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xué)家司馬光,是北宋的一位大臣。小時候他與堂弟司馬義一同讀書。司馬光天資聰慧,過目不忘,而司馬義天性駑鈍,但為人忠厚老實。司馬光常常嘲笑他,他也不介意。
一天,司馬義正和一群小伙伴在河邊玩耍。司馬光來了,想加入他們,一起玩耍,卻遭到大家的拒絕。因為司馬光平日心高氣傲,目中無人,小伙伴們都不愿理睬他,而司馬義則與大家都很投機(jī)。
司馬光孤獨(dú)地站在一旁,司馬義看不過,好心地過來陪他玩。可司馬光滿懷嫉妒,便暗中使手腳將司馬義逼得掉進(jìn)了河里。司馬光一下著了慌,只得跳下河去救司馬義……司馬義被救上后,雖然沒有被淹死,卻遭到他父親的斥責(zé),而司馬光因為舍已救人,得到眾人的稱贊。滿懷慚愧的司馬光,終因愛慕虛榮而沒有說出事情的真相。當(dāng)然,老實的司馬義也沒有責(zé)怪司馬光。
司馬光也覺得太對不起司馬義了,偷偷地向司馬義承認(rèn)了錯誤,司馬義便主動提出要幫助他改掉愛慕虛榮的壞毛病。從此兩人互相學(xué)習(xí),互相幫助,進(jìn)步都很快。
一天,先生對司馬光寫的一篇文章大加贊賞。司馬義朝司馬光豎起大拇指,為他高興,可司馬光卻紅著臉低下了頭。原來這篇文章是他從古書上抄襲來的。司馬義知道后,便立即要他去跟先生說實話,司馬光猶豫不決。而這時先生也已經(jīng)看出來了,知道司馬光的文章是從古書上抄襲來的,而且將此事告訴了司馬光的父親。
父親知道后十分生氣,準(zhǔn)備嚴(yán)厲地訓(xùn)斥責(zé)罰司馬光,卻被先生制止了。原來先生已想出一個很好的辦法。父親按先生吩咐,將司馬光和司馬義叫到書房,叫他們各剝一包花生仁的皮,看誰剝得快。唯一的條件是要自己動腦筋,不能讓他人幫忙。司馬光和司馬義各拿一包花生仁,回到了各自的房間。
司馬光為了得到父親的贊揚(yáng),拼命剝花生仁。他想了許多辦法,都覺得不行。正在十分焦急的時候,小丫頭梅香走來,看見司馬光焦急的樣子,不覺笑了,她說:“這還不容易。我有個辦法可以很快就剝掉花生仁的皮。”說完便要教他怎么做。可司馬光有些猶豫,因為父親說過,不許找人幫忙。但一想到父親的贊揚(yáng),他還是忍不住讓梅香幫了忙。
一會兒工夫,梅香把花生仁的皮全去掉了。司馬光興沖沖地將一包圓潤光潔、剝了皮的花生仁交給父親,父親沒有做聲。接著司馬義來了,他也剝完了花生仁的皮,但剝得不干凈,許多花生仁上還有牙齒咬過的痕跡。
父親要司馬光告訴司馬義怎樣剝花生仁的皮。司馬光很得意地告訴司馬義,先用開水將花生仁浸泡一下,那皮就很容易脫落了。父親問司馬光這辦法是不是自己想出來的,司馬光猶豫了一下,還是點(diǎn)了點(diǎn)頭,但臉色卻非常難看。父親很失望地看著他,什么話也沒有說,就讓他們走了。
司馬光回到自己的房間,心情十分矛盾:向父親說實話吧,不僅得不到父親的稱贊,還怕父親從此對他不信任;不告訴父親吧,又覺得屢次欺騙別人很不應(yīng)該。想來想去,最終還是誠實戰(zhàn)勝了虛榮,他勇敢地走進(jìn)父親的房間,原原本本地將事情告訴了他,并誠懇地承認(rèn)了自己的錯誤。
父親看著他,眼神透著喜悅,卻很嚴(yán)厲地教訓(xùn)道:“誠信是做人之本,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投機(jī)取巧、虛偽待人,那他長大能成為一個廉潔奉公、正直無私的人嗎?你小小年紀(jì)就染上說謊的毛病,就好像一株小小的樹長了蛀蟲,當(dāng)然成不了棟梁之才。”司馬光這才明白父親讓他們剝花生仁,是為了考驗他們。司馬光差點(diǎn)沒有經(jīng)受起考驗,不過最終他還是認(rèn)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常言說:一個人不怕犯錯誤,怕的是不能改正錯誤。知錯能改就好,司馬光不失為一個誠信的好孩子。
后來司馬光給自己取了個字叫“君實”,以此勉勵自己做個誠實的人。再后來,他終于成為偉大的史學(xué)家,著名的《資治通鑒》就是他編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