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云
(重慶市銅梁區(qū)中醫(yī)院,重慶 402560)
近年來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患者多合并有內科疾病、嚴重骨質疏松癥,采取傳統(tǒng)保守治療出現(xiàn)褥瘡、肺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fā)癥的可能性大,國內報告死亡率達15%~20%[1],采用手術固定骨折端,能減輕疼痛,便于護理,早期離床活動,提高生活質量。筆者用PFNA固定結合中藥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98例效果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98例均為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閉合性新鮮骨折患者。男31例,女67例;年齡72~94歲,平均79.20歲;左側57例,右側41例;受傷原因為平地摔傷65例,下樓梯摔倒23例,床上跌落10例;骨折Evans分型為I型11例,Ⅱ型23例,Ⅲ型54例,Ⅳ型10例;合并癥為高血壓病31例,冠心病15例,心功能不全6例,心率失常10例,糖尿病33例,腦梗死后遺癥15例,支氣管炎、肺氣腫18例,肺部感染14例,中重度貧血35例,血小板減少3例,低蛋白血癥21例,腎功能不全7例,骶尾部褥瘡2例,同時有2種以上合并癥53例。傷后至手術時間2~3天,平均2.1天。
行多學科會診,治療合并癥并獲得穩(wěn)定,對手術和麻醉風險進行評估,盡快手術。高血壓控制在140/90mmHg左右,糖尿病用諾和靈30R控制空腹血糖在8mmol/L以下。血紅蛋白在7g/L以下需輸血。腰叢麻醉,患者仰臥牽引床上,采用牽拉推擠外展手法復位[2],再固定患肢于牽引架上,C形臂正側位透視,骨折復位后按照PFNA置入技術固定。術前、術后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各1次,合并其他部位感染者使用抗生素3~5天。治療內科疾患和抗骨質疏松治療,并注意防治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術后第1日即可在床上坐起,并進行患肢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根據(jù)骨折穩(wěn)定情況決定扶雙拐或坐輪椅離床活動,術后14天拆線。
術后用補陽還五湯方加減。藥用黃芪30g,人參9g,三七9g,赤芍15g,當歸12g,川芎9g,桃仁9g,紅花6g,地龍9g。痛重加乳香、沒藥各9g;腫甚加澤瀉12g,豬苓12g;無水舟停之便秘加玄參30g,生地黃30g。第2周開始用益氣養(yǎng)血、接骨續(xù)筋、益腎填精之黃芪60g,黨參12g,丹參12g,當歸12g,白芍15g,炒白術12g,山藥12g,土鱉蟲6g,煅自然銅9g,補骨脂12g,骨碎補l2g,懷牛膝15g,雞血藤15g。均為每日1劑,水煎服。
按黃公怡髖部骨折愈合標準[3]。優(yōu):不扶拐,生活自理,髖部不疼痛。良:扶拐,髖部基本不疼痛,能自理生活。差:扶雙拐,髖部疼痛,不能自理生活。
手術時間50~75min,平均52min。術中出血50~200mL。術后12~24周平均14周,骨折愈合。術后98例獲得隨訪,時間5~12個月,平均6.3個月。優(yōu)35例,良59例,差4例,優(yōu)良率為95.92%。無切口感染,4例在術后1月內出現(xiàn)內固定失效,予行半髖置換翻修術治療。4例90歲以上老人骨折愈合后,因長期臥床不能下地行走。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低能量損傷導致的骨折,是老年重度骨質疏松的結果。大部分學者認為早期手術治療是首選方法,手術治療的原則是將骨折準確復位、堅強固定并盡早下地活動,最終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積極手術治療可以減少臥床并發(fā)癥,從而降低死亡率,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使骨生物力學性能下降,使固定物很難獲得足夠的把持力,采用內固定約有10%~25%的失敗率[4],因此應根據(jù)患者的身體和骨質條件選擇術式。良好的術前評估和術后康復,常需與內科團隊和康復醫(yī)生協(xié)作。
中醫(yī)認為,老年素體氣血不足,肝腎虧損,骨質疏松導致骨折,為本虛;骨折后出血較多,氣不攝血,血溢于肌膚腠理,髖部及會陰瘀斑明顯,瘀血阻滯經絡,形氣兩傷,腫痛兼作,血瘀為標。氣虛為本,血瘀為標,屬本虛標實之證?!端貑枴ふ{經論》云“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指出氣和血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兩種基本物質,氣和血的關系是“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能生血、行血、攝血,血能生氣、載氣,二者密不可分。治以益氣化瘀,方選清代王清任之補陽還五湯加減。方中大劑量用黃芪補氣,伍以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地龍活血祛瘀通絡,使氣旺血行,瘀血消散?,F(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活血化瘀藥能擴張血管,改善血管通透性及循環(huán),消除炎癥,改善局部營養(yǎng)狀況,促進組織修復和再生[5]。及早加用接骨續(xù)筋、益腎填精藥物,如補骨脂、骨碎補、煅自然銅、續(xù)斷、杜仲等,使骨骼得到濡養(yǎng),從而促進骨折愈合,且可增加骨密度。
綜上所述,PFNA固定結合益氣化瘀中藥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可促進骨折愈合,減輕疼痛,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