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萍
摘 要:雙關(guān)語作為漢詩的重要審美形式,因其一語雙關(guān),在翻譯轉(zhuǎn)換過程中往往會造成語言效果的缺損,有必要對雙關(guān)語的翻譯進行補償,力圖使譯詩達到原詩的語言效果。本文試圖結(jié)合實例,探討雙關(guān)語翻譯的補償策略。
關(guān)鍵詞:漢詩 雙關(guān)語翻譯 補償策略
一、引言
由于語言文字各有不同的特點,漢英互譯本身就存在不少難點,漢詩英譯中更是存在某些“不可譯”現(xiàn)象,雙關(guān)語便名列其中。雙關(guān)語是漢詩中常見的一種修辭格,其主要修辭效果或含蓄幽默或諷刺,雙關(guān)語的使用使詩文感情豐滿、妙趣橫生、耐人尋味。雙關(guān)語使一語雙關(guān)、兩種意義并存,翻譯時要同時表達出這兩層含義,往往會出現(xiàn)語義或形式的缺失,需要采取恰當?shù)姆椒ㄟM行補償。
二、雙關(guān)語
(一)雙關(guān)語的定義及其構(gòu)成
雙關(guān)語是指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利用詞的多義和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辭方式。雙關(guān)語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詩經(jīng)》,多見于六朝民歌,因其委婉含蓄,風趣幽默,至今仍備受青睞。
雙關(guān)語的構(gòu)成可借助同音異字或音近異字造成諧音雙關(guān)。我國文字屬于單音系,同音的文字非常多,雙關(guān)語中屬諧音雙關(guān)最常見,漢魏南北朝民歌中就不乏這種諧音雙關(guān)的例子,如《子夜歌》第七首“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中“理絲入殘機”的“絲”便是“思”的雙關(guān)隱語,用諧音雙關(guān)的寫法嘆息愛情不美滿,表達了癡情女子對負心男子的痛心和婚姻失敗的頓悟。
雙關(guān)語的另一種則是語意雙關(guān)。語意雙關(guān)都是借助同字雙關(guān)構(gòu)成的,有兩種不同的情況。
1.同一個詞結(jié)合創(chuàng)作背景、特定語境后含有兩種不同的含義。如《子夜歌》:“自從別郎后,何日不咨嗟。黃糱郁成林,當奈苦心多?!眱墒捉砸晕镏翱嘈摹敝C人之“苦心”。
2.多義詞造成語意雙關(guān)。詩歌結(jié)合詞的多義性而造成雙層含義的解讀。如《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的“遠”字語義雙關(guān),既表示空間的距離長,亦是時間的距離長。
(二)雙關(guān)語的不可譯性
人類對語言的共同心理和生理需求,以及人類各種語言功能的基本相同使得人類語言有共同性,這是不同語言得以翻譯的前提。然而,不同的生存環(huán)境、地理位置使得不同民族的語言具有各自的特殊性,這些特殊性對翻譯構(gòu)成種種障礙,造成語言相對的不可譯性。奈達(1969)指出:“一種語言所能表達的事情,必然能用另一種語言表達。但如果表達的形式是所表達的意思的一個組成部分,情況就不同了?!保ㄞD(zhuǎn)引自夏廷德,2006:45)
語義作為言語交際的主要對象通常是可譯的,而作為語義的載體——形式可譯性卻非常有限,可見雙關(guān)語基本上是不可譯的。
三、翻譯補償及其分類
20世紀80年代以來,哈維、紐馬克、哈蒂姆等翻譯理論家對翻譯補償做了界定和分類,這里采用哈維的定義:通過使用目的語和/或其文本特有的手段,在目的語文本中再造一種了類似效果,以便對源語文本效果的損失進行彌補的一種技巧(同上:45)。關(guān)于翻譯補償?shù)姆诸?,夏廷德對各家的分類進行合并和擴展,將補償分為八大類:整合補償、分立補償、同類補償、異類補償、原位補償、異位補償、同步補償、差異補償,這些分類的提出對彌補翻譯缺失,提高翻譯質(zhì)量具有重大的意義。
四、雙關(guān)語翻譯的補償手段
劉重德老先生在典籍英譯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建樹頗豐,劉老亦認為譯詩確是困難重重,需要采用一定的方式進行補償:“一個認真負責的譯者必須把難點加以克服,用種種技巧把局部不可譯性,將受到的損失在全詩中設法予以補償,力爭保存原詩的意境風格?!边@對雙關(guān)語翻譯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雙關(guān)語翻譯時出現(xiàn)的形式或意義上的損失就需要譯者采用靈活變通的方式加以補償。
(一)整合補償
整合補償是在目的語文本中,把補償內(nèi)容和原文文本原有內(nèi)容有機融合,不加任何補償?shù)臉擞浄枺ㄏ耐⒌拢?006:72)。可見此類型著重于內(nèi)容的補償,見之于雙關(guān)語則是對其雙層含義的補償,使其雙重含義和詩融為一體。
李商隱《無題》中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以女性的口吻抒寫愛情心理,對愛人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至死方休。許淵沖對“絲(思)”的翻譯正是將“絲(思)”的深層含義整合融入譯詩當中。
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A candle but when burned up has no tears to shed.(斜體是引者所加,下同)
(二)分立補償
分立補償指在目的語文本中,把補償內(nèi)容通過某種手段加以標記,或與原文內(nèi)容分別放置,以便向目的語堵著明示補償內(nèi)容(同上:73)。由此可見,加注乃分立補償?shù)姆椒ㄖ?。譯出雙關(guān)語的表層義,并加上尾注道明該詞在漢語中的一語雙關(guān),有利于目標語讀者對詩歌的理解和欣賞。如劉禹錫《竹枝詞》的尾聯(lián):“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中“晴”與“情”諧音雙關(guān),以“晴”指“情”,亦即“道是無情卻有情”。通過諧音雙關(guān),女子的迷惘與眷戀,希望與等待便都躍然紙上。趙甄陶在處理“晴”的翻譯時便使用了補償譯法:
Sunshine in the east, and raindrops in the west,
It isnt warm, but warm yet, I dare say.
*Note: Here “warm” refers both to “the weather” and to “the song”.
值得一提的是,加注如使用過度反而會適得其反,形成累贅,影響詩歌的整體美。
(三)異類補償
異類補償是目的語文本用不同于原文文本的語言手段加以補償。這種舍形式留意義的補償出自異類補償,就是以不同于原文文本的語言手段對雙關(guān)語意義的一種補償。如《子夜歌》“桐樹生門前,出入見梧子”中“梧”與“吾”諧音雙關(guān),雙關(guān)語的妙用不僅使得語言更加活潑,而且在表情達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汪榕培的翻譯即用了異類補償,譯文分別為:
With the parasol tree by my door,
I can see my man as well as the tree!
該方法的優(yōu)點在于不留痕跡地與譯詩融為一體,并能傳情達意;缺點則是沒能保留雙關(guān)語的形式,使詩歌語言美感受損。
(四)同類補償
同類補償:在目的語文本中,使用與原文文本相同的語言手段,在與原文文本中非對應的成分上進行的補償,或在目的語中使用在原文同樣的修辭等手段但使用不同于原文文本中的內(nèi)容進行補償(同上:74)。英漢兩種語言皆有雙關(guān)語,漢詩中的雙關(guān)義翻譯時亦可借助英語的多義詞、雙關(guān)語等語言文字特征,達到語言形式與意義的兼顧。馬紅軍劉禹錫《竹枝詞》尾聯(lián)即用了同類補償:
In the west it rains, in the east shines the Sun,
Is it a fickle, or a constant one?
“fickle”即可表天氣陰晴多變,又指人的感情易變,“constant”可同指天氣穩(wěn)定和感情專一。而“one”即指weather又指swain。雖然未達到“有晴”和“無晴”的一否一肯的效果,但“fickle”和“constant”把原詩雙關(guān)的形式和意義都比較完整地保留下來,是漢詩中雙關(guān)語翻譯較為理想的補償策略。
此外,雙關(guān)語翻譯的補償手段有重疊使用的現(xiàn)象,例3汪榕培的Ziyes Love Songs就結(jié)合了異類補償和整合補償;例4馬紅軍以“fickle”和“constant”的語義雙關(guān)譯“晴”的諧音雙關(guān),又可歸類于異類補償。因此補償方法的使用不一而足,翻譯中可視文本的具體情況單個或交叉使用。
五、結(jié)語
雙關(guān)語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詩歌意味雙關(guān),含蓄雋永,趣味非凡,是漢詩的一大亮點,應予以繼承發(fā)揚。雙關(guān)語因其特殊性在翻譯中常常會造成形式與意義上的缺損,因此需要采取靈活變通的手段予以補償。事實證明采取補償策略可比較理想地保留雙關(guān)語的形式或意義,甚至兩者同時保留。諸多譯家在這方面做出了可貴的探索,為雙關(guān)語翻譯的補償提供了多種途徑,后繼者應在此基礎上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力爭達到雙關(guān)語的完美翻譯。
注:本文所引譯文分別是許淵沖、趙甄陶、汪培榕、馬紅軍譯本。
參考文獻
[1]劉重德.漫話中詩英譯[J].山東外語教學,2000(1):1—7.
[2]夏廷德.翻譯補償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3]朱自清.國歌謠[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