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平生
“每過去60秒,就失去了一分鐘。”“關于明天的事,我們后天就知道了?!薄叭绻怀鲆馔獾脑?,就應該是出意外了?!薄W絡流行的所謂“廢話文學”,本質上就是略微工整一些的廢話,被戲稱為有種“雖然說了但好像又什么都沒有說”的感覺。
自從中文互聯(lián)網誕生以來,網絡流行語就層出不窮。到如今,網絡流行語的流行周期幾乎以“日”為單位快速更新。廢話文學的流行周期同樣短暫,但在它調侃、嘲諷的表象下,是否也真的戳中了某些問題的根源呢?或許,并不是廢話文學爆紅網絡,而是網絡語言中“廢話”含量確實過高了。
當人們通過搜索引擎搜索一些問題時,排在前列的條目里有很多言語空洞無物、觀點前后矛盾的自媒體內容,也有很多行文顛三倒四、內容虛無縹緲、滿篇盡是廢話的“偽新聞”?!皬U話文學”所示范和嘲諷的這種“說了等于沒說”的特征,是否恰恰源于這些無聊庸俗的網絡內容?
社交媒體中和新聞評論區(qū)常見的“罵戰(zhàn)”,正反雙方都會將持中立意見的網友視為“理中客(理性、中立、客觀的縮略詞)”,認為理中客所談的“兩分法”看問題的觀點都是廢話,解決不了正反雙方在“選邊站”上的巨大矛盾。
然而細看所謂“正反雙方”,都在自說自話、自問自答,全程幾乎沒有任何有效溝通或者有價值的信息,又何嘗不是廢話呢?更有一些新興的“科普人士”“問答達人”,為了彰顯或者偽裝出令人信服的專業(yè)身份,拿出寫萬字論文的架勢,用上各種專業(yè)術語、框架結構,將幾個詞就能說明白的小事擴寫成“深沉厚重”的大段文字,讀來滿篇艱澀,讓人高山仰止,讀罷恍若夢囈,助益半分也無。明明是正確而無益的廢話,卻因為裝進了故作高深的盒子,而被盲目推崇,贏得流量喝彩。這樣的廢話,難道就不是廢話了嗎?
中文原本是一種簡潔、精煉的語言,四字成語就可以講完一個寓言故事,半句詩詞可以闡述觀點或者哲思,這都仰仗于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傳統(tǒng)語言環(huán)境。放眼中文互聯(lián)網,仿佛簡練些的只有英文縮寫或者拼音縮寫,但凡要用到文字時,冗余信息、無效信息就泛濫成災。
我們打開互聯(lián)網世界,就如同擁有了“順風耳”,萬象雜音俱蜂擁而至。如果個人沒有篩選信息的權利,平臺沒有去粗取精的標準,整個網絡文化都沒有健康積極的審美趣味,那么我們終將被海量的廢話淹沒,再也沒有機會看到精辟的觀點、絕妙的修辭,沒有機會感受文學的魅力、語言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