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康,海益珍,王龍
(四川省九龍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 九龍 626200)
氣腫疽是氣腫疽梭菌引起的,發(fā)生于反芻動物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本病呈散發(fā)和地方性流行,多發(fā)于春末到初秋,特別是夏季少雨時節(jié),高原鼢鼠和喜馬拉雅旱獺較多的地方本病發(fā)生率較高。發(fā)病的多為2~5 歲膘情較好的青壯年牛,犢牛、成年牛、犏牛發(fā)病較少。
病牛體溫升至41~42 ℃,膘情越好的體溫越高,其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反芻停止、不愿走動、呆立閉目,驅趕時跛行。病情加重的不能站立,頸、胸、腰、臀等肌肉豐滿處出現(xiàn)氣性腫脹,腫脹處有痛感并發(fā)熱,2 d后腫脹處痛感消失,變冷,隨后腫脹部皮膚變干硬,呈黑色或暗紅色,指壓有捻發(fā)音,穿刺后有黑紅色液體流出,流出液體凝固不良,有氣泡和酸臭味。患牛尿頻、尿急、尿淋瀝,尿短、色赤,并混有血液,其眼結膜發(fā)紺,鼻孔周圍有結痂,呼吸短而急,口色紅,舌苔黃膩,脈沉、弦、數(shù)。病牛后期體溫下降、呼吸困難、失禁,窒息而亡。本病潛伏期一般為5 d左右,最短1~2 d,最長10 d,多呈急性經過。
病死牛身體顯著臌脹,迅速腐敗,陰道、肛門、鼻孔有血樣泡沫液體流出,病部肌肉呈黑紅色,肌間充滿氣體,疏松多孔,散發(fā)酸敗氣味;胸腔、腹腔有暗紅色滲出液;頸部、股部淋巴結充血,腸淋巴結出血或水腫;肝葉腫大、暗紅;心包有出血點,心臟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壞死灶、紅色滲出液;脾臟質脆;肺呈紅褐色或桃花色,切面有帶泡的血液流出;腎呈暗黑色,充血、腫大,表面有點狀出血,剖開可見豆粒大小的壞死灶;膽囊充盈,膽管怒張;小腸發(fā)紅,胃臌氣,大腸有黑色瘀斑;膀胱充盈,甚至破裂,尿液外溢。
根據(jù)本病的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及剖檢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采集病料進行實驗室檢驗。
春秋兩季牦牛接種氣腫疽疫苗,不能按時接種的要及時補免。
病牛、可疑牛及時隔離治療,病死牛應深埋、焚燒等無害化處理。圈舍、周圍牧道應徹底消毒。本病流行期間嚴禁在受污染的牧場放牧。
5.1 口服 天冬20 g、馬鞭草20 g、車前草20 g、薄荷30 g、連翹35 g、黃柏20 g研末,冷開水沖調給病牛內服。
5.2 敷藥 刺破腫脹部(流出的血水不能污染環(huán)境,要作好消毒處理)后,用澄清的石灰水加白礬或用高錳酸鉀溶液清洗,再用大蒜、陳石灰、食鹽、朱砂適量搗爛涂患處。牛病情好轉后傷口可涂抹結晶磺胺和白糖。
5.3 注射 青霉素配黃芪多糖,每8 h 肌肉注射或靜脈點滴;磺胺噻唑鈉于患處分點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