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玲,茆迎春
(射陽縣蠶桑生產服務站,江蘇射陽224300)
射陽縣地處江蘇沿海中部,屬于北亞熱帶氣候向南暖溫帶氣候過渡的地帶,地勢平坦,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適中,空氣環(huán)境質量較好,適宜發(fā)展栽桑養(yǎng)蠶。全縣蠶桑生產已初具規(guī)模,生產設施完備,服務體系健全,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基本普及,近十多年來,射陽縣蠶桑生產一直呈較好的發(fā)展勢頭。目前,該縣現(xiàn)有桑園面積近4000 hm2,年飼養(yǎng)蠶種17萬張左右,生產蠶繭6500 t,縣級蠶桑總量列江蘇省第三位、鹽城市第二位,是南部鄉(xiāng)鎮(zhèn)的支柱產業(yè),在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近年來該縣春季桑園不發(fā)芽的現(xiàn)象時常發(fā)生,而且部分農戶發(fā)生比較嚴重,且不發(fā)芽發(fā)生率有增多的趨勢,對春蠶生產造成一定的影響,影響了部分蠶農的積極性,為此,筆者近幾年來對春季桑樹不發(fā)芽的田塊進行調查比對,分析了一些原因和防治對策,以供參考。
1.1.1 土壤板結透氣性差,導致土壤含鹽量高
由于桑園長期養(yǎng)蠶采葉,人為踩踏,土質變硬,加之部分農戶思想意識不重視,有重養(yǎng)蠶,輕桑園管理的現(xiàn)象,夏冬季桑園不進行深翻、除草,導致土壤板結并鹽堿化。肉眼看上去,凡是不發(fā)芽的桑園,基本都板結嚴重,看不到一棵草。
1.1.2 排灌系統(tǒng)不通暢
射陽縣處于黃淮地區(qū),春夏季節(jié)雨量分布不平衡,春季干旱,夏季降雨較多,有的三墑不配套,常有桑園長時間浸漬在水中的,有的雖三墑配套,但排灌不暢,有的小溝雜草叢生,桔桿成堆,種種原因導致排灌不暢,進而導致土壤嚴重返鹽。
1.1.3 長期使用化肥
現(xiàn)在很多農戶圖省事,使用化肥較多,有機肥用得很少,有的甚至不用,即使用了也就直接撒在土壤表面,影響肥效。長期使用化肥使土壤結構得不到改良,肥效下降。
1.1.4 過多使用除草劑
現(xiàn)在由于農業(yè)上除草劑的使用,很多農戶常年不進行人工除草,不深翻,只用除草劑一打了事,不僅破壞土壤結構,有時還會影響蠶作安全。
也有少部分是桑疫病造成的。近幾年受臺風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桑園的桑疫病有所發(fā)生,造成了部分桑園不發(fā)芽。
鹽隨水而來,鹽隨水而走。這是土壤鹽分的運動規(guī)律,清溝理墑,排灌通暢,是桑園排鹽脫堿的主要途徑,一般要求,每兩行桑樹一條豎墑,兩頭都要有橫墑,射陽縣大部分桑園栽植都有排灌系統(tǒng),由于常年的耕作和雨水的沖刷,不少桑園的墑溝己不復存在了,因此,為了降低土壤鹽分,保證排灌暢通,首先要逐一清理墑溝,重新挖溝,確保做到墑通溝,溝通河,雨過田干,暢通排灌,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降低土壤含鹽量,控制鹽堿化。
桑園內套作低桿作物(如蠶豆、花生),一方面可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保存水分,減少蒸發(fā)是控制鹽分上升的重要措施。
桑園經常中耕松土,為減輕勞動強度,可用旋耕機翻耕松土,翻土可以切斷土壤毛細管的上下聯(lián)系,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又可增加土壤的透氣性,特別是干旱季節(jié),中耕土壤很重要的,可以抑制鹽分積聚于土壤的表層,要做到春天和夏伐后多耕,干旱年份要勤耕,灌溉抗旱后必耕,大雨澇雨后及時耕。冬耕還可以減少來年蟲害的發(fā)生。
在桑園內夏季種綠豆,冬季種豌豆、蠶豆或麥草,種植后,在開花時收割,埋在桑園16公分左右作為肥料,也可以用玉米,麥桿等干秸稈在桑園中覆蓋還田改良,增施有機肥是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的必要措施,也是防治土壤返鹽,預防桑園土壤鹽堿化的重要措施。
盡量人工除草,少用或不用除草劑,使土壤結構能夠良性循環(huán)。
射陽縣目前桑樹品種大部分是育71-1,不抗桑疫病,所以生產中要重視防治,可選栽抗桑疫病的桑樹品種。
做到以上幾點,才能使土地越種越熟化,越種越肥,否則時間越長,土地越種越貧瘠,避免出現(xiàn)更多類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