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瑤
今人有過,不喜人規(guī),如諱疾而忌醫(y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周子通書·過》)
故曰:“圣人早從事焉?!保ā俄n非子·喻老》)
隱瞞自己的疾病,不愿接受治療。引申為因害怕被批評而掩飾、忽視自己的錯誤和不足。
扁鵲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名醫(yī)。有一次,他去見蔡桓公,在旁邊站了一會兒,對桓公說:“您生病了,現(xiàn)在病還在皮膚的紋理之間,若不趕快醫(yī)治,病情將會加重!”桓公聽了,笑著說:“我沒有病。”待扁鵲走了以后,桓公對旁邊的人說:“這些醫(yī)生就喜歡醫(yī)治沒有病的人,把這個當(dāng)做自己的功勞。”
十天以后,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jīng)發(fā)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還會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鵲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興。
再過了十天,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jīng)轉(zhuǎn)到腸胃里去了,再不趕緊醫(yī)治,就會更加嚴重了?;腹耘f不理睬他。
又過了十天,扁鵲去見桓公時,對他望了一望,轉(zhuǎn)身就走?;腹X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問扁鵲。扁鵲對使者說:“病在皮膚的紋理間,是熨燙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膚,是針石可以治療的;在腸胃,是火劑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就是閻王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沒有辦法了。而今桓公病在骨髓,我不再請求他接受治療了?!?/p>
五天以后,桓公渾身疼痛,趕忙派人去請扁鵲,扁鵲卻早已逃到秦國了。不久,桓公就死了。
人都會生病,然而比疾病更可怕的是,認識不到或者拒絕承認自己已經(jīng)生病的事實,對于別人善意的勸誡置之不理,不及時想辦法治療。長此以往,身體上的疾病會越來越重,直到病入膏肓、無藥可醫(yī)的時候,那時再幡然悔悟,也來不及了。在思想上誤入歧途也是同樣的道理,不及時改正只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所以,韓非子在講完這個故事后總結(jié)道:“圣人對這樣的事都是盡早處理的?!北怡o和蔡桓公的故事值得我們警惕反思:我們是不是也會有這種盲目的自信,認為自己不會犯錯或生病,直到錯過了最佳的補救時機才后悔莫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