壤理化性質進一步惡化。比如,將針葉樹種與闊葉樹進行混交,以此增加林分總落葉量,增加養(yǎng)分回歸量,同時能夠提高落物分解速度,進而改善土壤結構,使土壤變得更加肥沃。
2.2 提高林產品產量質量
采用混交林栽植技術,將不同生物學特性的樹種搭配混交,能夠有效利用營養(yǎng)空間,進而提高林產品產量質量。根據(jù)相關調查研究得知,南方14省在進行混交組合試驗時,主要進行3種混交方式,一是不同樹種與杉木混交;二是不同樹種與松樹混交;三是不同樹種與闊葉樹混交。最后的試驗結果相比較于純林,其木材單位產量提高至1~2倍。
2.3 提高林間綜合效益
混交林栽植技術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可以增加林業(yè)樹種的多樣性,將這一項技術推廣應用于林業(yè)發(fā)展中,對于傳統(tǒng)林業(yè)發(fā)展模式而言,能夠有效改善單一樹種經營方式存在的局限,充分發(fā)揮林業(yè)資源的經濟效益,從而提高林業(yè)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同時,混交林栽植技術的應用,能夠促進不同樹種相互作用,并且在外界環(huán)境條件的作用下,能夠有效提高森林資源的總量。另外,混交林栽植技術能夠保證林間物種豐富且結構層次分明,因此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和旅游價值。以福建三明地區(qū)的林業(yè)生產模式為例,其將混交林營林作為林業(yè)發(fā)展的重點開展,通過改善立地條件、增強森林抗災害能力,對造林樹種結構進行調整,科學合理地營造混交林,并充分利用該地區(qū)森林空間結構和土壤成分,選用了酸棗和杉木的混交,由于酸棗具有較強的適應性,這樣能夠有效建立起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同時還能夠提高森林的總體效益。
2.4 提高林間物種抗災害能力
應用混交林栽植技術,也有利于提高林間物種抗災害能力,主要體現(xiàn)在林間樹木抵抗自然災害、病蟲害的能力提升,相應的也提升了林間動物的抗災害能力[3]。經過大量的調查數(shù)據(jù)表明,混交林的栽植幾本不會受到病蟲害的侵蝕,因為在栽植混交林后,其能夠形成獨特的區(qū)域氣候,很大程度上能夠抑制病菌及害蟲的繁殖,加之混交林林間的樹種豐富多樣,可以有效提高林間物種的抗災害能力,而且許多有益鳥類和益蟲可以在林間生存發(fā)展,從而為林間樹木提供強有力的保護屏障。另外,濕度大及溫度低是混交林一個明顯的特點,因此具有較強的抵抗樹冠火和地表火的能力。
3 混交林栽植技術的應用要點
3.1 項目地概況
太行山林區(qū)是山西省重要的林區(qū)之一,經營總面積為133.038萬畝,是山西省太行山區(qū)幾位稀缺的綠色資源,在山西省生態(tài)體系建設中發(fā)揮著重要的生態(tài)屏障作用。太行山區(qū)地勢東北高、西南地,氣候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量較小,土壤以棕壤和褐土為主,是典型的石質山區(qū),土壤較貧瘠,大量巖石裸露。自然植被屬于暖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區(qū),主要樹種有油松、遼東櫟、樺等,灌木有胡枝子、連翹、黃刺玫等,草類則以蒿類和苔草為主。
3.2 主要樹種確定
基于生態(tài)種植理論及造林學理論的基礎上,混交林栽植就是將不同種樹種混合種植的一種技術,這種造林方式增加了樹種的多樣性[5],可以有效解決傳統(tǒng)人工造林中單一樹種的問題,降低病蟲害風險,提高樹木的成活率。在具體應用混交林栽植技術時,首先要確定主要樹種,主要樹種需要具備兩個特點:抵抗病蟲害能力強;經濟價值較高。這樣的樹種被人們廣泛運用于人工造林中,并占有重要的地位。人工造林中通常會選擇高大的喬木作為主要樹種,不僅數(shù)量多,且具有較強的抵抗災害能力。在進行人工造林時,所選擇的主要樹種可以是1種,也可以是2~3種。另外,需要結合造林目的,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確定主要樹種,并且需要對主要樹種純林可能會存在的生長缺陷及是否與立地條件產生沖突進行分析,比如針葉純林具有防護效果差、降低林地生產力等缺陷,在造林時應當重點解決這些生長缺陷,才能夠達到混交目的。
3.3 混交林的搭配
混交林樹種種植的搭配類型主要有3種,分別是喬木混交類型、主伴混交類型、喬灌木混交類型。
喬木混交類型指的是將2種或者2種以上的主要樹種進行搭配種植,是混交林栽植技術中比較常用的一種搭配方法。喬木混交搭配種植的方法能夠充分發(fā)揮不同樹種的優(yōu)勢,所以被廣泛應用于林業(yè)發(fā)展中的成林建設中。在應用喬木混交搭配種植時,應當優(yōu)先選擇有利于保證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性的樹種,同時也要選擇合適的主要樹種、伴生樹種及灌木樹種的類型,確保樹種數(shù)量合理性[4]之后再進行合理的搭配,這樣才能夠有效促進林間樹木的健康生長,才能夠提升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
主伴混交類型主要是搭配主要樹種和伴生樹種種植的一種方式,通過主辦混交搭配種植之后,會形成較多的復層林冠。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主伴混交搭配種植的方式時,應當將主要樹種種植在稍微往上的位置,其他樹種則是種植在稍微往下的位置,目的是能夠有效提高樹木存活率,也能夠有效促進樹木的健康生長。目前主伴混交類型這一種搭配種植方式比較常用在地理條件較為良好的地方[6]。比如,在營造紅松為主要樹種的混交林時,可以在云杉、白樺、山楊、水曲柳這些樹種中選擇其中一種作為伴生樹種進行搭配。
喬灌木混交類型指的是主要樹種與灌木樹種的搭配種植,這種搭配方法相比較于上述兩種搭配方式,具有溫度較低的特點,即使是在地理條件比較惡劣的情況下,也能夠采用這種混交類型,而且地理條件越惡劣,更應當采用這種混交類型。以黑龍江地區(qū)針闊混交林為例,其經過多種混交方式實驗最終得出:落葉松+水曲柳混交林是較為理想的針闊混交類型,相比較于純林,其總生長量大約在39.1%;落葉松+胡枝子混交林也是一種良好的喬灌混交類型,能夠調節(jié)落葉松密度,而且具有促進生長的作用。
借鑒上述經驗,太行林區(qū)在造林生產時,應當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堅持自然經營的理念,保證混交樹種的科學性,可以采用油松+山桃+山榆、油松+山桃+沙棘、油松+遼東櫟+刺槐等多種樹種進行搭配[7]。
3.4 混交林栽植的方法
如何進行混交種植是混交林栽植技術的關鍵,是整個混交林建設的核心內容。如果在單位面積中聚集種植較多的同一物種,會很容易發(fā)生病蟲害,這對于混交林的生長有著不利影響,也不利于整個森林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因此,在應用混交林栽植技術時,采用科學合理的混交栽植方法是尤其重要的。目前比較常用的混交種植方法主要有星狀混交、行間混交、株間混交、帶狀混交、塊狀混交這幾種[2]。
星狀混交是通過點狀分散的方式將一種樹種栽種在其他樹種林內,比如在馬桑林中分散種植柏木,在刺槐林中分散種植楊木等;行間混交是目前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混交種植方法,主要是應用在主伴混交類型和喬灌木混交類型中,這一栽植方法比較簡單,通過隔行混交的方法進行樹種栽植,因此也稱作隔行混交;株間混交相比較于行間混交,栽植起來比較麻煩一些,目前主要應用在喬灌木混交類型中;帶狀混交是按照依次順序將2種或2種以上的樹種連續(xù)栽植,從而形成“帶”狀的種植方法,在具體的栽植過程中,同一樹種需要栽植三行以上;塊狀混交指的是將2種及2種以上的樹種進行栽植,并形成一小片,然后在按照依次順利進行合理配置的一種混交種植方法,這種栽植方法雖然應用比較方便,但是塊所占的面積比較大一些。通過對比分析上述幾種混交種植方法,建議采用行間混交種植方法于太行林區(qū)混交林建設中,因為行間混交種植方法操作起來比較簡單,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夠充分發(fā)揮混交林栽植技術的作用。
4 結論與建議
本文先是對混交林栽植技術的應用作用和意義進行了分析,然后結合具體的實例驗證了混交林栽植技術的應用價值,并針對太行林區(qū)混交林營林的技術要點進行具體分析,得出以下幾點結論和建議。
(1)在應用混交林栽植技術時,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jù)適地適樹原則及自然經營的理念[2],采用多種混交模式。
(2)隨著太行林區(qū)造林立地條件變差,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實用技術的應用,確保造林任務高質量、高標準的完成。尤其是在抗旱造林技術方面,需要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以此保證成活成林。
(3)在山區(qū)造林過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因地制宜、適地適樹,但受到太行山區(qū)地質地形等條件限制,所以需要在栽植過程進行全面的考慮,保證闊葉樹種栽植在適宜生長的立地。
(4)科學合理的混交方式和栽植密度是保證營林質量的重要前提,所以在采用混交林栽植技術時,需要明確主要樹種、搭配方法、栽植方法等技術要點。
參考文獻:
[1]安傳志,劉洪山,劉昭陽.太行山瘠薄山地混交林營造技術[J].現(xiàn)代農村科技,2020(1):42~43.
[2]崔 軍.曲靖市混交林營造技術探討[J].林業(yè)調查規(guī)劃,2019,44(6):112~115,217.
[3]薛克臻.林業(yè)建設中的混交林栽植技術探究[J].農業(yè)與技術,2019,39(11):83~84.
[4]齊 勇.人工營造混交林樹種的選擇與配比[J].農民致富之友,2019(11):209.
[5]王淑紅.混交林的營造與生態(tài)林業(yè)建設思路[J].農業(yè)與技術,2018,38(19):73~74.
[6]呂宗義.林業(yè)造林種植技術相關應用的探索[J].種子科技,2018,36(6):69.
[7]杜世明.太行山林區(qū)混交林營造技術分析[J].山西林業(yè),2018(4):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