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俊英
劉恩樵老師在這節(jié)作文升格指導課上循循善誘,帶領學生將一篇原本只能得到15 分的短文一步步拓展深化為臨其境、見其人、聞其聲、頗具畫面感和故事性的51 分佳作。劉老師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無論是語文教師還是學生,只要有“想做好”的態(tài)度,再按照一定的方法去做,完全可以走出一條切實可行的記敘文寫作之路。
“《孫老師叫我去辦公室》是某個同學寫的文章。如果按照總分60 分來評價,它也許只能得到15 分。請你幫助這名同學將作文修改升格,爭取讓升格后的文章得到51分?!鄙险n伊始,劉老師就設置了學習情境,“請你幫助這名同學將作文修改升格”,任務新鮮,態(tài)度誠懇,喚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參與的積極性。 接著,劉老師再現(xiàn)原文,通過閱讀,分析出這篇文章的“一個優(yōu)點,四個不足”,并將訓練點確定為修改這“四個不足”。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沒有跡象的,但是寫作有跡象。作文是學生思維外顯的結果。教師批閱學生作文,不僅僅是給出一個等級,更重要的是了解學生的實際寫作水平,有針對性地定位教學起點,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開展指導,提升學生的寫作素養(yǎng)。
劉恩樵老師的作文課告訴我們:寫作教學教什么,完全取決于學生實際。
針對15 分短文“敘事平庸、故事平淡、語言貧乏、立意膚淺”的不足,劉老師確定了四個升格目標,組織了四個活動,逐一訓練達成。學生完整地經(jīng)歷了寫作的過程,知道了寫得不到位的文章是什么樣的,也明白了文章應該寫什么,怎么去寫,寫到什么程度。只有在寫作的過程中學習寫作,方法技巧的學習才有可能內(nèi)化為能力。
以“升格點一”為例,劉老師設定的升格目標是“獲評‘敘事詳盡’”,給出的“升格方法”是“還原現(xiàn)場,往細里寫,力求具體生動”。這一環(huán)節(jié)告訴我們,不是使用了好詞好句,文章就一定生動,只有寫具體,才能生動;要把文章寫具體,就必須調(diào)動寫作的積極性,還原真實的生活經(jīng)歷;具體,就是把生活中瞬間發(fā)生的事情、同時發(fā)生的事情分解為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等,像電影里的特寫鏡頭一樣,拉長放大,一一展開。原來,情節(jié)、細節(jié)、波瀾等寫作的“這點事兒”,不過就是“小菜一碟”。
教學過程中,劉老師用思維引路,寓教于樂。“你讀,你細讀!”“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本文的寫作到此就算結束了嗎?”……學生在親切的鼓勵、幽默的啟發(fā)下,學會了寫作。
無論是單篇習作,還是長期練筆,如果將目標進行分級,則教師好把握,學生也易于接受。這節(jié)課上,劉老師先引導學生進行擴寫訓練,把短拉長;再進行曲寫訓練,把直變曲;然后進行升華訓練,由低拉高;最后,進行語言訓練,將庸變美。這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訓練過程循序漸進,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學得來,寫得像。
杜威說過,教之于學,猶如賣之于買;沒有人把東西買走,就不能說把東西賣掉了。同理,學生如果沒有學會,教師就不能說自己教過了。由是觀之,劉老師的作文課是簡簡單單、輕輕松松、快快樂樂的課,是能看得見學生成長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