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后灣小學 顧紅艷
傳統(tǒng)文化是一首長歌,唱響五千年文明歷程,更唱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但是,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的地位日益下降。為了改變這一現(xiàn)狀,語文教育者必須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在每一個教學過程中積極滲透傳統(tǒng)文化,讓文化的火種燃燒在學生心間。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多數教師對傳統(tǒng)文化的定義模糊不清,認為傳統(tǒng)文化單指文學方面的內容。但是,傳統(tǒng)文化卻是一個廣義概念,并不單指文學,而是包含了民俗習慣、節(jié)氣時令、飲食、成語、詩詞、曲藝、傳說典故、神話寓言、民族服飾、音樂、建筑等多個領域知識。在小學階段,為了更好地滲透傳統(tǒng)文化,語文教育者需要認真研讀文本教材,盡可能發(fā)掘并整合其中散落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這樣才能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文化啟示。
以三年級上冊《古詩三首》的教學為例,教師先借助多媒體播放配樂朗誦音頻,讓學生對詩歌建立初步認知,并進行跟讀訓練。接著,引導學生一同分析詩歌,并提取三首詩中蘊藏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古詩三首》都以寫景為主,分別介紹了天門山、西湖以及洞庭湖的雄奇景色,因此從景點本身就可以延伸出很多相關的詩詞,如李白的《姑孰十詠·天門山》、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等。除此之外,還可以把發(fā)生在這些地方的歷史、傳說、故事進行集錦,如洞庭葬友、白蛇傳、梁山之戰(zhàn)等。不僅如此,詩人本身也有很多故事值得發(fā)掘,如金龜換酒(李白)、撰文“欺”判官(蘇軾)、三次搬家(劉禹錫)等。通過對這些知識的梳理,學生將真切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散落著大量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這些知識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需要教師穿針引線,將知識進行串聯(lián),這樣才能以點及面,帶給學生精彩的學習體驗。
近年來,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日益普及,被廣泛運用于各個科目的教學。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信息技術無疑是一種高效的教學輔助工具。一方面,它改變了傳統(tǒng)授課形式,解放了教師的人力;另一方面,信息技術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化單一為多元,讓教學變得更加有聲有色、趣味盎然。不僅如此,在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教師如果可以借助現(xiàn)代媒體的力量,將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文化內涵,提高滲透效果。
例如,在教學《荷花》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采取如下步驟滲透文化:首先,利用多媒體播放巫娜的古琴曲《荷香淡淡》,用如泣如訴的琴音氤氳詩意的學習氛圍,放松學生的神經;其次,用詩意的語言梳理文章內容,讓學生對文章形成初步感知;然后,提高教學層次,發(fā)掘“荷花”背后的文化內涵:其一,文學形象。荷花在文學作品中一直是純凈唯美的形象,表現(xiàn)的是潔身自好、對自己人格理想的堅守,具有一種正直的君子情懷。歷代文人騷客都很推崇荷花,如周敦頤的《愛蓮說》可以稱得上是詠荷的名篇和集大成之作;其二,佛教象征。佛教有“花開見佛性”之說,這里的花即指蓮花,也就是蓮的智慧和境界。人有了蓮的心境,就出現(xiàn)了佛性。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圣潔性,象征菩薩在生死煩惱中出生,而不為生死煩惱所干擾。接著,利用多媒體呈現(xiàn)關于荷花的其他詩詞作品,進一步滲透傳統(tǒng)文化。最后,回歸課文。通過對荷花文化內涵的賞析,學生對葉圣陶筆下的荷花有了全然不同的感受,體會到荷花在文人眼中的別樣風情。
有了信息技術的輔助,語文教學也就產生了更多可能性。早期語文教學只能立足于課文本身,所以學生的知識視野很難真正擴展。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滲透傳統(tǒng)文化將變得高效、便利。
早期的“精讀”教學,指的是一字一句教學,將一篇本來語義完整的文章拆解得支離破碎,生怕遺漏任何一個知識點。但是,盡管教學達到如此細致的程度,教學效率卻并未得到真正提升。于是,教育者在反思,到底是哪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為什么這樣的教學模式無法取得理想的結果?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不能再延續(xù)傳統(tǒng)的理念,而是需要主動創(chuàng)新,改變教學形式,并從中提煉文化精髓。這樣既能提高教學效率,還能促進文化傳遞。
例如,在教學《藺相如》這篇課文時,如果按照早期的教學模式,從第一個故事講到第三個故事,學生很難對課文形成個性化的解讀。而且,整個學習過程由教師主導,學生又能有多少收獲呢?因此,教師不妨轉變教學形式,用課本劇的形式將文章進行演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深化學生對文章內涵的解讀。所謂課本劇,并不意味著學生需要照搬原文,而是一種基于文本的個性化創(chuàng)造,需一周左右的準備時間。在這個期間內,為了寫好《藺相如》劇本,學生必然要上網搜集很多資料,如司馬遷的《史記》、“將相和”的歷史背景、“澠池之會”發(fā)生的社會背景、“和氏璧”的由來等。在這個準備劇本的過程中,也是學生親近傳統(tǒng)文化、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
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而是一項教學任務。為了更好地完成這項任務,教師必須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懂得改變教學形式,用一切契機激發(fā)學生親近傳統(tǒng)文化,這樣才能實現(xiàn)教學目的。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可謂任重道遠。在實際教學中,盡管多數教師有心實現(xiàn)這一目標,但是最后卻很難真正完成。原因何在?我認為,多數教師只是在口頭上“完成”了文化滲透,并未真正付諸實踐,所以滲透的力量有限,并不能對學生造成絲毫影響。甚至,很多學生是“左耳進,右耳出”,傳統(tǒng)文化根本無法給學生留下任何印象。為了改變這一現(xiàn)象,教師需要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
例如,在教學《司馬光》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舉辦一次以“古代名人故事”為專題的分享活動,讓學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古代名人典故,可以是課文上的人物,也可以是課外的。小學生喜歡故事,平時有很多相關積累,紛紛加入故事分享的行列。如,有的學生分享了另一個發(fā)生在司馬光身上的故事:司馬光小時候很貪睡,為此他沒少吃苦頭。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不僅沒有早起,反而尿了床。于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圓木頭做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于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大文學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斷分享自己的知識,也傾聽了別人的故事,成為了傳統(tǒng)文化的接收者、傳播者和體驗者。
任何知識的傳遞都需要輔助實踐,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只是從口頭滲透文化,不僅無法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也缺乏說服力。因此,教師需要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文化的精彩。
傳統(tǒng)文化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根基與核心。在滲透文化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精研教材、把握每一個教學瞬間,巧妙借助信息技術,積極開展實踐活動,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