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宏 周錫躍 方福平 舒小麗 張寧 吳殿星
(1 浙江大學原子核農業(yè)科學研究所,杭州310058;2 中國水稻研究所,杭州310006;第一作者:sammy_cn@163.com;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國居民食物結構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對優(yōu)質水產品的需求大幅上升,水產養(yǎng)殖業(yè)發(fā)展迅猛,產生了水產養(yǎng)殖與種稻產糧的矛盾。同時,在小龍蝦、湖蟹等水產動物的喂飼過程中,存在飼料利用率低的問題,加上人為投放肥料,造成水體中氮、磷等養(yǎng)分的顯著超標,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湖泊、水庫、魚塘等水體的富營養(yǎng)化[1-3]。因此,水體富營養(yǎng)化的治理是水產養(yǎng)殖可持續(xù)發(fā)展與農業(yè)降污的重要課題[4-7]。
水稻是我國主糧作物,對保障糧食的“質與量”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該背景下,開拓新視野,綜合利用現(xiàn)代生產體系發(fā)展立體農業(yè),建立以高效生態(tài)型水稻為核心的養(yǎng)殖水體凈化新技術,在解決農業(yè)環(huán)境污染的同時,又拓展水稻種植生產的新途徑,與時俱進地創(chuàng)新魚米之鄉(xiāng)“促養(yǎng)增糧”的新模式[8-11]。
輻射誘變在特異種質創(chuàng)制方面具獨特的作用,本研究中利用誘變獲得了罕見的高大壯稈突變體,以此選育了恢復系并配制了首個魚塘專用水稻新品種安粳優(yōu)1 號。
安粳優(yōu)1 號是用三系粳稻不育系安粳1A 與自選的秈粳中間型恢復系漁稻1 號配組選育的粳型三系雜交水稻新組合。
不育系安粳1A:浙江可得豐種業(yè)有限公司以粳稻不育系甬粳2 號A 為母本,安粳1B(甬粳2 號B/3810//3168)作父本雜交,經連續(xù)多代回交轉育而成的矮稈早熟晚粳三系不育系,2010年9月通過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鑒定。
恢復系漁稻1 號:秈稻骨干親本93-11 高大壯稈突變體GCR-1 與自選粳型恢復系ZF26 雜交后選育的秈粳中間型恢復系YD01。2013年夏季YD01 定名漁稻1 號,申請農業(yè)部植物新品種保護并于2017年授權(授權號:CNA20130456.0)。
雜交新品種:安粳優(yōu)1 號。2009年夏季于浙江杭州,以魚塘專用稻株系YD01~YD08 與安粳1A 測配;2010年夏秋季浙江杭州,以青蝦、龍蝦、螃蟹等養(yǎng)殖水體為試驗場景,種植雜種,考察株高和抗倒性表現(xiàn),并觀察節(jié)間水生根的形成與耐淹性能,入選組合1 個,即魚塘專用稻株系YD01,雜種優(yōu)勢表現(xiàn)突出;2011年夏秋季,安粳1A/YD01 在浙江杭州、湖州、建德三地進行穩(wěn)定性、一致性評價和栽培方式試驗;2012年夏秋季,安粳1A/YD01 在浙江杭州、湖州、建德三地進行穩(wěn)定性、一致性評價。2013年春季,YD01 定名為漁稻1 號,安粳1A/漁稻1 號定名為安粳優(yōu)1 號。2014—2015年進行多點不同魚塘試驗,表現(xiàn)突出;2016—2017年,推薦安粳優(yōu)1 號參加浙江省池塘種稻專用水稻品種自主區(qū)域試驗和生產試驗;2018年安粳優(yōu)1 號通過浙江省品種審定(審定編號:浙審稻2018021)。
作一季稻用于“魚-稻”共生栽培,2016年平均生育期151.5 d,比對照秀水134 短10.1 d;2017年平均生育期153.3 d,比對照秀水134 短7.1 d。
植株高大挺直,株高152.5 cm,株型緊湊,莖稈粗壯,前期生長拔節(jié)快,基本節(jié)間長,節(jié)上易長水生根,抗倒力強,抽穗整齊,葉片挺立,葉下禾,葉色深綠,熟期落色好。
在深水條件下分蘗力極強,成穗率高,有效穗多,穗大粒多,著粒較密,谷粒橢圓型,無芒,中粒。區(qū)域試驗結果:2016年,株高151.5 cm、每叢有效穗數52.9個,穗長23.1 cm,每穗總粒數327.6 粒,結實率83.2%,千粒重24.1 g;2017年,株高153.5 cm、每叢有效穗數58.7 個,穗長24.5 cm,每穗總粒數328.5 粒,結實率84.5%,千粒重24.7 g。
2016年區(qū)域試驗,在青蝦、湖蟹、黃顙魚、鯽魚等各種類型的魚塘中,按80 cm×80 cm 行株距移栽種植,平均單產303.5 kg/667 m2,比對照秀水134 增產102.2%,差異達顯著水平;2017年試驗平均產量313.3 kg/667 m2,比對照1 秀水134 增產361.4%,比對照2甬優(yōu)12 增產46.3%;2年平均308.4 kg/667 m2,比對照秀水134 增產231.8%。2017年同步生產試驗,安粳優(yōu)1 號平均單產327.3 kg/667 m2,比對照1 秀水134 增產668.3%,比對照2 甬優(yōu)12 增產99.5%。
據浙江省農科院植微所稻瘟病抗性鑒定,2016年該品種中感稻瘟病,稻瘟病抗性綜合指數4.9,穗瘟損失最高5 級,白葉枯病7 級,稻飛虱7 級;2017年中感稻瘟病,稻瘟病抗性綜合指數4.3,穗瘟損失率病級3級,白葉枯病平均4.5 級,最高5 級。
據農業(yè)農村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jiān)督檢測中心檢測,2016年該品種長寬比2.1,整精米率67.1%,堊白粒率3.2%,直鏈淀粉含量14.2%,膠稠度68 mm,堿消值6.7,蛋白質含量9.9%,達國標優(yōu)質稻3 級標準,食味品質佳;2017年該品種長寬比2.2,整精米率69.9%,堊白粒率2.5%,直鏈淀粉含量15.7%,膠稠度68 mm,堿消值7.0,蛋白質含量8.0%,達國標優(yōu)質稻3 級標準,食味品質佳。
在移栽后的整個生長過程中,采取全程“不打藥、不施肥”的栽培管理方式。
作一季稻用于新型“魚-稻”共生模式,全生育期145 d 左右,5月上中旬可以按養(yǎng)殖茬口銜接開始播種。秧田播種量5.0~6.0 kg/667 m2,魚塘用種量0.2~0.3 kg/667 m2。浸種時進行種子消毒。
秧齡控制在35 d 以內,育秧5~6 葉移栽。每叢1~2苗,插植密度稀,要求60 cm×60 cm 以上,擴大株行間距,通風透光,有利于魚類活動并預防稻瘟病等病害發(fā)生。
深水種植,按專用水稻不同生育階段的生長特性控制好水位,加水以不淹沒新葉為標準,不但有利于盛夏降溫和深水促進魚類生長,而且還可以預防鱗翅目和稻飛虱等蟲害發(fā)生。
夏制種父本5月中下旬播種,兩期父本間差期7 d,Ⅰ期父本比母本早播3~4 d,葉差1 葉。
恢復系秧田播種量12 kg/667 m2,秧齡不超過30 d。
由于恢復系花粉量大,采用大雙行,父母本行比2∶18,300 cm 開廂。恢復系行距33.3 cm,株距23.3 cm;不育系行株距13.3 cm×13.3 cm。
大田實行“促兩頭,控中間”,基肥以有機肥為主,每667 m2施腐熟欄肥50.0~66.7 kg?;謴拖狄圃院?0 d,條施父本行,每667 m2施尿素4.0~4.6 kg;幼穗分化初期,每667 m2施尿素2.3~4.0 kg 作促花肥。不育系栽后5 d 內每667 m2施尿素10.0 kg 作追肥;倒2 葉露尖時每667 m2施尿素7.3 kg 作?;ǚ剩樗牍酀{期根外追肥,酌量噴施作物營養(yǎng)激素。
“九二○”用量9.0~10.0 g/667 m2;輕割葉;母本始穗后,每日清晨對其趕露水促母本早開花;趕好花粉促授粉。
主要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稻粒黑粉病、二化螟、褐稻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