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平
(湖南加農正和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329; PSY應用研究院,湖南 長沙 410329)
1.1.1 消毒
帶豬消毒時種豬都會出現摩擦欄舍情況,非洲豬瘟背景下,豬場的帶豬消毒異常嚴格,且沒有考慮強酸強堿對種豬肢蹄及皮膚的影響,導致種豬肢蹄病比例明顯提升;尤其是針對欄舍噴灑高濃度火堿或者20%石灰乳+3%火堿,消毒后沒有對產床及地面進行沖洗,地面呈強堿性,對肢蹄腐蝕損傷嚴重。對于產房母豬,一些豬場每天2次的產后后軀清洗消毒導致產床長時間濕滑,母豬產后虛弱,喂料時容易出現溜冰樣踩滑,喂奶時四肢的后蹬都會出現肢蹄的損傷。
1.1.2 查情
由于公豬和母豬的體重差異巨大,當母豬發(fā)情時,使用公豬查情,會出現公豬爬跨情況,或者發(fā)情母豬互相爬跨,常常出現母豬后軀趴下而損傷肢蹄。
1.1.3 飼喂
同一棟懷孕舍常常飼養(yǎng)有近1000頭母豬,采用人工飼喂時,母豬全部爬欄吼叫,前后飼喂的時間常常超過半個小時,母豬多次的起跳爬欄不單單對肢蹄損傷,還會對胚胎的著床產生不利影響,出現死胎增加和產仔數減少情況。
1.1.4 打架
2.4 不良反應 2個RCTs對治療后是否出現不良反應進行報告,1個研究報告無不良反應發(fā)生,另1個研究報告治療組出現暈針1例,西藥組出現血壓降低1例。
為了使母豬的發(fā)情配種率更高,常常對斷奶母豬進行運動、合群、調欄等操作,此時母豬的打架屢見不鮮,尤其當地面濕滑或者粗糙時,對母豬肢蹄的損傷明顯。
1.2.1 生物素等維生素缺乏
生物素和其他營養(yǎng)因子的相互作用影響其吸收效率,如銅、氯化膽堿、葉酸、泛酸、維生素B12、維生素B6等都與生物素的吸收代謝密切相關;當儲存不當、飼料霉變和添加抗生素進行保健(如磺胺類藥物),都會造成生物素的失活及損失;而應激、疾病等會導致生物素的需求增加和合成減少;尤其2018年,受環(huán)保治理的影響,維生素成品的價格成倍增長,部分飼料廠家降低了部分維生素50%左右的添加量,使生物素等維生素的缺乏更加嚴重,導致種豬出現被毛粗亂、皮膚開裂、皮屑增加、蹄殼開裂、肢蹄病明顯增加的情況。
1.2.2 鈣磷比例不恰當
2019年李曼大會上吳方舟博士分享了《保育和生長育肥階段中鈣與磷的需求》,公布了大量數據及最新研究成果:以石粉為載體的預混料中,當磷元素剛好達到NRC標準時,過量的鈣會降低豬的生長性能和骨骼發(fā)育;磷元素需求值高于NRC(2012),在原有基礎上增加約30%;生長育肥豬的總鈣磷比1.25∶1(可消化鈣∶可消化磷1.65∶1),最大化生長速率的配方不會損害骨礦化;而當前大多豬場使用三元母豬作種用,沒有及時更換后備母豬料,肥豬料中的鈣磷比(0.8∶1)遠遠低于種豬骨骼生長的需求,而肥豬的快速生長又加重了肢蹄的負擔,加上前面提到的維生素D等的缺乏,對鈣磷的吸收造成一定影響,繼而出現骨軟化癥和骨質疏松癥,即肢蹄病大大增加。
1.2.3 鋅錳硒元素
如日糧中錳過量,會損傷豬的腸胃功能,生長發(fā)育受阻;如飼料中缺乏鋅,8~12周齡豬易患皮膚不全角化癥;缺硒可引起肢蹄變形,關節(jié)炎等病變。檢測表明, 患病豬蹄殼樣品中的硒含量則顯著低于正常組[4]。
1.3.1 低溫干燥
冬季肢蹄病發(fā)病率遠高于其他季節(jié),主要是由于環(huán)境氣溫低且干燥,四肢末端及皮膚毛細血管收縮,皮脂腺分泌的油脂和汗腺分泌的汗液減少,不能有效形成乳化而成的皮脂膜保護,極易導致肢蹄開裂,繼而感染葡萄球菌等細菌出現腫脹跛行;尤其長期在限位欄內飼養(yǎng)的豬,肢蹄會變的無力,運動不足,油脂分泌更少,且沒有對冬季飼糧提升脂肪能量的豬場,種豬肢蹄開裂磨損更加嚴重。
1.3.2 高溫高濕
當環(huán)境高溫時,種豬嬉水增加,常常導致高溫高濕情況,尤其地面坑洼不平,濕度更甚,使種豬肢蹄長期處于潮濕環(huán)境,蹄底泡軟后出現摩擦損傷。
1.3.3 地面粗燥
豬舍的建設標準偏低,把關不嚴,長時間的潮濕,加上平時的強酸強堿消毒和高壓的沖洗,常常出現地面過于粗糙的情況,尖尖的石子在種豬走路時刺傷蹄底而損傷。
1.3.4 地面光滑
地面光滑時,飲水外露與糞尿中的水分導致濕滑,常常出現扒坐和摔倒出現肢蹄損傷;新建豬舍水泥地面呈堿性,對肢蹄存在影響,進豬前建議使用有機酸溶液對地面進行有效沖洗處理。
國外研究發(fā)現:生長緩慢,背膘較厚的豬品種肢蹄發(fā)病率很低,我國地方品種及其與外來品種的雜交后代豬則極少發(fā)肢蹄??;肢蹄纖細的豬易患此病,生長速度快,瘦肉率高,背膘薄的品種更易得;所以規(guī)?;i場在選育留種期間,盡量以肢蹄粗大,背膘厚者優(yōu)先選育為主。當選擇三元母豬種用時,三元育肥豬的生長速度較快或肌肉群大量增加時, 關節(jié)軟骨和骨骺的機械強度并未隨之相應增加,以至承受不了生長過快而增加的體重壓力, 從而導致肢蹄病發(fā)病率更高。
大量資料表明,許多豬肢蹄病的發(fā)生與豬鏈球菌、葡萄球菌、豬丹毒桿菌、化膿棒狀桿菌、豬副嗜血桿菌等細菌感染有關。這些細菌侵害豬的蹄部、腕部、肘部關節(jié)等;在局部出現紅、腫、熱、痛,發(fā)生關節(jié)炎,從而引發(fā)四肢運動機能障礙;有的豬只在四肢外部看不到明顯的病變,但是細菌常侵害脊柱形成化膿灶, 從而導致后軀癱疾,部分豬早期因出現咬尾癥之后,也常出現上述現象。這些細菌感染后,飼養(yǎng)人員往往因思想上重視不足和發(fā)現較遲,又難以做病原的分離與鑒定進行確診,從而缺乏有效的治療?;好剐误w、偽狂犬病毒等病原也會導致豬肢蹄病的發(fā)生。
對消毒、查情、飼喂、打架等情況嚴格規(guī)范操作,建議不進行帶豬消毒,在疫病期間必須帶豬消毒時,選擇刺激性小的過硫酸氫鉀、戊二醛、碘制劑等合理濃度稀釋后進行,使用強酸強堿進行空欄消毒后,進豬前必須清洗徹底,母豬產后的后軀清洗消毒注意欄舍的干燥;公豬查情時人員做好檢查記錄的同時,管控好公豬的爬跨,當大欄內母豬發(fā)情時,及時趕入配種欄,防止不停爬跨其他母豬而造成肢蹄損傷;對懷孕舍所有母豬進行飼喂時,首先快速少量飼喂到每個母豬,再根據情況添加飼喂量;根據豬只體重與欄舍面積合理分群,發(fā)現豬只打架情況時,及時調欄。
針對體重60 kg以上的后備母豬,及時更換后備母豬料飼喂,選用品牌公司優(yōu)質飼料,并在所有種豬料中添加2%生物素100~200 g/t,多維1000 g/t,或者添加功能性添加劑,強筋健骨的同時,提升種豬繁殖性能。
豬的散熱和防寒性能相對較差,受環(huán)境的影響極大;環(huán)境控制不佳,極易出現各種疾病和生產性能下降,保持環(huán)境20~25 ℃,通風干燥,地面適宜,不單單對肢蹄病的控制有利,各種問題都會大幅度減少。
大多豬場針對品種的選擇難以更改,而對后備母豬的選育卻大有可為,需選擇肢蹄粗大,背膘厚者優(yōu)先留種,并在培育過程中強化肢蹄管理。
根據豬場優(yōu)勢病原做好免疫工作,強化帶毒病豬的淘汰,完善生物安全措施,提升豬群非特異性抵抗力和整體健康度;針對肢蹄干裂磨損病例,及時發(fā)現,使用魚石脂加4~6 g阿莫西林充分攪拌混勻后進行局部涂抹,每天2次,連續(xù)3~5 d,大多能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