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溫州市南浦小學 潘月春
生活中不缺習作題材,教師應引導學生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擷取有意義的作文素材,寫出富有真情的作文。在實踐中創(chuàng)設豐富的習作活動,給學生提供體驗生活的途徑,讓學生我情寫我事,達到激發(fā)習作興奮點的目的。
學生對周圍事物有較強的好奇心,課堂注意力易分散,無法專注于習作。因此筆者采取游戲形式,改變“教師講學生寫”或“學生寫教師評”這種單一的習作模式,將游戲帶入習作中。
1.你的故事我來猜——猜寫人物
在習作中利用猜想法鼓勵學生對習作內(nèi)容進行猜想,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在習作時能夠巧鋪線索,給他人提供猜想的可能。
案例1: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在描寫我的同學習作中,讓學生來玩“猜一猜”游戲,展示一段人物描寫的內(nèi)容?!跋氩幌敫蠋熞粯幼鲋浦i者?寫寫你的同學,請同學猜猜你寫的是誰?!睂W生寫作興趣一觸即發(fā), “班級大胃王” “大眼睛小脾氣”,一個個鮮活而有趣的故事誕生了。
通過猜寫形式,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好奇心與習
作的積極性,讓習作成為全員參與的一種方式。2.我的故事我做主——編寫故事
通過固定的習作元素請學生來創(chuàng)編習作素材。在實踐中利用分篇歸置方式,鼓勵學生將生活素材進行匯編,“我的故事我做主”,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敢于創(chuàng)編,將自己作為習作的主人翁,編寫屬于自己的習作故事。
案例2:瑜亮之爭
班里有兩位平時學習旗鼓相當,各方面又愛較勁的同學,老師就鼓勵他們將自己與同學在學習過程中的一次次交鋒記錄下來,整理匯編成了一部《既生姜何生李》。
讓“我們”成為習作的主人翁,自己想、自己編、自己寫,沒有了題材的束縛,又是寫自己的故事,學生的寫作欲望被激發(fā)起來了。
習作意義不僅是表情達意,還應注重習作對生活的應用,教學中借鑒了日本動畫中的cosplay一詞,請學生來進行習作角色扮演。賦予學生不同習作角色,如“小記者” “小編劇” “小評論員”等,讓習作與生活結合起來,真正做到習作為生活服務。
1.我是小記者 寫寫實時報道
我是小記者,借記者之眼觀察周圍事物,發(fā)現(xiàn)校園新鮮動態(tài)并加以報道。以新聞視角將校園里的事付諸筆端,寫寫實時報道。
案例3:運動會上的采風小組
在運動會上組織了新聞采風小組,請學生做小記者,采擷運動會精彩瞬間并配上文字。例如,學生現(xiàn)場新聞稿:“嘟”哨聲響起,場上“噠噠”的節(jié)奏聲匯集在一起,恰似一首清脆悅耳的歌曲,王林凝神屏氣,眼睛死死地盯著前方,表情嚴肅,手不停地上下甩動,繩子仿佛有了靈性一般,聽話地飛舞起來……
賦予學生記者之眼,讓學生看得更清楚,追蹤事實報道,留心校園大事,采集校園風采,將校園中的大小事件納入習作素材庫。
2.我是評論員 評論熱點時事
我們處在信息時代,可學生卻不會從中提取有效信息進行點評。因此筆者在班里開辟了“熱點時事評論窗”欄目,鼓勵學生通過看書、讀報、看聽聞等方式了解時事,以評論員的角色對時事進行點評。學生借此來表達觀點,抒發(fā)情感。
案例4:假如我是他
學生看了《扶摔倒老人反被訛》新聞后,抒寫感慨:“假如我是這位行人,我的心是痛惜的,滿懷善意地去攙扶了老人,可是帶來的卻是無情的污蔑。我在意的并不是賠償多少錢,我在意的是這個社會的公益,我在意的是救人背后的善良。當善心得不到保護時,我們還要繼續(xù)行善嗎?”
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在習作中學會了觀察生活,也學會了思考問題,習作內(nèi)容更豐富了,習作形式也更活潑、更有時代性了。
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常會發(fā)生突發(fā)事件,若教師能引導學生抓住突發(fā)事件發(fā)生的契機將之變成習作素材,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學生的內(nèi)心情感是習作挖掘的重要資源,當意外發(fā)生時有效抓住情感因素因勢利導,不僅能讓學生的習作寫出想寫的內(nèi)容,同時具有疏導心理、宣泄情緒等功能。
1.趁熱打鐵 捕捉瞬間
意外事件發(fā)生時若能夠趁熱打鐵捕捉突發(fā)情感,對情感進行引導,將這種意外產(chǎn)生的情感轉(zhuǎn)化為對習作的熱情,無疑是一種對意外事件的最佳引導方式。
案例5:失利的接力賽
接力賽輸了,學生們垂頭喪氣。筆者決定趁熱打鐵請學生寫一寫接力賽,回憶比賽時的場景,分析失利原因。學生先是冥思苦想而后立馬奮筆疾書起來。
抓住事件發(fā)生的第一時間,讓學生寫當下的事,不僅很好地還原了事情真相,同時也為學生的習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2.推波助瀾 盡情傾吐
習作教學中的推波助瀾,需教師順勢把握學生習作情感的當下,進行巧妙地推動,幫助學生的情感達到習作的高潮,盡情傾吐。
案例6:時間啊,你慢點走
一學生在周記中寫道:上帝啊你能否讓時光倒流?我想回到無憂無慮的童年啊……于是教師就采用推波助瀾的方式,讓學生在周記中盡情傾吐。第一推:推陳出新,時光機,回到童年,找快樂;第二推:尋根求源,放大鏡,對比心情,寫反差;第三推:標新立異,樹標桿,尋求方向,找目標。
經(jīng)過推波助瀾的方式為習作情感找到了支點,在不斷地推動中,體驗情感的變化,感受習作表情達意的魅力。
習作是抒寫個人情感,表達個人觀點的重要途徑。怎樣把一件事寫具體,多維度地呈現(xiàn)事情,還原事情真相呢?教師可通過關注突發(fā)事件的個人與群體,抓住特性與共性進行習作指導,幫助學生找準習作的不同角度與落腳點。
1.關注事件個體 寫自己的事情
鼓勵學生在習作時寫自己的事情,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讓學生將事情的前因后果理順、理清,將事情寫具體、寫清楚。
案例7:錯誤說明書
一天數(shù)學老師來告狀:“調(diào)皮王”小楊又在課上搗亂。筆者沒有馬上對他進行批評教育,而是請他為自己犯的錯誤寫一份錯誤說明書,將前因后果寫清楚,在搗亂時自己是怎么想的,搗亂后造成了什么后果。
學生在對錯誤行為進行反思的同時,也對產(chǎn)生這一行為的心理進行了深刻剖析,以自我回憶的角度去寫說明書,將“犯錯事件”收納進 “素材庫”,成為習作的有效資源。
2.輻射事件群體 寫群體的事情
在群體突發(fā)事件來臨時,讓學生寫他人的事件,站在客觀的角度來評判他人的事件,可以豐富事件內(nèi)涵,也讓學生的習作可以擁有不同的角度。
案例8:橘子的思考
午餐吃水果時,有學生發(fā)現(xiàn)橘子被壓壞了。筆者請學生以這事件為題進行習作,有學生以橘子的旅行展開想象作文,有學生以壞掉的橘子追蹤進行評論作文,還有學生以這橘子怎么分進行話題作文。一次偶然群體事件為習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與角度。
輻射群體事件,讓學生針對群體事件來寫習作,有助于開拓習作的角度,豐富習作的內(nèi)容。
總之,抓住時機,讓習作成為學生一種不自覺的行為,成為學生自我表達的重要手段。在學習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習作素材,善于觀察發(fā)現(xiàn),讓學生“材”源不斷,提高學生對素材的敏感度,實現(xiàn)習作“菜單”的“私人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