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桂林山水秀甲天下,龍脊梯田撼人心魄,興安靈渠巧奪天工,那么,樂業(yè)-鳳山世界地質(zhì)公園則是世人通向喀斯特巖溶地貌的一扇窗戶。它匯集了巖溶奇景的極致,各種峰林、峰叢、溶洞、天窗、天生橋、落水洞、天坑,以及各種珍稀動植物等如一幅長軸畫卷,徐徐展開。它集婉約、壯觀、神奇和自然于一身,充滿著魔幻般的魅力,濃縮了時光,驚艷了世俗,醺醉了游客。
喀斯特巖溶天然博物館
喀斯特巖溶地貌的發(fā)育可分為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少年期發(fā)育溶溝、溶槽和石牙等,以云南的路南石林為代表;青年期發(fā)育峰林和峰叢地貌,以漓江兩岸的桂林山水為代表;中年期以地下水作用為主,可以造就形態(tài)萬千、風姿綽約的溶洞,發(fā)育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帷幕和石旗等鐘乳石美景;老年期的喀斯特常形成各種落水洞、天生橋、天窗和天坑等,以大石圍天坑群為代表。
奇妙壯麗的落水洞、溶洞群、天坑群、天窗群、天生橋等喀斯特地貌發(fā)育老年階段的所有特征都集中驚現(xiàn)于此,但也不缺乏青年階段的峰林峰叢地貌,幾乎涵蓋了中國南方亞熱帶巖溶地貌的完整系列,是中國塊狀巖溶峰叢的典型代表,在世界喀斯特巖溶研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大石圍天坑? 有“天坑博物館”和“世界巖溶勝地”之美譽。天坑四周似刀削的懸崖峭壁,秀麗壯美,氣勢磅礴。天坑東西長600多米,南北寬420米,垂直深度613米。俯瞰天坑底部,云霧在腳下翻滾,如大地的掌紋。峰林和峰叢地貌向天邊伸展,千峰竟秀,如大海波濤,浩瀚無垠。
而穿洞天坑則是天坑群中可以通過洞穴步行進入坑底的唯一天坑,可旅游觀光,可進行巖溶地學與生物學的科學研究,可開展科普教育。
三門海地下河天窗群? 位于地質(zhì)公園的核心地帶。天窗,是喀斯特旅游資源的新貴。三門海發(fā)育有七個巖溶天窗,將坡心地下河出口洞段形成的明湖和暗湖串在一起,形成串珠式天窗群,并排列成北斗七星狀,集山、水、洞、天為一體,是世界上唯一的水游天坑,亦被稱為“世界之窗”。
布柳河仙人橋? 被稱為世界上最大最美的水上天生橋。布柳河兩岸山巒層疊,群峰爭奇,林木蓁蓁。尤為奇特的是,布柳河上還有一座由三座大山塌陷形成的罕見的天然石拱橋。橋拱對稱,拱底平滑,被稱為“仙人橋”。仙人橋拱孔跨度177米,橋?qū)?9米,橋身長280米,橋身厚78米,總橋高165米,拱高87米,就象一條巨龍橫跨在布柳河的兩岸,氣勢雄偉。
鴛鴦泉是園區(qū)內(nèi)最為重要的巖溶泉,位于鳳山縣城東部約2公里處的鳳凰山腳,海拔495米,分南泉和北泉,均為常年泉,二者相隔約20米,色澤一藍一綠,水質(zhì)一清一濁,自古就被譽為鳳山“八景”之冠。鴛鴦泉流出地表約20米匯合形成九曲河,自東向西蜿蜒而去。
江洲長廊是全世界發(fā)育于二疊系可溶巖地層中第一長洞。整個洞穴內(nèi)發(fā)育有多個塌陷天窗和豎井。洞腔由巨大的廊道和眾多大型廳堂組成,全洞洞道平均半徑28.6米,共發(fā)育了25個地下廳堂,其中8個大廳面積大于10000平方米。洞內(nèi)有石筍、石柱、流石壩、石田、穴珠等重力水沉積形態(tài)以及俏麗奇異的卷曲石等非重力水沉積物質(zhì)。
獨特神秘的地下生物世界
大石圍天坑底下,有世界上最大的人類從未涉足的地下原始森林,面積約9.6萬平方米。在原始莽林中,帶刺方竹、野生蘭花、“活化石”桫欏、鵝掌揪、天麻、首烏等珍稀植物、野生名貴藥材130多種;蟒蛇、黑熊、黑豹、斑林貍、穿山甲等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達43種;最神秘的當屬大石圍天坑底部發(fā)現(xiàn)有兩條巨莽爬行過的痕跡,寬約40厘米,這兩條蟒蛇之大,可想而知。
穿洞天坑底部森林密布,發(fā)育常綠森林群落,共有75科158種植物,生長有掌葉木、香木蓮、福建柏、短葉黃杉和香果樹等國家級保護植物,多種蘭科植物和藤木,以及古老的蕨類植物。
在布柳河兩岸,更是野猴成群,百鳥爭鳴,有“植物的王國,鳥類的天堂”之美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