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
每年10月刊,《悅游》都會選擇一處具有深意的目的地,選擇 一名合適的公眾人物,一同遠行,回歸初心 ——“負責任 的旅行”。
今年是中國國家公園創(chuàng)立元年,年底將有包括三江源、大熊貓、普達措在內的十處國家公園驗收成立,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將作為國家公園體系的分支,與自然保護地一起,讓我們以全新視角看待我國的自然和文化遺產。
國家公園創(chuàng)立的初衷是最大限度保護自然生態(tài),嘗試建立起人與自然的平衡。我們第一時間想到了李冰冰。
不只是因為多年來作為有著國際影響力的知名藝人,李冰冰的公益、環(huán)保形象有目共睹,更是因為從一個人、一個獨立個體本身,我們在公開場合與“小道消息”中都對她的自律多有耳聞。
有多少人會在出差度假時全套差旅用品自帶、連酒店的一次性拖鞋都不消耗?又有多少人在國家實行垃圾分類之前已經自行分類多年?財務自由后你會嚴格要求身邊人一起奉行節(jié)儉、杜絕浪費嗎?
據說李冰冰一直是這樣的人。
與行為相比,我們更好奇行為背后的信念。是被怎樣的內心世界驅動,一個常年身處浮華世界的女藝人,會選擇如此質樸的生活方式?在她看來,什么是負責任的旅行?
一整天的拍攝結束后,長城腳下空氣微涼,星光璀璨月半彎,零星可見螢火蟲飛過,蟬鳴如歌,山間昆蟲協(xié)奏。與李冰冰在夜色里聊天,如同被清涼溪水滌蕩,緩慢寧靜而力量充沛。
以下為李冰冰自述整理。
其實在所有的旅行之前,人生原本就是一場旅行。
這句話并不新鮮,但有多少人真正能時時記得呢?
如果你用心地與生命產生連接,就會發(fā)現,這場足夠漫長的旅途里,充滿了最大限度的未知、最鮮明的變化、最有張力的創(chuàng)造空間。
你在這場不知何日為終的旅途中,會經歷肉身與靈魂的多重變化,會把自己送達理想的目的地,當然也有可能事與愿違。
長期來看,對多數人來講,即便下一站并不是原本設置的方向,人們最終也會適應現狀,用心把腳下的日子踩實。
但如果分段來看,每一年、每個月、每一天,人是不是能忘記對下一站的渴望而切實地享受在當下的這一小段時間里呢?當我們把眼下的時間與空間放大,尊重當下,是否會得到不一樣的生命體驗?
如同今天我們來到了長城,你可以說只是來了一下、打了個卡、工作了一天,也可以說是與中華民族偉大歷史結晶的又一次深度相連。
深入進去,體會古人規(guī)劃它、建造它時的智慧與辛勞,嘗試理解和學習它的戰(zhàn)略意義,穿越歷史長河,與過往數千年那些曾經站在這里的靈魂產生連接。不一樣的時空、同樣的土地,他們所擁有與渴望的,我們所失去與忽視的……想到這些,再回到生活,你一定有不一樣的收 獲。
日常生活的每一天其實都有這樣的機會,超越慣性與習慣,追逐目標的同時忘掉目標,讓你當下的那一刻厚實起來,你就擁有了另一方沒有約束的廣闊天地。
在現實世界的練兵場上,我一直要求自己全力以赴,直到現在也從不偷懶。把自己的能力、格局、天分都摔打出來,千軍萬馬中努力去嶄露頭角。跟隨運氣與選擇,讓影響力幫助你向外界釋放 信號,這是令人興奮的,也是對生命的一種負責 任。
內心世界因為不被看見而常常被忽視,但我恰恰認為,不被看見的角落,更容易產生好風光。常年練習,選擇你的標準、原則,堅定不移地執(zhí)行、捍衛(wèi)它們,如同對外部世界添磚加瓦一樣,逐步構建內心世界的穩(wěn)固秩序。漫漫人生路,無論外人是否看到了我們想要展示的東西,無論人們是否公正客觀地評價我們,無論我們是否取得了夢想中的成就,無論所得是否一朝盡失,我們都能做到在這一切以外,內心那個不被看到的角落里花香怡人、風輕云淡。這,也是對生命的一種負責任。
所以當我們談什么是“負責任的旅行”,我會愿意首先回歸本質,去認識什么是旅行。
我理解的旅行,不只是風景與遠行,更多的是放空自己,去經歷、去發(fā)現。從這個角度講,人生是這一切旅行的前提,它是一場最浩瀚最本質的旅行。對這場旅行的負責任,便是沉浸其中,而又跳脫其外,不逃避規(guī)則,但也不被規(guī)則約束。這是我對“負責任的旅行”最本質的理解。
當你愿意用負責任的態(tài)度去享受、去慶祝你的這一生時,便也不難負責任地開展生命中或長或短的其他旅行了。
我沒有獨自旅行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也根本沒時間旅行,盡管因為工作原因去過很多地方,但其中的大多數都沒有機會認真享受。所以,我一定不是個旅行達人。但我在旅行中吃過一些虧,也收獲過一些驚喜,還是可以跟大家分享的。
在過往經歷過的旅行中,我認為最遺憾的是那種5天10個城市的快餐之旅,真心奉勸大家不要做這樣的旅行,不要覺得“來一回得多去幾個地方”。那種貪圖數量的走馬觀花,實在是一種巨大的浪費。
我們不一定要做到像熟悉自己的城市一樣,搞清楚目的地有多少街道多少古跡,但如果能放棄因為時間緊張帶來的焦慮感,認認真真去了解當地文化、風土人情、體會當地人的生活方式,也許會錯過一些景點,卻會在多年以后的回憶中留下扎實豐滿的記憶。你會真切地回憶起住在當地人家里與他們共同慶祝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那個夜晚,會記得向你認真介紹家鄉(xiāng)的那張溫暖的臉龐。
就像我們引以為豪的華夏文明、熟悉的身邊風景,異國他鄉(xiāng)累積千年的歷史故事中,一樣有飽滿的智慧和趣味。敞開心扉,打開你的心與腦,與當地文化深入互動,你的生活會因此變得更有厚度。
所以我想,去一個地方,留出足夠的時間,放置足夠的精力,全情與共,也是一種對旅行的負責任吧。
這讓我想起多年前在新西蘭拍戲的三個月,那不是一段為了旅行展開的遠行,但工作之余的零碎時間里,我會去到當地的博物館附近,那里有片一望無垠的草坪,放眼望去是郁郁蔥蔥的景色,一些少年足球隊、棒球隊會在遠處的綠茵地訓練,這些都讓人感到平靜而又有活力。收工回到住處的路上會經過一片馬場,有時候我會偷偷下車跑進去,和馬兒相處,或者在馬場里散步,回歸自然,享受一段真正屬于自己的靜謐時光。
我記得劇組當地的同事組織野餐,他們準備特別足。小桌子、餐布、冰箱、餐具、各種擺盤…… 我發(fā)現對他們來說,那不是刻意拗出的儀式感,而是他們就這樣認定這件事,覺得就該這么做。
還有一件事讓我印象很深刻,咱們在野外吃個水果,有時候順手就把果核果皮扔掉,覺得可以自然降解或者生出小樹。但他們不會,哪怕是個蘋果核,也決不留在外面,不去產生任何破壞生態(tài)的行為。
我也算是個挺約束自己的人了,但那件事讓我發(fā)現,在認知以外,還是有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對于地球生態(tài)的保護與共建,我們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正是因為足夠放松、有足夠多的時間、沒有趕路的急迫,我才有機會閑適自在體驗了一把當地生活。如果只是走馬觀花看看景點,想必不會看到那些生活方式,也就不會在內心深處引起漣漪。
當你打開自己,認真與旅行地互相擁抱時,大自然也會給你一些意料之外的犒賞。
我至今記得多年前在馬爾代夫的一次浮潛,那同樣是一次不著急的旅行。那時候我特別喜歡親近海水,游開岸邊很久,潛鏡下的海底世界越來越瑰麗,珊瑚層層疊疊開放,絢麗的熱帶魚群穿行其中。正當我沉醉在那樣的景致中時,身體和視線忽然來到一個海底斷崖,就像是被砍刀斬斷的一個垂直的黑色深淵!身下一半是如此純潔盛大的海底美景,另一半是深不見底的懸崖,你無法理解那一刻我感受到的震撼。大自然是如此鬼斧神工,超出想象的神奇景觀,宇宙奧妙隱藏在日常難得一見的角落。
那是我感受到旅行意義的一刻,它是驚喜的、意料之外的,那個瞬間升起的對自然萬物的敬畏至今仍深深印刻在我的頭腦中。
旅行就是要全身心融入進去,跟隨當地的生活節(jié)奏與風土人情,去探聽旅行目的地的味道、陽光的氣息,忘掉來處,去珍惜和體驗當地最獨特的風光,與目的地全情與共。
關于旅行中的自我約束。傳言屬實,我的確是自帶拖鞋洗漱用品、點菜拒絕浪費、盡量減少物質消耗的那種人。
但我也不是一開始就有那么強烈的環(huán)保意識的,源頭可能是20多年前,我被授予中華環(huán)保基金會“綠色環(huán)保大使”。其實那時候我也才二十多歲,剛剛經濟獨立,正是對物質世界充滿好奇的年紀。出門住酒店當然要享受免費的服務,已經花了錢去住好的酒店,干嗎不給自己省點事兒呢對不對?那時候就是這樣想的,跟很多人一樣。
但隨著工作上與環(huán)保、公益的關系越來越深入,當我知道一節(jié)廢舊電池不經處理扔出去可以毀掉一平方米土地、一顆象牙制品會讓一頭大象痛苦地死去、民俗村里大象表演繪畫背后可能是象夫勾住大象的耳朵在指揮…… 當我看到人類有意、無意中為了滿足一時私欲給地球、給其他生物帶去的傷害,便不由自主去審視自己的選擇。
每一個美麗的象牙制品背后,都會有一頭大象被偷獵者襲擊。隨著這些年的宣傳,很多人已經知道獵象者的殘忍。同為生命,我們怎么能夠坦然接受動物為了我們一時的喜歡而凄慘死去? 這樣的殺戮數據無限放大,大象這個物種是否會滅絕? 生物鏈會遭到怎樣的破壞? 無限延進下去,反噬到我們人類自己的時候又該怎么辦? 當你認真思索這些背后故事,再去旅行時,你還能夠心安理得購買象牙制品嗎?
前一陣聽說有游客開越野車在鈣化灘上漂移,還有人在丹霞地貌區(qū)刻字,他們知道自己破壞的是千萬年才能形成的 自然風光嗎? 會意識到經他們之手破壞后,之后的數十乃至數百年的人都無法感受到他們今日感受過的美好嗎?這些 人里難道不會包括他們自己的子孫后代? 所以,很多時候, 我們需要的只是這種“遠望山河”的視角。把自身放置到更廣闊的歷史空間中,認識到自己的隨手而為會產生怎樣的蝴蝶效應。
你會發(fā)現,與不經意使用了某個不可降解一次性消耗品帶來的便利感相比,為生態(tài)持續(xù)發(fā)展做出貢獻的成就感會讓你收獲更大的力量,也就能夠收獲“遙望山河天地寬”的豁達。所謂負責任的旅行,不過是把負責任的自己帶入旅行中。當你在日常生活中就時刻注意去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無論你是上班路上、旅行途中,都一樣會做出負責任的行為。
我常常對自己和身邊人說:無論有沒有人看到,都要堅定地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善良的人。我們不是為了形式感、榮譽、他人評價,才去約束自己、行善事。那些當然重要,但如果只是追求那些,正向的行為就會成為心理負擔。你是做給別人看的,久而久之,你會在心中厭惡那些行為,也順帶厭惡那個作秀的自己。
我相信有許多人都已經在踐行環(huán)保的、利他的生活方式,只是大家都默默無聞在做事,我只是剛好作為公眾人物, 為了提醒更多人產生意識而站在臺前呼吁而已。這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人自然而然就會走到這樣的心境中。隨著你與世界的關聯(lián)加深,隨著年齡增長,你會意識到除了自己一時痛快之外,每個人身上都背負著地球生態(tài)發(fā)展的長遠責任。
只有真正在內心深處認識到那些行為的意義,真正確立了自己要走什么樣的路、要做什么樣的人,當一切行為服務于你內心的原則與價值觀,你才有可能收獲真正的輕松,才有可能真正收獲到負責任的快樂。
負責任的旅行,帶給你的樂趣也一定多過不適。這便是我的理解,關于什么是“負責任的旅行”。
悅游 Condé Nast Traveler2020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