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 玲
(合肥共達職業(yè)技術學院 學生處,安徽 合肥 231135)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帶來了極大的變化,教育也不例外。大學生是互聯網使用最為廣泛的群體,他們對于新生的事物和思想都有著極強的接受和學習能力。探索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新挑戰(zhàn),有利于理出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創(chuàng)新思路,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互聯網時代的網絡和智能手機讓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容渠道變得豐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通過搜索引擎可以輕而易舉找到有關于思政教育的各種視頻、動畫、音頻等課件[1]。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和手機等媒介將高校思政教育的課件內容通過遠程教育、網絡講座、網絡直播等方式傳播給大學生,且利用互聯網以及手機平臺和學生及時溝通互動,了解大學生對于思政教育的真實想法,通過反饋及時調整授課內容,這能夠極大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時效性?;ヂ摼W時代,思政教育的傳播方式更加的多元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思政教育內容的趣味性,從而使得學生學習的熱情得到進一步提升。
在傳統的教育環(huán)境下,知識的傳播途徑比較單一,學生接受知識幾乎是被動的。教育信息的發(fā)布者基本上是教師,這使得教育信息發(fā)送以及接收的雙方之間存在著不對等,信息的傳播受到了限制[2]。傳統媒介環(huán)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受眾是大學生,而互聯網時代,其受眾明顯已經不再局限于大學生。面對互聯網中更為豐富的思政教育內容,大學生有了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以及選擇判斷,以此為平臺,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以及探討的機會也明顯增加,這有利于擴大高校思政教育的影響力,使大學生對于思政教育的內容能夠從內心深處認同。
在傳統的教育環(huán)境中,高校思政教育的資源不能很好地集中在一起,這使得各教學活動之間的關聯性很低,以致高校思政教育不能夠做到全方位覆蓋。在互聯網時代,以互聯網為平臺,各高校之間的思政教育活動有了交流與互動,同時讓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相互有了更為真實的了解,讓學生與教師在思想上距離更近。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下,教師利用新媒體手段,讓教學的內容與方式都有了創(chuàng)新性,并且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以真實反饋為依據,不斷調整和改變教學的模式和內容,這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時效性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不可否認,與傳統媒體相比,互聯網時代的媒體教學更具優(yōu)越性,但是,我們在肯定它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也要直面它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的一系列挑戰(zhàn)。大學生的心理并不成熟,面對外在誘惑仍然難以抗拒,因此,高校在互聯網時代,必須對相應的教學工作進行改變[3]。傳統教育方式基本上就是教師“填鴨式”的授課,課本中的案例往往一成不變,這很容易讓學生對思政教育失去興趣,讓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傳統的課堂教育讓學生與教師之間很少有相互交流的機會,導致他們之間的關系疏遠,學生思想以及心理上出現的變化,教師一時難以覺察,思政教育的最終目標難以實現。
大學生面對新興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也有著超乎尋常的接受能力。網絡世界魚龍混雜,由于技術的限制以及國家對于網絡安全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并不完善,導致了網絡信息的傳遞不分優(yōu)劣,不分對象,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的思想很容易被網絡帶偏[4]。大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依然不足,面對五花八門的網絡世界,很容易形成與我國的主流價值觀偏離的世界觀、文化觀、價值觀以及道德觀,從長遠來看,這對于大學生本人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極大的危害。例如網絡上一些非法借貸平臺利用大學生虛榮、拜金以及享樂的心態(tài),散播借貸信息,致使學生遭受經濟損失,其性質以及影響是相當惡劣的。所以,高校思政教育一定要重視網絡世界帶來的負面影響,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引導學生成長。
在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具備過硬的專業(yè)知識的同時還要擁有堅定的信念,面對一些消極的思想,自身要堅決抵制,這樣才能積極、正確、堅定地引導大學生的思想和行動。高校思政教育是十分深刻和復雜的,它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除了具備專業(yè)知識之外,還要能夠在魚龍混雜的龐大互聯網信息網中篩選出正確、有效、積極的信息內容,同時培養(yǎng)學生甄別信息的能力。
網絡是一種全新的媒介,同樣它也是一個平臺,是一種先進技術手段,利用它的一切優(yōu)勢來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育領域適應社會大環(huán)境的一種表現?;ヂ摼W是全新的、開放式的平臺,在這里,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更加的便捷、快速。虛擬世界的言論自由,讓交流與溝通的內容更加的真實,教育信息的發(fā)布與接收的雙方之間的距離進一步拉近。目前,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以及官方微博等,并且這些新媒體平臺都有專人負責管理。利用新媒體平臺,校方以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會及時發(fā)布相關的內容以及信息,并且通過留言區(qū)、信箱等互動板塊及時收到學生的意見和反饋,這種全新的媒體平臺,讓高校的校園文化及思想建設的民主性更加突出[5]。
網絡世界的信息內容五花八門,良莠不齊,面對這種情況,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以及情緒等都極易受到影響。作為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工作時,一定要加強引導,并健全相關的管理制度[6]。第一,校園網絡的安全性要放在首位。學校要制定出明確的安全技術規(guī)程,建立穩(wěn)固的校園網絡“防火墻”,防止黑客的入侵。第二,校園網絡輿論監(jiān)管也必須加強。校方對于學生的上網賬號要實時監(jiān)管?!耙庖婎I袖”的心理讓大學生很容易在網絡上發(fā)表一些過激甚至不正當的言論,一旦發(fā)現,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加以合理引導。第三,加強教師管理培訓。對教師進行定期的培訓,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以免某些消極的內容通過課堂途徑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
思政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在網絡時代,我們必須轉變思路,認清現實。網絡時代,高校思政教育依然具有明確的教育目標,只不過是將教育陣地由現實世界轉戰(zhàn)到了虛擬世界,教育的本質以及教育的主、客體并沒有消失。網絡時代,讓教育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距離更加接近,溝通更加方便,這是網絡時代教育關系的新特點。網絡世界中,主體與客體的形象都被虛擬化了,這種環(huán)境條件,更加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最真實的想法以及思想動態(tài)。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必須與時俱進,做出相應的創(chuàng)新和改變。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高校之間、院系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的機會增多,交流的信息內容也更加的真實有效,這有利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進一步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落到實處、見到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