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④段是過渡段,在文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運用了外貌描寫,可以看出父親對“我”參加抽考比賽的重視,表現了父親對“我”的關愛。
3.“父親的車后座”既是行文的線索,又是父愛的象征,以“父親的車后座”為題,為作者抒寫父愛找到一個巧妙的切入點,更好地表現文章主題。
4.文中的“我”和朱自清先生一樣,感受到父親的無私付出是出于對孩子真摯的愛,內心既感激又心疼,這淚水中包含著感動和對父親深深的愛。
5.示例:生命易逝,珍惜當下,多與父親溝通交流,讓父親也能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愛,正值青春期的我們要抓住大好時光,努力學習,學有所成,好好回報父親、孝順父親。
1.(1)色:潔白;(2)味:悠然芬芳(搖蕩蓬勃、飽滿甜蜜);(3)神:溫婉清美、豐潤有神(心思簡靜、燦然開放)。
2.(1)引用的古詩與第③自然段“我”的鄉(xiāng)村生活意境相吻合;表達了作者對梔子花的喜愛、對家鄉(xiāng)生活的喜愛;使文章語言優(yōu)美典雅,有文學韻味。(2)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梔子花燦然開放的動態(tài)美。
3.感動:在異鄉(xiāng)遇到熟悉的梔子花,它在水土不服的情況下還能生存,引起“我”的共鳴,使“我”感動。心酸:梔子花在異地長得不夠豐潤有神采,“我”和梔子花都遠離家鄉(xiāng)。
4.奶奶的形象:恬淡優(yōu)雅,有慈悲溫和的美;戴花的舉動,表現出其能平靜面對生活中的不幸遭遇;能把平淡的生活過得充實。
對“我”的啟示:引導“我”心態(tài)平和,心境寧靜;引導“我”善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去擁抱生活、熱愛生活;引導“我”認真對待每一天、充實每一天。
1.好。①采用問句形式,激發(fā)讀者閱讀興趣;②暗示本文所要說明的主要內容。
2.本文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方式。
3.準備姿勢、傳球、墊球、發(fā)球、扣球等。
4.大力發(fā)球時,由于來球的力量較大,如果主動用力還擊來球,球自然就飛了,正確的方法是手臂隨球屈肘后撤,加長受力距離和時間,進行緩沖,這樣球就不會飛了。
1.形成懸念,吸引讀者的興趣。
2.根據人體元素的占比,采用了由主到次的順序進行說明。
3.運用列數字的方法進行說明。使說明更準確。
4.言之有理即可。示例:①如何把這些元素按比例組裝成一個人體;②如何賦予這個人體以生命、思想和情感。
1.運用設問句式,提出問題,啟發(fā)人們思考,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
2.舉例論證,論證了“文物古跡理應依法受到保護,不能為了謀取眼前或局部利益破壞文物古跡”的觀點。
3.文物承載文明與文化,維系著民族精神與時代價值;歷史文物一經破壞,便難以修復;在加強保護前提下對歷史文物進行科學開發(fā)和利用,完全能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保護文物是歷史賦予我們的文化使命,有利于鍛造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魂聚力。
4.示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使文化遺產數字化,既能永久保存,又能促進公眾享有文化遺產;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將文化遺產內容以逼真、科學的形式進行演繹,使受眾在實時的隨境體驗中感受文化藝術超越時空的魅力。(符合要求即可)
1.(1)不堪設想2)執(zhí)迷不悟
2.用排比列出生活中的多種常見情況,引出所要議論的話題;引用名言論證,擺出中心論點,照應題目。
3.畫線句子是一個過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由上文對“適當就是最好的別稱”的反面論證過渡到下文的正面論證。
4.第⑤段運用了比喻論證,以魚兒離不開水的例子論證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規(guī)律,尊重規(guī)律就是適當,論證透徹而又通俗易懂。
5.示例:有個人在路上看到一只即將破繭而出的蝴蝶,他看著弱小的蝴蝶用身軀艱難沖破蠶繭的過程,有些于心不忍,他便出手相助,用剪刀剪開了蠶繭,幫助小蝴蝶順利地脫殼而出。令他沒想到的是,走捷徑出來的小蝴蝶根本無力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