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博
(遼寧省林業(yè)發(fā)展服務中心,遼寧 沈陽 110036)
隨著社會發(fā)展,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和工業(yè)化程度不斷提升,導致大氣中的碳含量也隨之增長,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會造成臭氧層破壞,導致全球氣候環(huán)境變暖,長此以往,將導致碳循環(huán)和分布失衡,對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嚴重破壞[1]。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碳平衡,離不開天然林的固碳作用,天然林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儲存并轉化為有機物,進而降低大氣中碳含量,起到固碳的效果。天然林提供了人類生存所必需的資源與環(huán)境,是人類發(fā)展的基礎。天然林退化對氣候、土壤和生物多樣性都會造成負面影響,對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破壞,導致生物瀕危滅絕、水土流失和大氣污染等嚴重后果,進而也影響到人類生存。為了使天然林能充分發(fā)揮其固碳能力,維護地球生態(tài)平衡,需要對天然林進行科學合理的保護,遏制生態(tài)惡化的趨勢[2]。因此本文對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固碳能力進行分析,為建設天然林保護工程,尤其是發(fā)揮固碳作用方面,提供理論依據,促進天然林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高生態(tài)效益。
以某天然林保護工程試點為研究區(qū),考慮環(huán)境條件和生長情況,選擇成熟林為研究對象,設置A、B、C 3個大樣地,每個大標準地分別設置3個小樣地,形狀均為正方形,小樣地面積為500 m2,共計9塊標準樣地。在小樣地隨機設置3個3 m×3 m的灌木樣方,灌木樣方中再設置1m×1m的草本樣方。選取時秉持與周邊環(huán)境一致性原則,避開天然林邊緣地帶[3]。天然林樣地的信息如表1。
表1 實驗樣地基本信息
(1)對喬木層生物量進行測量。對樣地內所有喬木,測量其胸徑和樹高,采集各類喬木的枝、干、葉、根等器官樣品,同種類器官混合成一個樣品,重約500g左右,測定其碳含量。根據表2所示生物量方程,計算研究區(qū)天然林喬木層生物量。
表2 喬木層生物量方程
(2)對灌木層生物量進行測量。記錄灌木數量、胸徑、株高和覆蓋度等信息,采集樣方內所有植物,按不同器官分布稱重,各取500 g左右樣品,烘干后測量碳含量。按照表3的生物量方程估算其生物量。其中高度小于50 cm的植株,按草本層處理。
表3 灌木層生物量方程
(3)對草本層生物量進行測量。主要記錄草本植物種類、數量和覆蓋度等信息,對地上和地下部分稱重,推算整個區(qū)域草本層生物量,選取500g樣品,烘干后測定碳含量。
(4)對凋落物生物量進行測量。收集樣方內凋落物并稱重,推算研究區(qū)凋落物生物量。選取500g樣品,烘干后測定碳含量。其中直徑小于5cm的枯木也包括在凋落物中,一同測量。
在樣地內,隨機選取3個土壤采樣點,分別按照0~15cm、15~30cm、30~45cm、45cm以下的深度,采集土壤樣品,每份約500g,去除根系等雜物,烘干后過篩,用于計算烘干土質量和土壤層碳含量。
將采集到的喬木、灌木、草本層及凋落物樣品,放置于烘箱內,用85 ℃烘干至恒重,粉碎后,過0.25mm篩。將采集的壤樣品,自然風干,研磨后過2mm篩,稱重篩除的碎石,用四分法再過0.25mm篩。測定樣品的碳含量,采用重鉻酸鉀-硫酸氧化法。
天然林的植被層各組分的碳密度計算如下:
Dv=∑Bi×Ci
(1)
式(1)中,Dv為植被層碳密度;Bi為生物量;Ci為碳含量;i為喬木、灌木層各器官,草本層地上、地下部分和凋落物。
土壤層的碳密度計算如下:
Ds=∑Ci×Pi×Ti(1-Gi)/10
(2)
式(2)中,Ds為土壤層碳密度;Pi為土壤容重;Ti為土層厚度;Gi為篩除的碎石體積百分比;i為土層。
天然林植被層的碳儲量為各組分生物量與對應碳含量的乘積之和,土壤層碳儲量為各土層碳儲量的累加。
本文通過對天然林植被層進行調查,估算生物量和碳密度,得到植被層生物量和碳密度的具體分配情況,見表4。由表4可知,該天然林保護工程試點的喬木層生物量為258.08t/hm2,灌木層為18.56t/hm2,草本層為0.36t/hm2,凋落物為9.37t/hm2,說明該調查區(qū)域植被生長狀態(tài)較好,生物量較高,保護工程實施得較為有效。喬木層的碳密度為116.82t/hm2,灌木層為7.21t/hm2,草本層為0.12t/hm2,凋落物為2.65t/hm2,綜合來看,碳密度相對較高,固碳能力相對較強。整體上看,木質化的器官的固碳能力最強,在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起主要作用,地下根部和凋落物的固碳能力也不容忽視。
表4 植被層生物量和碳密度
土壤層是天然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碳庫,該天然林土壤層碳含量變化特征見圖1,可以看出隨著深度增加,土壤層有機碳含量逐漸降低,其中0~15cm的土壤層碳含量,顯著高于其他深度,15~30cm深度的碳含量急劇減少,之后隨深度加大,碳含量差異逐漸變小。說明表層土壤的固碳能力較強,隨深度增加,固碳能力逐漸減弱。
在對天然林各植被層生物量和碳密度以及土壤層含碳量的估算中,發(fā)現喬木層的固碳分配率最高,也是生物量的主要貢獻者,其次是灌木層和凋落物,草本層
的貢獻率較低;土壤也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庫的重要組成。經過本文研究,表明天然林的保護工程實施有效,固碳能力處于較高水平,對生態(tài)系統(tǒng)有較強的碳匯作用[4]。
圖1 土壤層碳含量特征
本文通過分析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固碳能力,研究植被層生物量和碳密度分配特征,以及土壤層碳庫特征,表明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固碳能力處于較高水平,對生態(tài)系統(tǒng)有較強的碳匯作用。但由于天然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循環(huán)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因此對固碳能力的分析,還需要開展更深層次的研究工作。天然林的生物量和碳密度受到自身和外界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在后續(xù)研究中,應考慮樹種類型、密度、年份的變化,尋找固碳能力的規(guī)律性變化,從而更好地理解天然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科學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