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相鵬
(甘肅省定西市植保植檢站,甘肅定西743000)
定西市位于甘肅省中部,地處黃土高原、甘南高原、隴南山地的交匯地帶,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海拔1 930~3 941 m,平均海拔2 080 m,氣候?qū)儆谀蠝貛О霛駶櫋袦貛О敫珊祬^(qū),年均氣溫5.7~7.7℃,無霜期122~160 d,年均降雨量350~600 mm[1],大致分為北部黃土丘陵溝壑區(qū)和南部高寒陰濕區(qū)兩種自然類型。定西市是地道的中藥材主產(chǎn)地,中藥材資源豐富,有300 多種,尤以岷歸、黨參馳名中外,黨參產(chǎn)量占全國的40%。全市7 縣(區(qū))都種植黨參,其中渭源縣被稱為“黨參故里”,種植的黨參體胖梢長,皮肉堅實,質(zhì)量優(yōu)良,功能與人參近似。黨參已成為當?shù)剞r(nóng)戶種植的主要藥材,是脫貧致富的主要作物。現(xiàn)將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黨參栽培技術(shù)要點總結(jié)如下。
選用紋黨[Codonopsis pilosula var.modesta(Nannf.)L.T.Shen]、潞黨。
選土層深厚的黃綿土種植,前茬作物以豆類、玉米及小麥最佳,忌根類藥材。前作收獲后深翻25~30cm,充分暴曬殺死土壤中蟲源及病源菌,土壤封凍前耙耱整平土地。耙耱時用3%辛硫磷顆粒劑45~60 kg/hm2兌300 kg 細沙土制成毒沙土或用1.8%阿維菌素乳油1 000 倍液噴灑地表后翻地,殺滅地下害蟲,減輕來年蟲源。開春后移栽前耕地、耙耱,保證地表平整,土壤疏松[2]。育苗地按上法整好后苗床做成寬1~1.5 m、高30 cm 的高畦。
按照“有機與無機相結(jié)合,基肥和追肥相結(jié)合”的原則,實行測土配方施肥。
結(jié)合整地深翻施入,撒施優(yōu)質(zhì)有機肥(腐熟廄肥或堆肥)30 000~60 000 kg/hm2、純N 75 kg/hm2,P2O5150 kg/hm2,適宜的N、P、K 比例為1∶1.3∶0.5。
苗高10 cm 時結(jié)合澆水追施純N 45 kg/hm2;“立秋”后結(jié)合澆水追肥1 次[2],追施純N 60 kg/hm2。無灌溉條件的地方視降雨情況進行追肥。
育苗有春播育苗和秋播育苗。春播在3—4 月土壤解凍后,秋播在10 月土壤封凍前進行。播種量22.5~37.5 kg/hm2。溫水浸種后與稍濕潤的細沙混合,貯藏于瓦缸內(nèi),約10 d 左右,待種子80%裂口露白時即可播種。主要有撒播和條播兩種方式。撒播是將種子與細沙混勻,均勻播于地表,用掃帚在地表來回掃2~3 次,用鐵耙耙耱使種子與土壤密接,之后土表覆10 cm 厚麥草。條播是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20~25 cm 開深3 cm 深的溝,種子均勻撒入溝內(nèi),覆厚0.3 cm 的細土,播后用麥草覆蓋地表遮蔭。
平地南北向、緩坡地等高線行向種植。移栽時選中上部直徑0.4~0.6 cm,長10~15 cm,須根少,頭梢尾完整,條長無分叉,頭部留有1~2 個芽眼的參苗。定植前用硫懸浮劑、多菌靈等殺菌劑與苦參堿、阿維菌素、皂素煙堿等殺蟲劑600~2 000 倍液混合液浸苗10~30 min,防治黨參根腐等根部病蟲害[2]。3月下旬至4 月上旬移栽,移栽時用犁開15~18 cm的栽植溝,將參苗按株距4~5 cm 斜放于溝坡上,覆土超過根頭6 cm,壓實后澆透定根水。栽苗18 萬~42 萬株/hm2。
移栽緩苗后當苗高10 cm 時間苗,遇有缺苗及時補苗,按株距10~15 cm 定苗。苗高10 cm 時中耕除草,有雜草應(yīng)及時拔除或淺鋤,避免深鋤傷根。
苗高8 cm 左右時揭去麥草,苗高15 cm 時中耕鋤草,遇降雨天追肥。
主要危害葉片、葉柄及果實。
防治方法:發(fā)病初期噴施20%三唑酮乳油2 000 倍液、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 000 倍液防治[3]。
發(fā)病初期危害靠近地面的根上部及須根、側(cè)根,后逐漸蔓延到主根至全根。
防治方法:一是農(nóng)業(yè)防治。與禾本科植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初冬徹底清除田間病株殘體,減少初侵染源;深翻土地,將病菌壓于土壤深層;平整土地,避免低洼積水;發(fā)現(xiàn)病株及時拔除,病穴用生石灰消毒,并全田施藥。二是化學(xué)防治。培育無病參苗:選擇生荒地育苗或進行苗床土處理,整地時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45 kg/hm2,拌細土300~450 kg,順溝旋入;或用20%乙酸銅可濕性粉劑3 kg/hm2拌細土300 kg,撒于地面,耙入土中,進行土壤處理。防治地下害蟲:及時防治蠐螬等地下害蟲,以利于減少蟲傷口,減輕發(fā)病。種苗處理:種苗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浸苗5~10 min,瀝干后栽植。病株灌藥:發(fā)現(xiàn)病株后,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3%噁霉·甲霜水劑700 倍液和3%多抗霉素水劑600倍液灌根。蚜蟲: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 倍液、2.5%溴氰菊酯(敵殺死)乳油2 000~3 000 倍液等化學(xué)農(nóng)藥噴霧防治。
危害葉部,在葉面形成小型(3~6 mm)多角形、圓形、近圓形褐色病斑。
防治方法:一是農(nóng)業(yè)防治。合理栽植,不可過密,以利于通風透光;增施磷、鉀肥,提高寄主抗病力;收獲后徹底清除田間病殘體,集中處理,減少初侵染源。二是化學(xué)防治。發(fā)病初期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顆粒劑1 500 倍液防治。
主要危害葉片、莖蔓、殘花和花托。
防治方法:一是農(nóng)業(yè)防治。初冬徹底清除田間病殘體,減少初侵染源。二是化學(xué)防治。發(fā)病初期噴施10%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80%嘧霉胺水分散粒劑800 倍液、40%嘧霉胺懸浮劑650 倍液及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26%嘧胺·乙霉威水分散粒劑600 倍液防治[3]。
大田移栽的黨參移栽后2 年以上采挖,10 月份地上部莖葉枯萎時,先割去地上部分,再挖參根,避免傷根。將采挖的根條抖凈泥土,分級整理,剔除病參、爛參。用長1 m 左右的細麻繩串起,晾曬至柔軟時,卷成卷,搓揉后再曬,2~3 d 后再次揉搓,反復(fù)多次,待水分降至20%以下時[1],按等級分別剪切修整,卷成0.5~1 kg 的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