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龍巖市松濤小學 林珊舸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兩項重要任務,閱讀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理解吸收,是語言的內(nèi)化;寫作幫助學生完成理解知識的表達,是語言的外化。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讀與寫的關系密切。善讀必易于達到善寫,善寫亦有裨于善讀。二者皆運用思考之事,皆有關學科知識與生活經(jīng)驗之事,故而相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也指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jié)合,相互促進?!币恢币詠恚喿x與寫作都是語文教學研究的重點,促進學生讀寫能力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研究,既是一個前沿的課題,又是一個永恒的課題。
現(xiàn)今的語文教學,主要存在兩個重大弊端,弊端之一是重讀輕寫現(xiàn)象嚴重,學生有效的習作實踐嚴重不足。1—6年級語文課若以平均每周8 節(jié)計算,習作課只有2 節(jié),占語文課時數(shù)的四分之一。在這僅有的四分之一時間里,大部分還是教師在指導習作方法,或討論習作內(nèi)容,真正用于學生動筆寫作包括修改的時間少之又少。第二個弊端是讀寫分家,閱讀教學大都沒有寫作意識,以為讀就僅僅是為了讀,與習作沒有什么聯(lián)系,而寫的時候又往往不能從讀中汲取營養(yǎng)。這樣的讀寫分家,導致兩敗俱傷。
小學生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樂表現(xiàn)、愛模仿、易遺忘是他們的顯著特征。首先,兒童學習語言的最初階段,需要借助模仿為階梯。把閱讀與寫作緊密融合,根據(jù)讀寫訓練的目的提供范文,讓兒童學有榜樣,實現(xiàn)由“仿”到“創(chuàng)”。其次,兒童愛表現(xiàn),很想把所見、所聞、所想通過文字表達出來。利用讀寫融合的方法,借助大量片段寫作形式,讓兒童及時運用閱讀所得進行習作,可以滿足他們的這一心理需要。最后,兒童由“說”到“寫”有一個“檻”。采取邊讀邊寫、學用結(jié)合的做法,引導兒童通過模仿實現(xiàn)寫作知識最直接的遷移,提高寫作興趣,激發(fā)寫作動機,調(diào)動寫作積極性。
葉圣陶先生曾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遍喿x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延伸,兩者密不可分。閱讀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寫作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因此,教師要注重“讀”與“寫”之間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廣泛、大量地閱讀,為習作提供原始材料、結(jié)構模式與寫作技巧。同時,引導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不斷模仿寫作和創(chuàng)作,以促進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
當前,教育改革的目標是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理解能力、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和初步審美能力。陳先云先生認為,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需要多次培養(yǎng)、反復訓練。把閱讀與寫作有機融合,就是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教師要立足教材,善于發(fā)現(xiàn)教材中讀寫相聯(lián)系的訓練點,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深入思考能力。
內(nèi)化重組是指學生把自己閱讀過程中吸收的詞句篇章等內(nèi)化為知識結(jié)構,進行重新組合再表達出來。它不是簡單地模仿,而是內(nèi)化知識并積極加工。正如布魯納所認為的“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積極的信息加工者”。
如教學一年級上冊《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筆者用“雪地里來了____、____、____和____?!钡木涫揭龑W生表述雪地里來了哪些小畫家;用“下雪了,______在雪地里畫了______?!钡木涫教崾緦W生把時間、地點、人物、事情表述出來,句子才清楚完整。這樣采用借用句式的方式指導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填空,不僅規(guī)范了學生的語言,也滲透了如何用簡潔明了的語言說課文內(nèi)容的方法,自然而然地滲透句式教學,突出語言文字訓練,激活言語表達的思維。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教材中有的課文內(nèi)容書寫不完整,有的敘述描寫留有余地,給學生留下了無限想象和思考的空間。教學時,教師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空白點,引導學生進行補白想象,挖掘教材之外的精彩,以激活學生思維,強化言語表達實踐。
如《長相思》這首詞,赴關將士所面臨的環(huán)境“山一程水一程、風一更雪一更”充滿了想象的空間。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是“怎樣的山一程”“怎樣的水一程”“怎樣的風一更”“怎樣的雪一更”,“聒碎”了怎樣的鄉(xiāng)心,又是如何的“夢不成”,家鄉(xiāng)的親人會如何思念漸行漸遠赴邊關的親人?通過想象畫面,在讀寫融合中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經(jīng)歷和想象的畫面注入文本描寫中,把自己閱讀的體會和感受遷移到言語表達中,實現(xiàn)對文本的充實,進一步感受天氣的惡劣和“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的意味,體會詞人身處羈旅荒涼之地時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摘錄積累也是讀寫融合的一部分,教師要注重傳授學生摘錄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形成摘錄的習慣,并能靈活運用摘錄的內(nèi)容,最后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首先,引導學生邊摘錄邊思考。低學段的摘錄積累重點在于讓學生了解詞語和句子構成的形式。如二年級上冊《日月潭》一文中“群山環(huán)繞、樹木茂盛”都是“什么怎么樣”的構詞方式,“點點燈光、蒙蒙細雨”是以疊詞來形容一種事物。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構詞方式的不同,還可以到文中找一找相似構詞方式的詞語,或者說一說自己平時閱讀中積累的同種結(jié)構詞語,再讓學生朗讀,把詞語工工整整地抄寫下來,記在腦中。中年段的抄寫句子重點則是讓學生進行理解和體會,高年段的抄寫句段重點則是讓學生體會表達的好處或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其次,引導學生邊摘錄邊想象,讓文字活起來。比如,二年級下冊第4 課《鄧小平爺爺植樹》中“碧空如洗、萬里無云”兩個四字詞語展現(xiàn)了大好天氣,教師教學時可以出示晴空萬里、春光明媚的圖片,幫助學生直觀形象地感知詞語,再通過想象畫面加深體會,朗讀與想象相結(jié)合的形式,可以達到有效積累的目的。
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教材為例子,通過拓展相關主題閱讀,引導學生進行仿說仿寫,以消除學生對寫作的畏懼感,提升言語表達品質(zhì)。
比如,一年級上冊第6 課《比尾巴》教學中,筆者先采用各種形式引導學生反復誦讀,發(fā)現(xiàn)兒歌特點,再拓展誦讀兒歌《比耳朵》《比嘴巴》,接著出示動物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些動物各個器官的特點,做比較,再進行仿說仿寫的練習。同時,鼓勵學生通過閱讀課外書籍收集相關資料豐富仿寫內(nèi)容。于是,《比嘴巴》《比鼻子》《比聲音》《誰的肚子》等一首首語言稚嫩、充滿童趣的童詩躍然紙上。如《比嘴巴》:誰的嘴巴尖?/誰的嘴巴扁?/誰的嘴巴分三瓣?//公雞的嘴巴尖,/鴨子的嘴巴扁,/兔子的嘴巴分三瓣。
除了拓展同類作品,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主題進行拓展。比如二年級下冊第1 課《古詩二首》,都是描寫春天的古詩。教師可以圍繞“走進春天”這一主題,引導學生誦讀有關春天的成語、古詩詞、兒童詩等,并仿照其中一首兒童詩自主創(chuàng)作一首與春天有關的詩。
綜上所述,閱讀和寫作兩者融合教學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教學地位。讀寫能力的提升可以為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提供巨大的幫助。教師要立足于教材,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有機融合,實現(xiàn)學生在“讀”和“寫”上的能力遷移,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