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越
養(yǎng)過貓的人都知道,這種動物最有個性,高興起來分分鐘黏著你,不高興了碰一下都不行,搞到最后連你自己都忘了到底誰是主人。
同樣是鏟屎官,養(yǎng)狗的人就理直氣壯多了。狗這種動物對主人特別忠誠,幾乎是有求必應。最妙的是,狗似乎聽得懂自己的名字,只要稍加訓練就能隨叫隨到。這一點也是最令貓主人困惑的地方,很多人跟自己的寵物貓說了一輩子的悄悄話,卻一直搞不清楚它是否真的聽懂了。
那么,貓到底聽得懂自己的名字嗎?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很難回答。貓不會說話,我們只能通過觀察貓的反應來判斷它是否真聽懂了。但這種觀察必須排除某些干擾因素,比如一只貓也許只是對主人的動作或眼神有反應,抑或它對所有具備某種音調(diào)特征的聲音都有反應,并不是真的能聽懂自己的名字。
要想排除所有這些干擾因素,光憑一個人自己在家里試驗是不行的,必須請科學家設(shè)計出一套嚴格的測試方法,找來很多只貓進行測試,然后對結(jié)果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才能得出靠譜的結(jié)論。日本動物行為學家溫子濟藤幾年前用20只寵物貓做試驗,通過給貓放錄音的辦法排除了視覺干擾,得出結(jié)論說貓確實能聽懂自己的名字。
但是,這個試驗的說服力還不夠,因為貓也許只是對異常聲音有反應,結(jié)果很可能是隨機的。于是溫子濟藤重新設(shè)計了一個新的試驗,借鑒了人類行為學研究里比較常用的“習慣化-去習慣化法”,對78只寵物貓進行了新的試驗。
顧名思義,這個方法就是先給試驗對象重復施加某種信號刺激(比如人聲),直到它不再對這個信號產(chǎn)生任何反應了(習慣化),然后再給它一個新的類似的刺激(比如寵物貓的名字或者一個發(fā)音類似的單詞),看它會作何反應。
這一次,溫子濟藤還是采用放錄音的方式避免視覺信號的干擾,測試結(jié)果表明,當貓的主人正確地喊出貓的名字時,貓的反應是最強烈的。如果是一個陌生的聲音喊出貓的名字,貓同樣會有反應,只不過反應強度不如貓主人的聲音那么強烈罷了。相比之下,如果喊出的不是貓的名字,即使是用貓主人自己的聲音喊,貓的反應都很弱。
有趣的是,這些反應僅僅包括動耳朵、轉(zhuǎn)頭、搖尾巴或者喵喵叫等,不包括身體移動,也就是說這些貓聽出了自己的名字,但選擇不予理會。
溫子濟藤將試驗結(jié)果寫成一篇論文,發(fā)表在2019年4月4日出版的《科學報告》雜志上。有專家評論說,這篇論文只能說明貓能分辨出自己名字的發(fā)音,并不能證明貓知道這個聲音代表它自己,因為截至目前還沒有任何一項研究能夠證明貓具備自我意識。換句話說,貓并不是真的“聽懂”了自己的名字,而是對自己名字的發(fā)音產(chǎn)生了一種純生理性的反應,即貓通過以往的經(jīng)驗,意識到每當這個聲音出現(xiàn)時,接下來一定會有某種獎勵或者懲罰出現(xiàn)。
溫子濟藤認為,這個結(jié)果符合進化論的預期。家貓的祖先應該是一種生活在草原上的野貓,它們被人類聚居地附近的老鼠吸引了過來,主動選擇和人類生活在了一起。相比之下,狗的祖先很可能是被人類獵手抓住的幼狼,經(jīng)過多年的馴化,逐漸變成了獵人的幫手。這就是為什么狗學會了服從命令,但貓卻從來不需要學習這項技能,因為貓不需要。
確實,如果把貓和狗放在一起測驗聽力理解的話,狗的成績要高出太多了。已經(jīng)有很多科學試驗證明,狗不但能聽懂自己的名字以及一些簡單的指令,甚至能分辨出主人說話時的語氣。曾經(jīng)有科學家把訓練有素的寵物狗放進核磁共振儀里進行腦部掃描,發(fā)現(xiàn)狗大腦對聲音信號的處理方式和人類大腦非常相似,兩者顯然源自同一個哺乳動物祖先。
這個結(jié)果間接地說明,人類的語言能力只是在哺乳動物原有的大腦機能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一次革新,而不是一種全新的創(chuàng)造。
( 喬喬摘自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生命八卦:聰明而又愚蠢的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