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蘇軾《和陶貧士七首》與陶詩之比較

      2020-12-17 05:35杜海麗
      北方文學 2020年23期
      關鍵詞:陶淵明蘇軾

      杜海麗

      摘 要:蘇軾《和陶貧士七首》與陶詩原作在對待生死的態(tài)度方面、語言風格方面、詩歌主題內(nèi)涵方面存在異同。人生遭遇的相似和對儒道思想的融合是兩者相同性與差異性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蘇軾;陶淵明;《詠貧士》

      蘇軾真正和陶詩始于被貶惠州的前兩年,他仕宦生涯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人至晚年卻是人生最低谷。在惠州期間是他和陶詩創(chuàng)作的高峰,和陶讓他找到了一個情緒的釋放口,讓他對人生有了重新的思考。在讀陶詩時他找到了自我,也找到了精神知己,從而做了一百多首和陶詩。在蘇軾與陶淵明所處的生活情境相似,或心境相似時創(chuàng)作了《和陶貧士七首》,本文將從此組詩出發(fā),探討其與陶詩之異同及其原因。

      一、對待生死態(tài)度之異同

      陶淵明在蘇軾心目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可以說陶淵明就是蘇軾的精神支柱。在兩者的詩中對于這一思想都有體現(xiàn),兩者都帶有達觀的精神風貌,比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云:“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執(zhí)杖而耘籽。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蘇軾云:“百年六十化,念念竟非是。是身如虛空,誰受譽與毀。持酒未舉杯,喪我固忘爾。倒床自甘寢,不擇菅與綺?!?/p>

      所不同的是蘇軾心目中對陶淵明所推崇的那般超越生死與陶淵明實際不一致,蘇軾對陶淵明的贊同帶有豐滿化的傾向。陶淵明《詠貧士》的第五首寫到“貧富常交戰(zhàn),道勝無戚顏”,這里雖然說的是阮公、袁安兩人的情況,但是也可以用來說是詩人自己的情況,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陶淵明的內(nèi)心里對待安貧和求富仍然存在著斗爭,這也足以證明他并沒有超越生死。但為什么蘇軾要將陶如此理想化呢?通過《和陶貧士七首》“我欲作九原,獨與淵明歸”可以看出蘇軾一方面在追求精神解脫,另一方面在歷史人物中追尋精神伴侶。而陶淵明就是蘇軾所要找的那個人。

      二、語言風格之異同

      《和陶貧士七首》與《詠貧士》在語言風格上也有很多異同之處。正如劉熙載說的,“陶詩醇厚,東坡和之以清勁,如宮商之奏各自為宮,其美正復不相掩也”[1]。

      “余嘗評陶公詩,化語平淡而寓意深遠,外著枯槁,中實敷腴,真詩人之冠冕也?!盵2]這是李公煥在《箋注陶淵明集》說的。陶淵明的語言風格突出在“淡”,我們細細品味會發(fā)現(xiàn)平淡中見奇警,樸素中含綺麗是詩的魅力所在。而如《詠貧士》第一首前八句寫日常景、物,所用的語言平淡無奇,但是其寓意內(nèi)涵卻是很豐富的。又如《詠貧士》的第五首寓理于情,寫的說的雖是貧士,實際上蘊含著詩人深厚的感情。此首詩正如施補華在《峴傭說詩》說:“凡作清淡古詩,須有沉至之語、樸實之理以為文骨,乃不可朽?!逼涮厣Z言質(zhì)樸自然,不修雕飾,卻又令人深思。蘇軾晚年的風格越來越趨向于陶淵明的平淡,正如他所說:“大凡為文,當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盵3]然而,蘇軾追求平淡之作的典范就是《和陶詩》?!逗吞肇毷科呤住分小拔矣骶旁?,獨與淵明歸”,直抒胸臆,自然大方,但又不失其志向。又如“誰謂淵明貧,尚有一素琴。心閑手自適,寄此無窮音”,用平鋪直敘的語言來說陶淵明的不貧,但其背后隱藏著蘇軾對貧的思考和理解。

      《和陶貧士七首》和《詠貧士》因為蘇軾所體現(xiàn)出的曠達胸懷使得兩者的風格有所不同。紀昀對兩者的評價是:“極平淡而有深味,神似陶公?!盵4]其實,蘇軾在和陶中已經(jīng)把自己的風格融入詩當中了,“心閑手自適,寄此無窮音”。從一個“適”字足以說明蘇軾的思想和風格了,在平淡中透露著蘇軾的曠達,其詩的創(chuàng)作是陶蘇風格的融合[5]。

      三、主題內(nèi)涵之異同

      在詩歌表達的主題上,兩者有相同的內(nèi)涵,即都表達了安貧樂道、固窮守志的精神理念。陶淵明的《詠貧士》第一章總說,用孤云和孤鳥來自比,抒發(fā)無知音的慨嘆。第二章自詠,寫貧困的生活境況:“傾壺絕余瀝,窺灶不見煙?!币浴昂我晕课釕?,賴古多此賢”來開啟下面的章節(jié)。后五章分詠古代的賢達之士,他們都具有固窮守志、安貧樂道的高貴品質(zhì),這正是作者想要尋求的精神理念[6]。蘇軾的《和陶貧士七首》,前三首詠的是陶淵明:“我欲作九原,獨與淵明歸”,后面四首寫的是自己“貧居真可嘆”的心境和貧困窘迫的生活狀況。從整組詩來看,其生活狀況和心理情景都與陶淵明十分相似,所要表達的主題內(nèi)涵也是相差無幾。

      然而,蘇軾的《和陶貧士七首》與陶淵明的《詠貧士》所不一樣的是:在安貧固窮的同時,蘇軾常常追求的是一種“適”。這種“適”并非是沉浸享樂和無所事事的懶散,而是指對挫折與困境能夠用達觀超脫的心境去面對、去克服,從而在內(nèi)心達到安寧和舒適:“心閑手自適,寄此無窮音。”《和陶貧士七首》反映了蘇軾在仕途受挫,無法改變現(xiàn)實狀況,通過和陶描寫自己實際生活內(nèi)容來尋求精神上的解救,以陶為精神偶像,從而求取自我的“適”。

      四、蘇軾和陶詩與陶詩異同的原因

      (一)人生遭遇相似

      陶淵明“大濟蒼生”的壯志在他青年時就已形成,可是由于當時門閥制度森嚴,加上不斷動蕩的政局,他的抱負和才華根本無從施展。在他當彭澤縣令時逢督郵來縣,他需束帶迎接,本就有歸隱想法的他仰天長嘆“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當天便辭官走向田園生活,過著自給自足的日子。他不管旁人怎么勸說他出仕,他都拒絕了,獨善其身,潔身自好?!耙馕疑倌陼r,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翔思遠翥”[7]的豪情壯志早已成為過眼云煙。

      蘇軾與陶淵明一樣,人生多磨難。45歲那年“烏臺詩案”成為他一生的轉(zhuǎn)折點,新黨們一心要置蘇軾于死地,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以從輕發(fā)落,貶到黃州,一住就是四年。后來元祐黨爭,他被遠謫嶺南。在他59歲又被貶惠州,62歲貶至儋州,直到65歲時才遇赦歸來,前后六年一直處于被貶境遇?!皢柸昶缴I(yè),黃州、惠州、儋州?!碧K軾去世之前如是說道,這話就其政治事業(yè)而言當然是自嘲,不過不可否認的是他在文學中的成就正是在這種逆境中建立起來的。如此可見,蘇軾一生的遭遇與陶淵明十分相似,充滿了曲折與坎坷。

      (二)儒道思想的融合

      蘇軾和陶淵明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儒家、道家思想的影響。陶淵明的《飲酒》中“少年罕人事,游學在《六經(jīng)》”和“猛志逸四?!北憩F(xiàn)了他對儒家的敬重?!稊M古》中的“路邊兩高墳,伯牙與周莊。此事難再得,吾行欲何求”和《歸去來兮辭》說明他對道家的推崇。

      蘇軾的思想被眾人認為是儒、釋、道融為一體的。不過,在蘇軾的不同時期這些思想占據(jù)的地位是不同的。青年時期,在政治上他有的是激情和熱情,所以建功立業(yè),身居高位,此時儒家思想占據(jù)主位?!盀跖_詩案”加上后來接連遭貶,因此蘇軾的思想隨之有了很大改變,從“我是玉堂仙,謫來海南村。多生宿業(yè)盡,一氣中夜存”“應緣曾現(xiàn)宰官身”“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猶記妙高臺”等詩句可以看出蘇軾詩歌中的佛道思想占據(jù)主位,正是由于這些思想他才能在艱難困苦的貶謫生涯中保持達觀的態(tài)度,才能做到“寵辱不驚”。

      五、結(jié)語

      根據(jù)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蘇軾《和陶貧士七首》與陶詩原作在對待生死的態(tài)度、語言風格、主題方面既有相同點,又有明顯的差異。在詩中對待生死的態(tài)度方面,兩者對此的態(tài)度都比較達觀,不同之處在于蘇軾在追求解脫方面更為徹底,在超越生死、超脫世俗上有更高的思想成就。在語言風格方面,兩者都追求平淡自然,但是蘇軾的曠達情懷使得詩歌風格更加富有深意,是陶蘇風格的結(jié)合體。在詩歌主題內(nèi)涵方面,二者都表達了安貧樂道、固窮守志的精神理念,所不同的是蘇軾強調(diào)安貧固窮的同時,常常追求一種“適”。人生遭遇的相似和對儒道思想的融合是兩者相同性與差異性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1]劉熙載.藝概注稿[M].袁津琥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332.

      [2]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M].上海:上海書店,1989:580.

      [3]王夫之.清詩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983.

      [4]何文煥.歷代詩話·竹坡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1:348.

      [5]紀昀.蘇文忠公詩集·卷三十九[M].臺灣:宏業(yè)書局,1969:745.

      [6]張玉轂.古詩賞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17.

      [7]洪應明.菜根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92.

      猜你喜歡
      陶淵明蘇軾
      你好,陶淵明
      “蘇說蘇軾”蘇軾與圓照
      從善如流
      蘇軾錯改菊花詩
      蘇軾“吞并六菜”
      蘇軾吟詩赴宴
      素心人陶淵明
      陶淵明:永恒話題與多元解讀
      陶淵明的隔世情懷
      蘇軾發(fā)奮識遍天下字
      敦煌市| 丰城市| 合川市| 上饶市| 宜昌市| 射洪县| 南华县| 五莲县| 泸州市| 张掖市| 兰坪| 镇坪县| 临清市| 榆树市| 郑州市| 屏东市| 谢通门县| 安多县| 桑植县| 五莲县| 定南县| 平陆县| 墨竹工卡县| 综艺| 大姚县| 红原县| 万全县| 兴业县| 三明市| 家居| 盈江县| 枣庄市| 屏边| 合江县| 光山县| 景宁| 金门县| 宜宾县| 永修县| 黄平县| 墨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