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楊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民國時期是中國經濟學由傳統(tǒng)走向近代的轉型期,這一時期日趨完備的經濟學教育體系、日漸壯大的經濟學學者隊伍、日益豐富的經濟學學術成果,推動著中國近代經濟學的發(fā)展。作為民國時期中國經濟學教育的核心區(qū)之一,中南地區(qū)(主要指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廣東、廣西六省)匯集了多所知名學府和眾多專家學者,成為近代經濟學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南財經學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中國共產黨領導成立的第一批正規(guī)化的財經類院校,其前身是中共中央中原局在1948年8月創(chuàng)建的中原大學。在1952~1953年的院系調整中,國家在中原大學原財經學院基礎上,合并河南大學經濟系,武昌中華大學經濟系,中山大學、湖南大學的財經學院,中山大學、湖南大學及南昌大學經濟系,廣西大學經濟系及會計銀行系,中山大學社會系勞動組等系科,組建了中南財經學院。
上述院校均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積淀。中山大學1924年開設經濟系,在后來的辦學歷程中,嶺南大學、勷勤大學、國民大學、廣州大學、華南聯(lián)合大學等高校的經濟學科并入,使其經濟學科實力進一步增強。1926年湖南大學成立之初即開設經濟系和商學系,國立商學院、民國大學先后并入,薈萃了眾多學者和學科資源。河南大學1927年開設經濟系,南昌大學前身是國立中正大學,廣西大學、私立武昌中華大學等高校也都較早開辦近代經濟學教育。
通過院系調整,中南財經學院事實上集合了中南地區(qū)大部分經濟學資源,學科專業(yè)結構得到進一步優(yōu)化,學校先后設立財政信貸、合作貿易、農業(yè)經濟、工業(yè)經濟、會計、統(tǒng)計、國民經濟計劃、政治經濟學、國民經濟史、經濟地理等系室,構建了學科門類比較齊全的經濟學高等教育體系。1953~1957年間,學校有教授87人、副教授22人①,遠遠超過全國高校平均水平②。他們中間大部分畢業(yè)于海內外名校的經濟學或相關專業(yè),接近一半擁有海外學習經歷,覆蓋本科、碩士、博士等學歷層次,為學校財經類學科整體進入全國領先優(yōu)勢學科行列奠定了基礎。因此,透析中南財經學院經濟學教授群體在民國時期的經濟思想,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南地區(qū)經濟學在民國時期發(fā)展的概貌和整體特征,從區(qū)域經濟思想史研究的視角深化民國經濟思想史研究。
中南財經學院所匯集的民國時期教授群體的論著,被當時的學術界廣泛關注,并產生了深遠影響。下文分別從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歷史時期介紹相關研究成果。
錢穆、馬寅初、顧頡剛、蕭一山、唐慶增、商章孫、秦佩珩等民國經濟學界和史學界知名學者一致給予羅章龍的《中國國民經濟史》高度評價,認為該著作是國內經濟史學界難得的佳作?!秷D書評論》③雜志1932年第1卷第2期和第3期對馬哲民的《社會經濟概論》進行評介,指出該書具有鮮明的馬克思主義傾向特征。李權時在《經濟學季刊》(1935年第6卷第1期)和《復旦學報》(1937年第4期)發(fā)表書評,評價胡善恒的三本著作(《賦稅論》《公債論》《財務行政論》)為“吾國近年財政文獻上之可喜現(xiàn)象也”[1]。陳正謨關于民國時期農工和地租問題的研究引起學界的關注,薛暮橋在《中國農村》(1935年第1卷第7期)對陳正謨的《各省農工雇傭習慣及需供狀況》進行了述評;《圖書展望》(1936年第1卷第12期)、《農報》(1936年第3卷第28期)、《經濟統(tǒng)計月志》(1936年第3卷第9期)等期刊評價陳正謨關于各省地租形態(tài)與租率、農工雇傭制度及供需狀況的調研為土地問題研究提供了有益參考。趙蘭坪、陳岱孫對曾仲謀的《廣東經濟發(fā)展史》申請國民政府教育部學術獎勵進行審查時,評價該著作資料豐富、態(tài)度嚴謹、理論體系完密,在廣東地方經濟研究論著中極具參考價值④?!多l(xiāng)村建設》雜志1933年第2卷第22~23期推薦了劉光華的《農業(yè)政策》一書,評價其“是研究農業(yè)政策者不可不讀的一部書”。邱瑾在《華年》1937年第6卷第2期“讀書副刊”評價侯厚培、侯厚吉合編的《農業(yè)金融論》雖譯自日本學者小平權一的著作,卻克服了原著冗長重復的弊端,且能結合中國實際,很受中國讀者的歡迎。張人價的《湖南之谷米》(生活社,1940年版)、《湖南之礦業(yè)》(中支建設資料整備事務所,1942年版),陳正謨的《各省農工雇傭習慣及需供狀況》(中支建設資料整備委員會,1941年版)在民國時期都曾被譯為日文出版。
胡寄窗(1984)在《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大綱》中列舉了馬哲民、朱劍農、胡善恒、侯厚吉、譚壽清、彭師勤、秦慶鈞等學者的著作。楊祖義和馮兵兵(2019)認為羅章龍走出“歐洲中心論”為旨歸的經濟史學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是第一代經濟史家群體建立中國本土學術話語的典型代表”[2]。洪思予(2020)認為羅章龍的《中國國民經濟史》“比較注重從中國歷史和經濟發(fā)展的自身特點出發(fā),并具有很強的理論思辨特點”[3](P5)。鄒進文(2008)分析了胡善恒對超然主計制度的批判,認為胡衛(wèi)之爭實際是“英、美財計組織制度的引進與運用”之爭;他指出蔡次薛的戰(zhàn)時財政思想從財政經濟角度,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進行口誅筆伐,對國民黨戰(zhàn)時財政政策的評價和肯定,在當時特殊環(huán)境、特殊時代起到了鼓舞士氣、凝聚人心的作用[4](P259、281)。周誠(2003)、鐘祥財(2014)對朱劍農的《土地經濟學原理》在近代土地經濟學研究中的價值給予了肯定[5](P25)[6](P429)。三田剛史(2019)在《明治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紀要》撰文評價了朱劍農的農村經濟思想[7]。程霖等(2018)認為馬哲民等學者在《大學月刊》1942年第1卷發(fā)表的一系列文章可視為中國經濟學研究的重要代表[8]。
張愛勇(2013)對金根憲、秦慶鈞、蔡世英、羅云等在財政、會計領域研究成果的學術與實務價值予以高度評價[9](P19-40)。張申、信瑤瑤(2020)對劉耀燊和吳澄華的民生經濟學思想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劉耀燊將民生經濟學的主張結合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四分法”之中進行細化,“更貼近中國經濟的發(fā)展需要”;吳澄華則闡述了民生經濟學以價值、生產、分配的“三分法”為主要構成,強調了孫中山的價值論“是一種以社會勞動為基礎的價值論”[10]。倪俊明(2002)認為曾仲謀是較早對社會經濟史進行開拓性研究的學者之一,其所著的《廣東經濟發(fā)展史》一書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11]。顏昌盛(2012)對方銘竹在《鄉(xiāng)村建設》上發(fā)表的一系列關于農村合作社研究的文章進行了詳細分析[12](P59-91)。夏國祥(2006)認為呂調陽根據(jù)國情靈活運用關稅稅則的觀點“有相當?shù)暮侠硇?,能反映當時國人對關稅制度的認識水平”[13](P258-259)。
總的來說,目前學界對中南財經學院經濟學教授群體在民國時期經濟思想的研究多為簡要介紹,比較零碎,需要系統(tǒng)化的研究來抓住其中的特征與規(guī)律,從而勾勒出民國時期中南地區(qū)經濟學的發(fā)展脈絡。由于資料搜集和整理方面的限制,本文選取了中南財經學院頗具代表性的29位教授(含副教授)作為研究對象⑤,根據(jù)其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特點,結合現(xiàn)今的學科分類標準,分為三大類進行梳理:第一類是理論經濟學研究,包括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的傳播和經濟學理論本土化發(fā)展;第二類是應用經濟學與工商管理學研究,包括農業(yè)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貿易經濟學、會計學等研究取得的成果;第三類是經濟史學研究,需要說明的是,按照現(xiàn)今的學科分類,經濟史學應置于理論經濟學中進行考察,但由于當時經濟史學研究成果頗豐且影響尤大,故單獨把它列出討論。
中南財經學院教授群體在民國時期理論經濟學的研究成果集中體現(xiàn)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和經濟學本土化三個方面。
1.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傳播
中南地區(qū)具有傳播先進思想的優(yōu)良土壤和良好的革命傳統(tǒng),是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的重要區(qū)域,并涌現(xiàn)出一批有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1921年,在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13名代表中,來自中南地區(qū)(湖南、湖北、廣東、江西)的代表就有11人。曾在廣西大學、中山大學、湖南大學、武漢大學任教的李達,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者,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李漢俊翻譯了《馬克思主義資本論入門》,并長期在武漢進行教學工作,同時從事革命活動。與同期京、津、滬等地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相比,中南地區(qū)學者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傳播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同時,積極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中國革命事業(yè)。其中,中南財經學院的馬哲民、羅章龍、朱劍農等學者以講臺和著述為陣地,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傳播上具有不容忽視的地位和作用。
馬哲民是中國民主同盟老一輩卓越領導人之一,知名的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也是中南財經學院的首任院長。從青年時代起,馬哲民就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主攻方向,同李漢俊、陳潭秋一起組織革命活動、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哲民的《社會經濟概論》(大東書局,1931年版)是為數(shù)不多的由中國學者自撰的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著作⑥。該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主要闡述社會經濟的構成及其變革,下編介紹社會經濟歷史的發(fā)展。馬哲民運用馬克思關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理論,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推動人類社會經濟變革和社會形態(tài)轉變,及其具體表現(xiàn)形式和運動變化規(guī)律進行了詳盡分析?!渡鐣洕耪摗分絮r明的馬克思主義色彩引起了學界的關注,劉英士評價該書是值得專家細評的馬派(馬克思主義)出版物[14]。傅筑夫以萬字長文對馬哲民的觀點進行細評,他認為馬哲民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辯證法的認識不深刻、不全面,甚至還有前后矛盾的地方[15]。20世紀30年代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東漸的高峰期,學界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認識在不斷深化,馬哲民和傅筑夫的爭鳴正是那個時期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加速發(fā)展的一個生動寫照。
羅章龍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領導人、工人運動領袖、政治活動家,也是知名的經濟學家和中共黨史專家。在北京大學求學期間,羅章龍參加五四運動,參與組建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并擔任德語翻譯組組長,組織翻譯了《馬克思傳》《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第一卷初稿⑦等。早年,羅章龍致力于指導和發(fā)動工人運動,開展產業(yè)工人狀況調查,面向工人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宣傳,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到高校任教后,羅章龍從學術研究視角對國民政府的經濟政策進行批判,他指出國民政府的經濟政策以西方歷史為源流、以他國國情為藍本,必然不符合中國國情,因此提出對中國經濟要從重構經濟理論和革新經濟組織等方面進行改革[16]。
朱劍農是知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和農業(yè)經濟學家,曾任中南財經學院副院長。朱劍農早年在日本留學期間受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河上肇的影響,立志從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傳播和研究。他的專著《土地經濟學原理》(西部印務局,1947年版)是我國土地經濟學初創(chuàng)期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民國時期馬克思主義土地經濟理論的代表著作之一。朱劍農在書中運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勞動價值論等理論研究土地問題,主張運用暴力改革手段廢除土地私有制。他將南京國民政府的自耕農政策與中國共產黨頒布的《中國土地法大綱》進行比較研究,揭露了國民政府土地政策維護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利益的本質及其虛偽性,指出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改革政策是徹底消滅封建制度,真正符合中國最廣大農民群體的利益。朱劍農在國統(tǒng)區(qū)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共產黨在農村革命根據(jù)地領導的土地改革實踐形成了呼應。
2.西方經濟學的引進
民國時期,西方經濟學思想在中南地區(qū)也有一定的傳播,但與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傳播相比,則顯得相對滯后。除了武漢大學劉秉麟的《經濟學》(商務印書館,1928年版)、湖南大學潘源來的《經濟學原理》(國立湖南大學出版組,1948年版)等少數(shù)幾本著作較有影響力外,中南財經學院幾位教授的著作均是普及性的通俗讀本。如劉光華編寫的《經濟常識》(商務印書館,1929年版),主要介紹了經濟的概念、資本與資本家、需求供給理論、貨幣金融、失業(yè)、財富保值增值、通貨膨脹、銀行業(yè)務等基礎知識。張人價在《經濟學原理》(宇宙書局,1948年版)一書中,對經濟的概念、經濟活動、社會經濟關系與社會經濟組織、經濟制度、經濟利益、經濟原則等概念進行了介紹。羅云在《廣大計政》(1948年復2第2~5期,復3第1~4期)連載書稿《經濟現(xiàn)象》,綜合了各派經濟學說的觀點,用人類主要經濟現(xiàn)象來闡釋經濟學原理。譚云峰編著的《經濟學》(廣州實用高級會計科職業(yè)學校,1940年版)介紹了經濟學的概念、流派,并用生產、交易、分配、消費“四分法”來解釋經濟基礎理論。
3.經濟學理論的本土化發(fā)展
民生主義經濟思想是孫中山先生借鑒吸收西方經濟理論,融入中國傳統(tǒng)經濟思想進行創(chuàng)新、改造,為解決中國實際問題、尋求救國救民“真理”而在經濟理論上進行的探索。民國時期,民生主義經濟學一直為研究熱點,甚至出現(xiàn)了畸形的“繁榮”[17],這在中南地區(qū)經濟學研究中也有所體現(xiàn)。例如:呂調陽的《民生主義經濟學》(中國文化服務社,1948版)用生產、消費、交易、分配“四分法”解釋民生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區(qū)別,提出要“一方面統(tǒng)制私人經濟,一方面計劃國家經濟,使依照一定的意識地目的而進行,以達經濟的理性化”[18](P2-7)。劉耀燊在《養(yǎng)民經濟論》(民族文化出版社,1940年版)中指出民生主義經濟學要以養(yǎng)民為目的,以社會福利為前提,由全民共同建設,經濟建設的成果由全民共同享有[19](P1-8)。吳澄華用價值、生產、分配“三分法”分析民生主義社會勞動的各環(huán)節(jié),指出民生主義經濟學的社會勞動價值論是對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進行了拓展,建議運用社會互助達到經濟改進的目的,這是一種結合東西方經濟思想的創(chuàng)新[20]。曾仲謀提出中國的經濟形態(tài)是民生主義的民族經濟,即“進行其全民性、民主性與大同性的社會物質生產所形成的各種社會生產關系之總和的(三民主義)社會底真實基礎”[21]。
總體來說,民生主義經濟思想是國民政府官方意識形態(tài)在經濟學研究中的體現(xiàn)。雖然民生主義經濟學已經關注到歐美資本主義國家貧富差距問題,認識到西方庸俗經濟理論的缺陷及資本主義制度的弊害,甚至還使用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等表述,但它仍然是資產階級經濟理論大框架內的局部改良,與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有著本質區(qū)別。
中南財經學院教授群體在民國時期的應用經濟學研究成果十分豐富,各部門經濟學均有所涉及。但由于區(qū)域特征,學科之間存在發(fā)展不平衡的現(xiàn)象,成果比較突出的主要有農業(yè)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貿易經濟學和會計學五個學科。
1.農業(yè)經濟學
根據(jù)胡寄窗《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大綱》的統(tǒng)計,民國時期經濟學著作中關于農業(yè)經濟研究的成果并不是最多的⑧,但中南地區(qū)的農業(yè)經濟學研究一直處在繁盛和高產的狀態(tài)。這其中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國長期以來是以農立國,農業(yè)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二是中南地區(qū)區(qū)位特征在經濟學研究中的體現(xiàn)。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位于長江中下游,歷來是我國的產糧大省。民國時期,農業(yè)雖仍是國民經濟的最主要部分,但受階級剝削、租稅、災荒等因素的影響,農村經濟普遍蕭條,即使是一向富庶的長江流域和兩廣地區(qū)也處于迅速衰敗的過程中[22]。
中南財經學院教授群體對現(xiàn)實問題的熱切關注和經世濟民的情懷,促使他們把農村經濟問題作為研究的重點,其中以朱劍農和劉光華最具代表性。兩位學者都曾參與發(fā)起中國農民經濟研究會⑨并擔任理事,同時又代表了不同的研究方向。
作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朱劍農對農村問題的分析是基于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以及對中國農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性質的判斷。在《農村經濟》(中華書局,1948年版)一書中,朱劍農運用大量的數(shù)據(jù)和豐富的史料對中國農村經濟狀況做了全景式描述。他認為中國農村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7個方面:(1)土地私有高度集中,以川、康、滇、黔、陜、甘、寧、青8省為例,60%以上的土地所有權在占總人口不到4%的地主手里;(2)租稅沉重,農民苦不堪言;(3)受剝削階級壓迫的農村勞動人口龐大,約占農村總人口的73%;(4)農業(yè)勞動力收入微薄,生活困難,農業(yè)平均工資只有同期美國農民平均工資的9.3%;(5)農業(yè)機械化水平低,勞動生產率低下;(6)農村金融現(xiàn)代化程度低,高利貸現(xiàn)象嚴重;(7)農產品的運銷被買辦和官僚資本壟斷,層層盤剝。對此,朱劍農提出解決農村危機的根本途徑是鏟除封建地主、帝國主義和官僚買辦階層,改革農村經濟結構,建立社會主義農村經濟制度,通過有計劃地組織生產,實行“按勞分配”的勞動形態(tài),徹底解放農村土地生產力[23](P10-95)。
劉光華以孫中山的民生主義經濟思想為理論基礎,結合中國農村實際,參考西方相關理論成果,對民生主義農業(yè)思想進行了豐富和完善。他在《農業(yè)政策》(南京書店,1932年版)一書中提出,增進農村福利的四大政策,即農業(yè)土地政策、農業(yè)勞動政策、農業(yè)金融政策和農業(yè)合作政策[24](P65-256),后又陸續(xù)補充了農業(yè)生產政策、農業(yè)經營政策、農業(yè)分配政策等[25]。劉光華認為農業(yè)政策的核心是土地政策,他主張以照價抽稅和照價收買、增價歸公、扶助自耕農、推行限田制、國營墾殖事業(yè)等方式,和平漸進地實現(xiàn)“土地國有”,同時還提出整理田賦、規(guī)?;洜I等改進農業(yè)生產、經營和分配的主張[25],與當時國民政府的政策取向如出一轍,體現(xiàn)了當時國統(tǒng)區(qū)經濟學界為配合國民政府發(fā)展農業(yè)、振興農村政策的施行,在理論上進行的鋪墊和解讀。
陳正謨、張人價兩位學者以農情調查見長,基于大量扎實的調查統(tǒng)計開展農村問題研究。1934~1936年間陳正謨主持了全國地租問題和農工問題調查,調研報告《各省農工雇傭習慣及需供狀況》(中山文化教育館,1935年版)和《中國各省的地租》(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先后出版。受西方經濟思想影響,陳正謨對土地私有制多有維護,他認為土地高度集中引起地價高漲,地主即使不斷加租依然獲利不多,地主與佃農面臨兩敗俱傷的局面,因此他主張在維持現(xiàn)行租佃制度的情況下實行減租政策[26](P7-9)。陳正謨的著作在學界引起較大反響,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薛暮橋對陳正謨的觀點展開了激烈的批評,他們在立場上的分歧決定了兩人在“三農”根本問題上的歧見。張人價1934~1938年在湖南省經濟調查所、湖南省總行經濟研究室擔任研究員期間,參與了湖南資源與特產調查,其主筆的調研報告《湖南之谷米》于1936年由湖南省經濟調查所印行。張人價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湖南谷米價格受生產過?;虿蛔?、供需不能調劑等因素影響而波動,易造成谷賤傷農和谷貴傷民現(xiàn)象,對此他提出要兼顧生產者(農民)與消費者(一般人)利益、從國民經濟整體出發(fā),實施谷米生產政策和谷米調劑政策[27](P94-104)。湖南是農業(yè)大省,農業(yè)經濟狀況在全國具有代表性,張人價的研究為農業(yè)經濟改進和農業(yè)政策制定積累了大量資料,提供了重要參考。
20世紀60年代以后,西方學界掀起研究中國近代史的熱潮,陳正謨和張人價的著作也逐漸進入西方學者的視野。美國哈佛大學著名中國學專家費正清教授主編的《劍橋中華民國史》在論及20世紀30年代租佃率、出租土地數(shù)量、農戶土地規(guī)模、租制和地租率時引用了陳正謨《中國各省的地租》中的史料;在介紹民國時期中國農產品價格時引用了張人價《湖南之谷米》中的資料[28](P81-93)??梢妰晌粚W者的著作已經成為外國學者研究中國近代農業(yè)經濟的重要參考。
方銘竹、張國維兩位學者曾短暫在鄒平鄉(xiāng)村建設研究院開展教學研究工作。他們從鄉(xiāng)村建設派思想出發(fā),發(fā)表多篇論文闡述開展農村合作事業(yè)、發(fā)展農業(yè)電氣化、提高農民教育水平等觀點,雖然沒有從根本上觸及土地所有權問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為緩解農村經濟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見解。
2.財政學
中南財經學院教授群體在民國時期財政學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xiàn)在自由主義財政思想、國家干預主義財政思想、民生主義財政思想、戰(zhàn)時財政思想四個方面。胡善恒、梁式文、呂調陽、蔡次薛分別是這四種思想的代表人物。
胡善恒曾在英國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研究部學習,師從英國經濟學家拉斯基,是早期將西方財政理論引進中國的學者之一,同時他還身兼高校教授和國民政府計政部門要職,是典型的跨界學者。1934~1936年,胡善恒的著作《賦稅論》《財務行政論》《公債論》相繼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并被列為“大學叢書”⑩。胡善恒深受經濟自由主義思想影響,以追求收支平衡為取向,主張合理負擔賦稅,改革公債制度,實現(xiàn)以“最小犧牲求社會之最大福利”的目的。胡善恒的著作出版后,在學界產生較大反響。李權時評價胡善恒的賦稅思想與時代精神相吻合,對東西方的賦稅理論進行了客觀全面的分析,提出了很多新穎的觀點,“洵可稱為杰作”[29]。
梁式文的著作《財政學大綱》曾獲得國民政府教育部甲等學術獎助金資助,1943年由廣州大學出版,1946年再版?!敦斦W大綱》吸收了英美在20世紀30年代后出現(xiàn)的財政理論新觀點,以“量出為入”為總原則,以“支出”為主線,強調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從內容上看受凱恩斯主義影響較深。崔敬伯在為《財政學大綱》所作的序中評價梁式文的著作“審思立論,頗能不受舊形態(tài)的拘束,融匯各家,獨引妙緒,令人有空谷足音之感!”[30](P1-2)。
呂調陽的財政思想以民生主義經濟思想為基礎,提出政府通過對財貨的管理和使用,實現(xiàn)對國民經濟建設的引領。他認為我國應充分利用后發(fā)優(yōu)勢,批判地繼承歐美各國財政經驗教訓,結合我國國情和實際,建立現(xiàn)代化的民生主義財政制度,通過收入與支出的調節(jié),實現(xiàn)國防與民生并重、國營與私營并行、農工商礦各業(yè)并舉[31]。
蔡次薛是民國時期研究戰(zhàn)時財政享譽盛名的專家之一??箲?zhàn)期間,中國經濟由平時經濟進入戰(zhàn)時軌道,為了配合軍費籌集和戰(zhàn)時組織動員,蔡次薛積極建言獻策,在《中央日報》連載《各國戰(zhàn)時財政政策》,后由中央日報湖南分社于1942年結集出版?!陡鲊鴳?zhàn)時財政政策》通過對侵略國和反侵略國的財政政策的比較研究,提出符合國內實際的戰(zhàn)時財政政策,在當時引起了較大反響。
3.金融學
中南財經學院教授群體在民國時期的金融學研究主要集中在貨幣銀行學方面,相關譯著、自撰著作和論文都比較豐富。
(1)譯著。曾在中央銀行總行經濟研究處工作的留美學者譚壽清翻譯了英國經濟學家霍曲萊的《中央銀行經營論》(世界書局,1947年版),對霍曲萊的純貨幣商業(yè)循環(huán)理論、信用調節(jié)理論進行了介紹;此外,譚壽清還在中央銀行《經濟匯報》上發(fā)表了《英國銀行業(yè)務分析》《論戰(zhàn)后國際貿易與國際匯兌》《論國際信用與通貨計劃》等多篇譯文,對戰(zhàn)后國際金融新秩序、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等進行了介紹,促進了西方銀行理論的傳播,為國內貨幣銀行學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資料。
方銘竹對資產階級貨幣銀行理論和社會主義貨幣銀行理論均有譯介。1938年,方銘竹和王清彬合譯了美國經濟學家啟爾邦的《貨幣銀行原理》上冊,下冊為方銘竹獨譯,均由商務印書館發(fā)行(后又多次再版)。這套譯著從宏觀經濟、微觀經濟兩個層面對貨幣、銀行、經濟組織全體以及經濟活動的關系進行分析,補充了二戰(zhàn)以后各國放棄金本位貨幣與匯兌政策等內容,并且對貨幣數(shù)量說、管理通貨、購買力平價等理論進行了評介,是當時少有的比較系統(tǒng)的貨幣銀行學書籍。馬寅初和周作仁為該書作序,評價其對我國研究貨幣銀行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32](P1-3)。方銘竹認為蘇聯(lián)的合作銀行在世界合作事業(yè)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當時國內學界對蘇聯(lián)合作銀行關注寥寥,因此他翻譯了英國合作學者巴魯?shù)闹鳌短K聯(lián)合作銀行》(審淇出版社,1936年版),填補了國內合作銀行理論研究資料的空白。
(2)自撰著作。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劉炳炎的《紙幣與戰(zhàn)爭》(正中書局,1940年版)和劉耀燊的《貨幣導論》(坪石大學出版社,1943年版)?!都垘排c戰(zhàn)爭》對中日兩國戰(zhàn)時貨幣政策進行比較分析,肯定了國民政府法幣政策的歷史作用,在抗日戰(zhàn)爭戰(zhàn)略相持階段起到了鼓舞士氣的作用,可謂應時之作?!敦泿艑д摗啡诤狭嗣裆髁x經濟思想與凱恩斯主義貨幣理論,對貨幣的本質、貨幣進化史及通貨管理等理論進行了分析,為國民政府的通貨統(tǒng)制政策提供了學理闡釋。
(3)專題論文。張恒遇在《財政評論》(1941年第6卷第6期、1943年第9卷第5期、1944年第12卷第1期、1945年第13卷第2期)、《金融知識》(1942年第1卷第4期、1943年第2卷第3期)上發(fā)表多篇文章,介紹了西方貨幣價值學說各流派理論,分析了貨幣供給、需求、流通速度等影響幣值因素,提出國內預算和國際收支平衡是穩(wěn)定幣值的前提條件。鄭啟校在《新建設》(1942年第3卷第5期)、《時代中國》(1943年第8卷第1-2期)、《廣東省銀行季刊》(1943年第3卷第1期)、《經濟科學》(1942年第2期)、《經濟論壇》(1949年第1卷第5期)等期刊發(fā)表5篇論文介紹蘇聯(lián)貨幣制度,提出計劃性、公有制和階級性是社會主義貨幣制度的本質特征。
4.貿易經濟學
以侯厚吉的“商業(yè)三部曲”,即《商業(yè)通論》(與其兄侯厚培合著)《市場學》《商業(yè)地理》最具影響力。侯厚吉畢業(yè)于清華大學政治經濟系,不足20歲時即以大四學生的身份參與大東書局《世界經濟叢書》的編纂工作。畢業(yè)后曾任職上海銀行總行調查室、國民政府實業(yè)部上海國際貿易局,從事中國國內外貿易及金融方面相關研究,參與編寫《商品調查叢書》《中國實業(yè)志》等書籍。《商業(yè)通論》(黎明書局,1933年版)系統(tǒng)介紹了商業(yè)種類、商業(yè)組織、商業(yè)管理、商法、國際貿易、商業(yè)政策等概念與原理,是當時為數(shù)不多的國內貿易原理自撰著作。該書出版后,很受歡迎,曾再版6次。侯厚吉獨撰的《市場學》(黎明書局,1935年版)分析了產品經過商業(yè)途徑由生產者到消費者手中的轉移過程和經濟規(guī)律,是較早系統(tǒng)介紹市場營銷理論與實務的著作。在《商業(yè)地理》(黎明書局,1936年版)一書中,侯厚吉重點探討了國際商業(yè)交通、商港和國際貿易力量對比等問題。以上三部著作從原理、國內市場、國際市場三個視角研究貿易問題,構建了比較系統(tǒng)全面的理論體系。
此外,侯厚吉和劉耀燊還發(fā)表多篇論文討論國際貿易平衡問題。侯厚吉受貿易自由主義理論影響,認為平衡國際貿易收支,不能單方面地堵進口,更要注重疏通出口。他在《平衡國際貿易問題》一文中提出“一方面使入口的商品能夠適應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一方面則提高出口貿易的增進率,使貿易趨于平衡”[33]。劉耀燊認為貿易保護是“產業(yè)落后的弱小民族國家促進整個民族資本及經濟之成立與獨立的手段,是為爭取民族解放及獨立的經濟手段”[34],他在《國際貿易之政策與其理論》一文中分析了實施貿易保護政策的政治經濟因素,提出實行貿易保護是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5.會計學
民國時期中南地區(qū)會計學發(fā)展較為迅速,其中廣東高校會計學教授群體的研究引人注目。廣東是我國近代第一批開埠的地區(qū),也是全國重要的商埠。為了配合商貿業(yè)的發(fā)展、提升工商企業(yè)經營管理水平,廣東高校學者注重引進先進的管理思想,以會計學為核心推動工商管理學科的發(fā)展。中南財經學院蔣一貫、蔡世英、金根憲、秦慶鈞、譚云峰、羅云等學者都曾是廣東高校會計學教授群體中的骨干力量。
1934年,蔣一貫與衛(wèi)挺生、潘序倫等一起在南京發(fā)起成立中國會計學社,學社匯集了一批會計學家和學術骨干,通過辦刊和學術活動,致力于會計學的知識傳播和學術研究,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蔡世英1948年出版的《中國現(xiàn)行主計制度概論》(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1948年版)一書,對國民政府主計制度改革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一些建議還被國民政府采納。潘序倫對該書給予好評,將其列入立信會計叢書,并親自為之作序。秦慶鈞編寫的《會計學精義》(世界書局,1946年版)對會計學原理、財產的特質、會計對象、會計實務等進行了介紹,他的著作《計政法規(guī)釋要》(廣州大學,1942年版)對國民政府主計系統(tǒng)和審計系統(tǒng)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進行了全面梳理,同時他還編著了《審計學》(廣州大學計政訓練班出版部,1946年版)、《政府、企業(yè)審計學綱要》(廣州大學計政訓練班出版部,1947年版)、《地方財政學(總論)》(廣州大學,1948年版)、《應用統(tǒng)計教本》(廣州大學,1947年版)等多部教材,對會計、審計和統(tǒng)計等從業(yè)人員學習相關知識有很好的輔導和參考作用。金根憲獨著的《簿記與會計》(廣州大學,1946年版)、《計政法規(guī)講述與歲計實務》(廣州大學,1947年版)、與羅云合著的《政府會計原理與技術》(廣州大學,1947年版),譚云峰獨著的《政府會計》(廣州大學,1947年版)等著作都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除廣東高校會計學教授群體外,分別來自河南大學、廣西大學、湖南大學的王牧罕、楊時展、林樹湘等學者在會計學理論、工業(yè)會計、政府會計等方面也有不少研究成果。
中南財經學院教授群體在民國時期經濟史學方面的研究成果突出,從理論傾向看,主要分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史學和德國歷史學派經濟史學兩大類。
1.馬克思主義經濟史學
20世紀20~30年代,在唯物史觀的影響下,中國經濟史學界開始了社會史大討論, 也掀起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史學理論傳播的熱潮。
在翻譯國外馬克思主義經濟史學家著作中,以石濱知行的著作最為流行。石濱知行是日本唯物主義經濟史學代表人物,陳綬蓀和曾仲謀分別翻譯了他的三本著作《美國資本主義發(fā)達史》(陳綬蓀譯,新世紀書局,1931年版)、《歐洲經濟史綱》(陳綬蓀與鄧伯粹合譯,中華書局,1936年版)及《歷史與經濟組織》(曾仲謀譯,方圓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36年版)。這三本著作從人類對歷史現(xiàn)實認識的發(fā)展、經濟思想史的發(fā)展、經濟在歷史現(xiàn)實的發(fā)展過程中的任務等方面切入,運用唯物史觀對各國經濟史進行研究分析,對各學派思想進行客觀評價,對當時中國經濟學者了解中國社會的經濟結構、解決中國經濟問題、尋找發(fā)展出路有一定的啟發(fā),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史學說在中國的傳播。
除譯介國外著作外,馬哲民的《經濟史》(南強書局,1929年版)是早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經濟史學的自撰著作之一。該書以馬克思主義的四種生產方式為線索,著重闡述了生產工具在生產力、生產關系以及引起社會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中的重要作用,闡明了資本主義經濟必將被社會主義經濟所替代,盡管篇幅不長,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近代經濟史學科的建立和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2.德國歷史學派經濟史學
在民國時期經濟史學發(fā)展中,德國歷史學派經濟史學理論的傳播和影響不容忽視。羅章龍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兩部著作《經濟史學原論》和《中國國民經濟史》是德國歷史學派思想在中國傳播和本土化的重要成果。
羅章龍在《經濟史學原論》(經濟新潮社,1947年版)中,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全元歷史觀,新的歷史分期論、分型論和國民經濟發(fā)展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民族創(chuàng)化三因素論”,如潘源來為該書所作序中寫道“史期論乃研究經濟史縱的連續(xù)進程,史型論則理解其橫的交互影響,而二者又以全元哲學基礎為依歸”[35](P2),開拓了經濟史學全新的研究視角和方法論。
《中國國民經濟史》(上冊:商務印書館,1944年初版、1947年再版;下冊:經濟新潮社,1948年版),是國內第一部以“國民經濟史”作為書名的著作,被國民政府教育部列為“大學叢書”,獲得國民政府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獎金。羅章龍在書中總結梳理了中國國民經濟發(fā)展的特質,將中國國民經濟進程從原始經濟到明清帝國經濟劃分為八個階段,詳細闡述了各個階段民族經濟演化的特征與價值。該書以中國國情為出發(fā)點,以富國強民為落腳點,結合中國的地理、人口、技藝、政治、民族等特點闡述經濟史的發(fā)展歷程,在近代經濟史學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圖書季刊》認為《中國國民經濟史》是“近年出版中國經濟史中之佳構”。顧頡剛、蕭一山在《中國國民經濟史》上冊申請參加國民政府教育部評獎的推薦書上寫道:“本書作者搜集材料歷二十年之久,對于漢以前之國民經濟狀況,條分縷析,綱舉目張,實為極有功力之作。”[3](P38)國民政府教育部學術獎勵審查人羅志如評價該書“對于中國古代經濟史之整理,頗有獨到之處,不但引用古籍至為精審,且對于各代之經濟特征,務能提出顯要正確之判斷”;趙蘭坪認為該書的貢獻“在將中國國民經濟史簡單化、系統(tǒng)化”。秦佩珩認為《中國國民經濟史》“這書如其說是一本單純的中國經濟史的論著看,勿寧視作為‘東亞經濟與西歐經濟所以分歧的重要標志’”,致力于建立一個獨立的中國經濟史研究體系,對中西經濟史發(fā)展的關系進行了深入分析[36]。
羅章龍主張經濟史學的民族性和國家性,雖深受德國學術傳統(tǒng)的影響,卻并不直接照搬德國歷史學派的理論模式,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話語體系,體現(xiàn)了中國經濟學者的學術自信和文化自信。
綜上所述,中南財經學院經濟學教授群體在民國時期是國內經濟學界一支不容忽視的重要力量,他們的經濟思想呈現(xiàn)如下三個重要特點:
一是明顯的區(qū)域性特征。中南地區(qū)的湖南、湖北、河南、江西等省份地處中部,屬于傳統(tǒng)的內陸型經濟,也有較為濃厚的革命氛圍,因此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農業(yè)經濟學方面的成就比較突出。而廣東沿海地區(qū)商貿業(yè)發(fā)達,具備西方應用經濟理論傳播和實踐的土壤,財政學、會計學、貿易經濟學、金融學等方面的研究比較活躍。
二是強烈的馬克思主義傾向。中南地區(qū)是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重要陣地,中南財經學院的多位學者更是旗幟鮮明地宣傳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勞動價值論、階級斗爭等思想,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農業(yè)經濟學、經濟史學等方面的傳播和研究成果豐碩。
三是鮮明的應用型特色。從學科分布來看,財政學、會計學、金融學、貿易經濟學、農業(yè)經濟學等應用經濟學分支學科都基本覆蓋。從研究導向來看,多為應用型研究和政策性研究,圍繞財政改革、幣制改革、土地改革、鄉(xiāng)村振興、關稅保護、合作事業(yè)、戰(zhàn)時經濟、穩(wěn)定金融、貿易平衡等形成了豐富的研究成果,體現(xiàn)了中南財經學院教授群體“經世濟民、學術報國”的價值取向。
注釋:
①根據(jù)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檔案館1957年館藏資料統(tǒng)計。
②根據(jù)《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簡明校史》(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二章,當時,全國188所高校教授總人數(shù)4746人,校均25人。
③《圖書評論》創(chuàng)辦于1932年9月,由國立編譯館劉英士擔任主編,主要撰稿人有梁實秋、千家駒、吳晗、顧頡剛等知名學者,是當時一本較有份量的官方書評期刊。
④趙蘭坪、陳岱孫審查意見參見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資料《全國學術團體報告表及學術獎勵摘要》,檔案號五-1351。
⑤限于篇幅,關于學者的生平簡介和著述,有興趣的讀者可向作者索取。
⑥根據(jù)胡寄窗《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大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十七章第二節(jié)所述,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1927~1937年間,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譯著共出版140部,其中翻譯本占到70%以上,自撰的不到1/3。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還處于翻譯階段。
⑦據(jù)羅章龍回憶錄《椿園載記》自述。胡寄窗在《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大綱》中判斷如譯本還留存,可算最早譯本。
⑧根據(jù)胡寄窗《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大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十六章第三節(jié)所述,五四運動后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財政學著作189部(包括1901~1919年的14部),經濟學原理著作188部(包括1901~1919年的2部),貨幣學著作177部(包括1901~1919年的2部),會計學著作159部,農業(yè)經濟著作147部。
⑨1940年,民國經濟學界以“研究農民經濟促進農村建設,增強抗戰(zhàn)建國之力量”為宗旨,在重慶發(fā)起成立中國農民經濟研究會,于右任、馮玉祥、孫科、孔祥熙等知名人士擔任榮譽理事,郭沫若、陳豹隱等知名學者擔任監(jiān)事,何公敢、史維煥、董時進、朱劍農、劉光華、陳綬蓀等擔任理事,胡善恒、鄭麟翔等擔任專題研究委員會委員。除朱劍農、劉光華外,陳綬蓀、胡善恒、鄭麟翔也是中南財經學院教授。
⑩商務印書館“大學叢書”是由商務印書館策劃出版的服務高等學校教學科研的大型叢書,從1933年開始正式推出,歷時9年,出版著作約300種。商務印書館聘請蔡元培、胡適、馮友蘭等55位各學科領域的知名學者擔任叢書委員會委員,對叢書的質量進行嚴格把關。1939年,國民政府教育部設立大學用書編輯委員會,對已出版的大學用書進行甄選審查。1942年起,商務印書館不再自主新編“大學叢書”。部定大學用書交由商務印書館和正中書局分別印行。參見范軍《20世紀30年代商務版“大學叢書”的策劃與運作》,《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