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姝燕
摘 要:杜甫的《登岳陽樓》不僅詩體工整,而且厚重綿長。其即物名篇的方式,形成了現(xiàn)實(shí)主義詩歌的高峰,對后世影響極大。文章就詩的人物背景、文本分析、格律創(chuàng)作等方面進(jìn)行了論述,力求簡括詩的語意及文本特色。
關(guān)鍵詞:杜甫;岳陽樓;唐詩;律詩
古來文人素愛登高眺遠(yuǎn),賦詩為念。作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岳陽樓是歷代文人心之所好。如果說,李白的詩作是灑脫淡宕,浪漫派之集大成者;杜甫的詩便是鏡照全唐的紀(jì)實(shí)寫照?!兜窃狸枠恰芬辉姡嵌鸥τ伤拇ㄋ莘甸L安,船過湖南小舟暫歇時在岳陽樓所作的登高杰作。該詩以簡約質(zhì)樸的筆法,描寫了詩人初登岳陽樓時的視覺震撼和情感抒發(fā),表達(dá)了作者對大唐帝國日益式微的深沉感慨與對自身多舛命運(yùn)的無限悲涼。換言之,該詩既是對唐代社會文明縮影的一次總結(jié),也是對彼時詩人內(nèi)心活動的一次真實(shí)寫照。原詩節(jié)錄如下:“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p>
1 杜甫其人
杜甫,唐代著名詩人,字子美,號少陵野老。其于盛唐降生,同這個朝代一起經(jīng)歷了歷史的變革。他以現(xiàn)實(shí)主義手法,紀(jì)錄唐王朝的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過程;以詩為憑,表達(dá)對人間世事的觀照感悟。杜甫的祖父是高宗時咸亨進(jìn)士杜審言,曾有“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之名聯(lián)萬古。父親更曾在《宗武生日》中給予點(diǎn)提:“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雹倏梢娖浼覍W(xué)淵源之深厚??v觀杜甫一生,即便才高八斗,能“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也依然抵不過科考不順,四十左右才迎來仕途。安史之亂前后,戰(zhàn)爭的輾轉(zhuǎn)更讓他感到觸目驚心。無論是“人言母當(dāng)去,豈復(fù)有還時”,又或者“豈知秋禾登,貧窶有倉卒”,都只能是“少陵野老吞聲哭”“愁坐正書空”的遺憾。到肅宗收復(fù)舊土,杜甫獲左拾遺。再至蜀地居、離之漂泊。最終,生命的休止符落在了小舟初過的湖南。作為詩人的晚年力作,《登岳陽樓》自然也具備了一定的時代特性和內(nèi)涵意義。
2 文本分析
《登岳陽樓》一詩共四聯(lián),40字。全詩圍繞一個“登”字展開,表述詩人內(nèi)心感受,抒寫詩人對家國、個人命運(yùn)的感慨。
首聯(lián)“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描寫的是登樓前的溯源與登樓動作的完成。第一句“昔聞洞庭水”,表述了未登樓前對洞庭湖的了解。洞庭湖在岳陽樓邊,歷來是與岳陽樓同名的景觀,以彼引此,既開門見山,又不過分直白,虛染有度。且屈原早有“洞庭波兮木葉下”的名句,以典論今,突出了岳陽樓深厚的歷史背景,也奠定了全詩的惆悵基調(diào),可謂是一舉兩得。其中“昔”與“今”的反義對比用得極妙,既很好地突出了時間上的拉鋸之遠(yuǎn),更在此基礎(chǔ)上烘染出對千古名樓的長久向往,為后文做了情緒鋪墊。
頷聯(lián)“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描寫的是登上岳陽樓后極目遠(yuǎn)眺時目之所及的場景:視野開闊,全無遮擋;水天一色,云湖共存。“吳楚”指唐以前的吳國與楚國,“坼”字意指邊界,以舊國寓今朝,是文人共性,家國情懷自不必提。尤其意指邊界的“坼”字,既是陳述也是申發(fā),想那吳、楚古國,當(dāng)時有界,至今已恍然一色,泱泱大國,幅員遼闊,本該有守邊嚴(yán)待的自信和固疆無限的自定,卻不知哪里,飄出些零星的悲壯感。到“乾坤”一句,氣勢更盛,也解了謎團(tuán)。天地陰陽盡收眼底,本來灌溉滿懷,但一個“浮”字把悲壯又喚了出來:一則,乾坤之浮,是立根不穩(wěn),意寓家國飄蕩;二則日夜之浮,是輪替不穩(wěn),寓意時代變換;三則前二浮同在,則人如草芥,意寓自身不穩(wěn),命途多舛。如此三不穩(wěn),本該是描寫中的凄零寥落,卻生生在名詞的對仗里,釋放出流星過后的光芒萬丈,實(shí)在氣魄驚魂,非常人所能及。
頸聯(lián)“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是登樓后的第一次情感激發(fā)。作者筆鋒突轉(zhuǎn),寫對自身命運(yùn)的感慨:“我年輕時的理想很高,可最終什么志愿都沒有完成,一事無成、一無所有;我在外流落了那么久,現(xiàn)在老了,想要回到故鄉(xiāng)去,我的希望就在這一條船上了。只有它,可以載著我回到我希望到達(dá)的地方?!雹購纳暇涞淖匀痪坝^到這聯(lián)的人身感悟,是從具體物象到抽象意向的一次變轉(zhuǎn),且不突兀。如上文所述,頷聯(lián)時已在具象描寫中鋪墊了情感化象征,因此,這里不過是承上后的漸明描寫,猶如國畫中的濃墨重彩、頓筆急促,恰到好處。
尾聯(lián)“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則是第二次的情感激發(fā),字句中無不透出對家國命運(yùn)的悲愴感發(fā)。自安祿山起兵后,唐朝便由盛轉(zhuǎn)衰,戰(zhàn)亂不斷。而壯志未酬又素手無奈的詩人,除了憑軒哭泣之外,仿佛也沒有更好的宣泄方法了。這些飛濺的眼淚,既有對自身的不滿,更有對國家的憂懷,也是對未來的迷惘和惆悵。
3 詩律分析
《登岳陽樓》是五言平起律詩的一個典例(押下平尤)?!霸谖逖浴狡狡截曝七@個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個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②。它的原體是: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而本詩中,首句“昔聞洞庭水”,即以“平平仄平仄”對本來的平仄格式進(jìn)行了替換,并且符合特例情況下“五言第一字必須用平聲”③的規(guī)定。事實(shí)上,杜甫很善于在詩歌中進(jìn)行變體,且方式不一。本詩中只有第一句用了這樣的特例變化,這同他在另一首詩的變體有很大不同,《月夜》中,他是將詩中兩處“平平平仄仄”的用律“都換上了‘平平仄平仄”。
4 《登岳陽樓》與《岳陽樓》
從《杜工部蜀中離席》一詩,可以約略讀出“李杜”之間的一些交集。不能武斷地說,杜甫對李商隱的影響有或者沒有,但李商隱確實(shí)與杜甫大氣寫實(shí)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有較大的不同,“殘荷聽雨”就是最好的證明。
《岳陽樓》是李商隱在唐肅宗時所寫的七言絕句。與杜甫紀(jì)錄片式的寫實(shí)不同,他以故事片的方式詠誦了這座千古名樓:“漢水方城帶百蠻,四鄰誰道亂周班。如何一夢高唐雨,自此無心入武關(guān)。”四句話中三句語帶典故,無一不存詠古之意?!皾h水方城”語出《左傳·僖公四年》:“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薄案咛朴辍闭Z言出《高唐賦序》:“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愿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薄盁o心入武關(guān)”語出《史記·楚世家》:秦昭王約楚懷王于武關(guān)相會,“楚王至,則閉武關(guān),遂與西至咸陽……頃襄王三年,懷王卒于秦”。即便是登高懷古,依然不滅兒女情長的繾綣,這是與杜甫即景而寫、即席而發(fā)的創(chuàng)作手法的最大的不同。李商隱的詩文是早有設(shè)想的鋪排,樓高如何,天景如何,日暮下的湖水,夕陽里的余暉,都不是他要抓取的印象。將這些虛化后的歷史故事,樓層上的聚焦,才是真正傳情達(dá)意的方法鋪張。四句話,四個歷史畫面,最終匯聚成岳陽樓上,李商隱對晚唐的一聲哀嘆。
5 總結(jié)
岳陽樓之于文人,仿佛永遠(yuǎn)在雄奇景觀之外,多一分悲涼的哀嘆。后世深受杜甫影響的陳與義曾說“白頭吊古風(fēng)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何其哀鳴戚戚,舉目無方。哪怕曾經(jīng)三朝為官的歐陽修,也是因?yàn)橘H官而成就的《岳陽樓記》。當(dāng)王之渙在鸛雀樓頂意氣風(fēng)發(f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岳陽樓與渺渺洞庭波則只是杜甫憂國憂民里的一抹愴然驚鴻吧。
參考文獻(xiàn)
[1]葉嘉瑩.葉嘉瑩說杜甫詩[J].北京:中華書局,2015:170-177.
[2]王力.葉嘉瑩說杜甫詩[J].北京:中華書局,2012:39.
[3]胡可先.唐詩經(jīng)典名篇的多元解讀[J].名作賞析,2014(2):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