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野生動物保護教育研究進展與實踐

      2020-12-25 00:07:28趙英男周學紅
      野生動物學報 2020年2期
      關鍵詞:動物園野生動物動物

      劉 鑫 趙英男 周學紅 金 煜

      (東北林業(yè)大學,哈爾濱,150040)

      野生動物作為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重要組成部分,正遭受著人口增長、土地使用變化和人們對生態(tài)系統(tǒng)內商品和服務需求的不斷增加所帶來的壓力[1]。近年來,野生動物保護逐漸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但人們對野生動物保護知識了解并不全面,目前對野生動物的關注主要集中在較容易引起感情共鳴的物種上。為了切實提高全社會的野生動物保護意識,人們的親環(huán)境行為需要科學理論進行指導和推動[2],因此實施野生動物保護教育是至關重要的。野生動物保護教育廣義上是指從動物和人類的關系出發(fā)來闡明保護野生動物重要性的教育[3]。野生動物保護教育的目標即教授保護和恢復受人類活動影響的生物多樣性的理論和實踐,以提高人們對野生動物保護問題的認識,增強保護意識,改變人們的保護態(tài)度和行為,使其積極參與到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中[4]。我國最早的野生動物保護教育實踐開始于動物園,主要面向游客進行宣傳教育,內容側重于動物及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基礎知識科普。自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教育內容和形式逐漸豐富起來。

      1 國際野生動物保護教育研究進展與實踐

      國際上的學者對動物園野生動物保護教育這一新領域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起步早,發(fā)展快,至今已形成了一定模式。研究內容主要涉及保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保護教育有效性評價,探索如何提高游客的參與度和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保護教育實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化,主要以游客為中心,根據教育對象的不同采取針對性的保護教育形式,教育模式往往由研究組織或機構同研究地社區(qū)和學校合作,進行較長期的保護教育實踐,在動物園保護教育領域具有豐富的經驗和理論體系。

      1.1 國際動物園野生動物保護教育

      20世紀60年代,發(fā)達國家動物園將保護教育列為動物園功能目標之一。20世紀70年代,國外動物園保護教育開始盛行,但主要形式為正式教育,即教育的對象是在校學生,更多地將保護教育融入學校課程中。直到20世紀80年代后,面向游客的一些非正式教育才受到重視并不斷發(fā)展,保護教育內容也逐漸豐富[5]。進入21世紀以來,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動物園保護教育發(fā)展尤為迅速。保護教育方式隨著科技的進步變得多樣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發(fā)達國家動物園體制嚴格,社會地位高,政府重視程度高,較好地發(fā)揮公益性的同時,已經成為城市展示良好的保護教育形象的窗口[6]。

      國際上在保護教育初期的研究,主要針對如何提高動物園游客的保護知識以及改變他們的行為,如Bitgood等[7]通過記錄游客在13個不同特定展館的停留數量比例和觀看時間對比發(fā)現,動物大小、展館有無動物幼體、動物與游客的接近度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游客的行為。Andersen[8]將研究進一步細化,針對一種特定的動物——亞洲小爪水獺(Aonyxcinerea),研究其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行為對游客的吸引度,發(fā)現在只有解說時、有動物訓練時和有解說的動物訓練時,游客有較為深刻的體驗感受和對動物的積極認識。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技術的進步,人們逐漸采用具體的參數進行量化,使得實驗結果更具說服力。如Luebke等[9]通過記錄每個展館參觀游客的比例、觀看時間、特定時間段參觀游客的數量等具體參數來評估不同動物的受歡迎程度,進而確定其公眾教育潛力值,為保護教育工作提供依據。保護教育最終的效果是要改變游客的認知與行為,單方面研究游客在動物園的表現,并不能保障保護教育切實發(fā)揮其作用。因此近年來,對于保護教育有效性評價的研究較為廣泛,如Miller等[10]通過研究觀看過海豚表演和參與過海豚互動的游客短期及3個月后的表現,發(fā)現這些游客動物保護方面的知識有所增加,游客對動物保護的態(tài)度和今后的行為均有好的改變。保護教育效果是否具有持續(xù)性也是保護教育中的一個關鍵點。Adelman等[11]研究發(fā)現,觀看過動物表演的游客,由于后期缺乏持續(xù)性的保護教育強化,在6到8周后保護動物的熱情就會回到原來的水平。因此國際對動物園保護教育的目標可能會將重點轉移到如何提高游客的學習效果,并進行一定程度的強化教育。Jiménez等[12]對西班牙生物多樣性基金會支持的8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進行多變量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向大眾單向傳播信息是最常見的保護教育方式。然而,有時候這并不能足以改變大眾的行為,因為這些目標往往需要長期的教育活動來不斷引導人們的保護行為,使游客能達到一種可持續(xù)保護的教育目標。

      各個國家動物園的野生動物保護教育實踐活動,往往能夠發(fā)掘自身的優(yōu)勢,尋找適合其發(fā)展的保護教育模式。如:美國動物園及水族館,是世界最早開展保護教育的機構,在保護教育方法和形式上有著豐富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經驗[13-14],建立了氣候物語動物園教育網絡(Climate Literacy Zoo Education Network),以此對游客進行保護教育態(tài)度及影響因素的調查,進而及時對保護教育的方式進行調整[13]。瑞士蘇黎世動物園(Zurich Zoo)的馬蘇阿拉雨林,這一展區(qū)配備了動物保護相關的說明展板和講解人員,通過后期調查發(fā)現,該展示活動促進前往馬蘇阿拉等地區(qū)進行生態(tài)觀光的游客數量呈指數增長,這一現象帶來的收入為野生動物保護事業(yè)提供了重要的資金支持。又如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動物園(Royal Melbourne Zoo),是由3座動物園組成的管理機構,每座動物園各具特色,功能互補。動物園展區(qū)以生態(tài)類型為展示線索,有明顯的道路和背景的劃分,令游客感到身臨其境;具有對外展示的獸醫(yī)院、獨具特色的爬行館、動物故事表演和面向學生的教育項目,令游客有多方面的體驗,滿足了教育和服務的社會需要[15]。

      1.2 其他形式的野生動物保護教育

      除了動物園外,還有野生動物保護教育的其他形式。早在20世紀50年代,日本就產生了保護教育的種子。日本保護教育實踐中,恢復里山的農業(yè)濕地和橫濱恢復退化的蜻蜓池塘兩個項目的成功開展,體現了日本保護教育的兩個趨勢:通過恢復農業(yè)濕地進行實踐學習;關注野生動物,促進棲息地保護[16]。這兩種趨勢主要利用以下3個方法:第一,通過恢復整合教育機構和公民資源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強調公眾參與,促進實踐學習;第二,公眾認識到許多普通或受歡迎的物種如果要留在日本景觀中則需要積極保護;第三,通過與機構和社區(qū)利益相關者聯系的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專業(yè)中心網絡將保護教育納入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15]。Kobori等[16]研究表明,在未來,為了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棲息地退化的趨勢,保護教育在日本將變得更加重要,保護教育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手段來發(fā)展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為人類提供直接的體驗,通過保護教育活動,人們有機會欣賞生物多樣性的價值,這有助于加強保護工作,實施自然恢復,促進土地和自然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

      2011—2016年哥倫比亞一個保護絨頂檉柳猴(Saguinusoedipus)的非政府組織開展了多層次的農村社區(qū)保護教育計劃,通過保護該物種的棲息地,解決絨頂檉柳猴非法寵物貿易的威脅,以達到長期保護的目的。這個組織同當地社區(qū)、學校和工匠合作,減少當地居民對森林產品的依賴,幫助銷售由回收塑料和毛絨玩具制成的產品,向學生開展互動課程等。Feilen等[17]對這項計劃進行了評估,顯示該物種5年內種群數量穩(wěn)定,說明保護教育有助于扭轉物種衰退的局面。研究者認為以動物為視角的學生會對環(huán)境產生積極的態(tài)度,學生們非常關注自己采取的保護行動產生的結果,教給他們能做到的事情比教授理論知識更能增加他們的親環(huán)境行為。同時該計劃為社區(qū)成員提供收入,用于收集轉化為再生塑料的硬塑料可以減少人們對木材產品的依賴。

      2 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教育研究進展與實踐

      2.1 我國動物園野生動物保護教育

      我國的動物園已經成為野生動物保護教育的主陣地。至2010年,我國動物園年游客量已達1.7億人次,這使動物園具備成為野生動物保護教育主戰(zhàn)場的最好的資源條件[18]。國家規(guī)定:“城市動物園是公益性事業(yè),是科普教育基地、異地繁殖基地、生物多樣性的展示基地[19]。”動物園具備著野生動物遷地保護、科普教育、科學研究和休閑娛樂的4個重要功能。20世紀80年代,我國動物園逐漸與國外動物園有了接觸,對保護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但此時教育內容往往偏向于科普教育[18],21世紀以后,通過不斷地溝通交流,我國借鑒國外的經驗開始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保護教育模式。

      我國關于動物園保護教育的研究可大致分為3種類型,一是對保護教育形式的研究,如崔媛媛等[20]結合國內外相關文獻及著名案例論述了保護教育的各類教育形式,包括單向式的信息宣傳、互動式的體驗項目、拓展型校內課堂教育及展館設計展示的隱性教育作用。鐘妙等[21]以上海動物園為例,重點闡述了開展游客自主探索活動的背景和目的,活動實施的一般步驟和方法,并以猴年生肖文化節(jié)之“猿”來如此——游客自主探索活動為例,介紹了活動的開展情況和游客的參與情況。二是對保護教育效果評價的研究,如程鯤[22]利用問卷調查法和觀察法對我國動物園現有的展館和教育設施對游客的觀賞和教育效果進行評價。周莉婭[23]以“澳洲區(qū)幕后之旅”為例,對動物園常態(tài)化保護項目教育效果進行評估和分析。三是保護教育現狀和問題的綜述,如田秀華等[24]采用游客問卷調查法、實地考察法及訪問法調查了我國60家動物園的保護教育情況,對游客受教育途徑、效果及意愿等進行調查。劉洋等[25]通過列舉國內有代表性的公眾教育研究的內容和方法,并與國外研究進行比較研究,提出可行性建議。雖然我國在保護教育方面的研究較多,但是在研究方法上,教育項目實施前后的效果比較相對欠缺。同時怎么讓游客的學習效果達到預期目標是國內外公眾教育研究今后均要關注的重點。

      我國在動物園保護教育方面,借鑒國際上的成功案例,開展了許多成功的保護教育活動,各地動物園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進行不同類型的保護教育。例如,上海市動物園開展了猴年生肖文化節(jié)之“猿”來如此——游客自主探索活動[21];北京市動物園科普館每周為4—6歲兒童開展的“周末動物課堂”課程;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自2009年已成功開展6屆的保護教育項目之動物園探秘夏令營活動和動物場館幕后之旅的常態(tài)化教育項目等[26]。除了動物園,以重慶自然博物館為例的許多城市博物館,利用豐富的館藏資源、場館條件、游客流量,依托科普品牌活動如“愛鳥周”“環(huán)球自然日活動”“國際博物館日”等科普品牌活動,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保護教育活動[27]。動物園與博物館等公共設施既能夠展示城市的文明程度,也能夠折射出政府對于國民素質、環(huán)境保護、大眾福利的認識和探索,因此,發(fā)揮其保護教育功能也體現出它們的社會價值[28]。近幾十年,國內動物園在保護教育上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整體上我國動物園的保護教育研究起步晚,內容和形式還較為單一,缺乏互動性,社會和政府支持不足,教育體系不健全,缺乏相關人才,保護區(qū)管理不規(guī)范。

      2.2 其他形式的野生動物保護教育

      保護野生動物是一項社會性、群眾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29]。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社會組織在保護野生動物工作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主要利用各種宣傳媒介開展宣教活動,普及保護野生動物的知識、組織志愿者開展野生動物保護與拯救活動,以此來增強全民的保護意識[30-31]。如,配合政府開展“愛鳥周”“野生動物宣傳月”等專題活動[29];組織面向公眾的公益晚會,如“地球之聲——愛及生靈”公益晚會、“第二屆中國東北虎棲息地巡護員競技大賽”,積極參與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與救援工作等[32]。近年來,野生動物保護社會組織的不斷發(fā)展,已經成為促進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要力量,甚至會影響政府關于野生動物保護及利用工作的決策,部分組織會在每年“兩會”之前向相關學者、社會公眾等其他組織征集“兩會”提案,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群眾與領導層的聯系,積極推進了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進行[29]。

      學校作為保護教育的第二陣地,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加強對學生的保護教育是持續(xù)有效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途徑和根本保障[33]。學校應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小學的環(huán)境教育主要在思想品德課,教育小學生愛護身邊的花草樹木,愛護生存環(huán)境[34];中學的環(huán)境教育培養(yǎng)學生對環(huán)境負責任的精神,主動承擔保護環(huán)境的義務[35]。許多保護教育機構同中小學合作,聯合開展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活動[36]。高等教育中保護教育主要分四方面:一是進行兩課改革,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加入生態(tài)文明思想[37];二是培養(yǎng)野生動物保護領域的人才,到2018年為止,全國共有20余所學校開設了動物保護相關專業(yè)[38];三是開設動物保護相關的公共課程,加強大學生對動物保護的認識[39];四是鼓勵學生社團,促進環(huán)保志愿活動的開展,形成保護教育第二課堂。但國內這種將科普內容與課堂相融合,采用單向的教學方式向學生們傳授知識,缺乏對學生的調研,不能詳細了解學生對保護教育知識的需求情況,缺乏吸引力[33]。

      2.3 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

      動物園、學校等在野生動物保護教育與管理模式方面進行了諸多有益嘗試,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就。野生動物保護引起了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這對野生動物的保護無疑是有利的。但保護工作需要科學的理念和策略進行指導,否則就會偏離正確的軌道,不僅影響野生動物保護政策的出臺,還會影響野生動物的保護效果[3]。因而建立一種可持續(xù)的野生動物保護理念就顯得尤為重要。野生動物保護教育作為傳播這種理念的有效方式,更應具備科學的野生動物保護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40]。

      近年來,基于愛心和善良的愿望所宣傳推介的保護理念使越來越多的人更加關愛野生動物,這對于打破消費陋習、提高人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我們必須客觀地認識到,目前國內存在野生動物絕對保護現象[41]。如,許多保護人士將從市場購買的動物放生至野外、不斷增加的素食主義和動物權利運動等,均向公眾傳播了比較偏激的保護觀念,導致公眾離科學保護野生動物越來越遠,甚至將動物福利與“動物與人平等”混為一談,割裂了野生動物保護與利用的辯證關系[3]??茖W的可持續(xù)保護理念應該建立在正確理解保護與利用關系的基礎上。張偉等[3]在回顧野生動物保護教育發(fā)展歷程、分析野生動物保護與利用關系、動物福利概念等基礎上,提出了對大學生進行野生動物科學保護理念教育的路徑。只有充分了解影響公眾保護理念的因素才是改變不科學保護觀念的有效手段。李倩等[42]借助問卷調查法,以東北林業(yè)大學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為研究對象,對野生動物保護理念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利用野生動物、人工繁育野生動物、人與野生動物沖突等因子變量與野生動物保護與利用能否協調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說明學生對這些因子變量的態(tài)度直接影響了其野生動物保護與利用態(tài)度。而學生能夠辯證地看待野生動物保護與利用的關系是野生動物可持續(xù)保護理念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陳冬小等[43]研究發(fā)現,野生動物保護教育講座對大學生和林業(yè)工作者的保護觀念確實產生了影響,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野生動物保護理念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效果,可以作為提高保護意識的有效途徑。因此在強調科學保護與利用的前提下,積極開展野生動物可持續(xù)保護教育工作,是培養(yǎng)人們科學保護意識的有效途徑。

      3 對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教育的建議

      近年來,在國家大力倡導生態(tài)文明的情況下,野生動物作為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F階段大部分民眾已然具備了一定的野生動物保護意識,同時國內保護教育的發(fā)展速度和教育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我國在野生動物保護教育中仍面臨著諸多問題?;谖覈Wo教育工作中的問題,現提出如下建議。

      3.1 加強保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的建設是保障保護教育工作順利進行的基礎。我國基礎設施的建設要擺脫過去單一陳舊的特點,需要不斷優(yōu)化解說牌的設計,以幻燈片、影像、錄音等多種方式來滿足公眾的多方面感官需求,激發(fā)游客的興趣;定期對園內陳舊設施進行改造,使動物園的觀賞效果不會隨著時間延長而下降;建設具有生動性、藝術性、趣味性的主題館,營造貼近動物自然生境的展區(qū),結合動物標本與模型、生境模擬,配以人文和自然環(huán)境的介紹,為公眾提供富有教育意義的特殊體驗;結合現有的高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互聯網等建設現代化的保護教育模式。

      3.2 建立健全保護教育體系

      完善的保護教育體系是促進保護教育工作不斷更好發(fā)展的前提。我國現階段動物園保護教育體系不夠完善,沒有形成長效穩(wěn)定的培養(yǎng)人才的途徑,因此要建立專門的教育機構、培養(yǎng)專業(yè)保護教育人才;建立保護教育評估制度,保護教育評估是衡量保護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標,保護教育只有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才能真正發(fā)揮保護教育的作用。評估分為對保護教育工作者的績效評估和對游客的保護教育效果評估。加強對保護教育的后期評估,可以讓我們更加清晰地了解保護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及時進行改進與完善,激勵保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熱情;完善動物園保護教育法律體系,可以促進動物園規(guī)范管理。

      3.3 完善保護教育內容和形式

      保護教育是一個涉及多學科的教育,涉及社會學、自然科學、野生動物保護學和生態(tài)學等,保護教育內容應將多學科交叉,這樣更能讓公眾理解保護教育的真正的內涵;同時有些保護教育理念過于偏激,需要加強對公眾野生動物可持續(xù)保護教育觀念的理解。野生動物保護教育形式新穎、多樣,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如開展趣味性強的互動型活動體驗和游客自主探索活動,提高參與度;面向社區(qū)做好宣傳工作,組織志愿者參與到保護工作中;與社會保護組織積極合作,探索多方位的保護教育模式;豐富園內活動主題,滿足游客的不同需求;利用動物園門戶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多渠道網絡平臺,出版科普讀物、宣傳手冊等,提高公眾的知曉度,增加政府、社會的關注和支持。

      猜你喜歡
      動物園野生動物動物
      住在動物園里的“閃電”
      保護野生動物
      少先隊活動(2020年7期)2020-12-18 01:48:39
      保護野生動物
      少先隊活動(2020年8期)2020-09-11 06:43:12
      擺攤后,一個噴嚏兩個億
      知識窗(2020年8期)2020-08-27 13:00:25
      你的新年flag是什么?
      知識窗(2020年2期)2020-03-25 02:52:14
      保護野生動物
      保護野生動物
      最萌動物榜
      我家的動物園
      動物可笑堂
      巴中市| 嵩明县| 金阳县| 阳信县| 海淀区| 德清县| 高平市| 沂源县| 绵竹市| 巴马| 新津县| 海丰县| 荣成市| 清河县| 乌鲁木齐市| 南城县| 丰城市| 南投市| 江阴市| 石柱| 新丰县| 苗栗县| 菏泽市| 长岛县| 阳朔县| 渑池县| 天等县| 兰州市| 吉木萨尔县| 营口市| 盐城市| 桦川县| 迁安市| 唐山市| 察雅县| 介休市| 剑河县| 曲松县| 诸暨市| 陇西县| 宁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