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寒
摘要:隨著經濟發(fā)展,原有的農村經濟管理制度已經嚴重制約經濟發(fā)展,為了更好推動新農村建設,急需要加強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設立產權制度改革小組,對各村級單位排查摸底,清產核資,界定產權所有權歸屬問題,根據需求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實現產權改革。
關鍵詞:提高認識;清產核資;成員界定;產權改革
江蘇省邳州市2018年被確定為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市試點單位。邳州市新河鎮(zhèn)2018年以來積極推進,主動作為,全面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實現全鎮(zhèn)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全覆蓋,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界定,共界定成員57285人,并成立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組建了股份經濟合作社,產權制度改革取得顯著成效,現就如何更好的推進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作一些簡單的分析。
1 強化組織、宣傳引導、層層培訓
邳州市新河鎮(zhèn)成立產權制度改革工作領導組,由鎮(zhèn)領導擔任組長,并設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辦公室,各村分別建立相應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構,報市農村產權制度領導小組辦公室審批通過后,村兩委組織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宣傳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政策,各村經村民討論,表決通過了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鎮(zhèn)工作人員組織各村工作人員進行培訓,要求熟練掌握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相關的政策和業(yè)務。根據邳州市《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的實施意見》(邳委辦[2018]30號)文件要求,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
2 清產核資,摸清家底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第一場硬仗就是清產核資。將集體財產弄清楚,能夠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保障農民財產權益,讓農民充分享受集體經濟發(fā)展成果。堅持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結合歷史原因和現實情況,確定集體資產產權歸屬,并且保持集體資產的完整性,切實維護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財產權益。
清產核資的對象是各村、組集體經濟組織,清產核資的范圍是屬于集體所有的資源性、經營性及非經營性資產。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林地、荒地、灘涂等屬于經營性資產;經營性的房屋、建筑物、機器設備、工具器具、農業(yè)基礎設施、集體投資興辦的企業(yè)及其所持有的其他經濟組織的資產份額、無形資產等屬于經營性資產包括;公共服務的教育、科技、文化、衛(wèi)生、體育等方面的資產屬于非經營性的資產。
主要從四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清查核實。清查資金、資產、資源,摸清債權債務,對相關經濟協議與合同進行全面清理,本著帳實相符的原則清查實物資產,對帳外實物資產進行清查核實、補充登記,認真填寫清查情況登記表。二是進行公開公示。經集體經濟組織同意后,將清產核資工作結果和報告報經鎮(zhèn)級清產核資工作指導小組初審,初審通過后,向本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進行初次公示。對初次公示存在異議的,要根據群眾反映的意見和問題進行核查,對發(fā)現的問題,及時查處,限期改正,進一步完善清產核資工作報告和登記表,并將初次公示群眾反映問題的處理情況、清產核資工作結果等再次公示,征求本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意見。三是確認結界。清產核資工作報告及清查核實結果,經兩次公示無異議后,召開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或成員代表會議,確認清查核實結果,形成清產核資工作決議,并報市、鎮(zhèn)兩級工作領導小組。四是問題處理。對缺乏公開透明的程序、群眾意見較大、合同內容不規(guī)范、租金過低、合同租期過長又沒有對租金價格作調整等合同,予以改正,重新登記,經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統一發(fā)包,同等條件下,原承包人優(yōu)先承包。
新河鎮(zhèn)2018年底已經完成集體產權清產核資工作,而且已錄入全國清產核資管理系統,也做好了相關臺帳資料歸檔工作。新河鎮(zhèn)按照邳州市政府制定下發(fā)的《關于引入第三方機構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的通知》,按要求聘請有專業(yè)資質的第三方機構進行清產核資工作,全鎮(zhèn)19個行政村均由聘請的第三方機構進行清產核資,精準核查各村資產、資源情況,并且出具審計報告。與國土部門對接,進行資源性資產的清查,利用土地第二次調查成果來核實農村集體資源性資產的數據,更加保證了清產核資數據的完整性、精確性和公允性。主要利用高清航拍等技術對集體土地、魚塘、道路、溝、渠、堰以及建設用地等資源性資產進行全面核查。
新河鎮(zhèn)2018以來,結合公共空間清理全面開展清產核資,公共空間清理出來的資產、資源登記造冊,并且納入“三資四化”監(jiān)管平臺和產權交易平臺,公開、公平、公正交易,保證了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僅羅堂村、陳灘村、袁場村等幾個大運河沿岸的村清理出大運河灘面地可耕種面積達200余hm2,全部進入產權交易平臺進行公開發(fā)包,19個行政村共計新增集體經營四荒地653.33hm2,并且對一些簽訂過的有失公允的合同或者被無償占用的水面、溝渠堰、門面房等經營性資源進行清理整治,重新公示,全部進入產權交易平臺進行交易。全鎮(zhèn)通過公共空間清理這一項工作,集體收入增加了351.5萬元,每村平均增收18.5萬元,清理出的資源全部進入省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公開交易,全部納入清產核資范圍,做到了公共空間清理與清產核資工作有機結合,并予以推進。
新河鎮(zhèn)產權交易平臺自2014年正式運行以來,鎮(zhèn)級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已經實現全覆蓋,通過完善農村產權交易規(guī)范化、制度化監(jiān)管職能,所有項目全部錄入產權交易平臺進行交易,結合清產核資工作,新河鎮(zhèn)產權交易中心和三資系統對接,錄入各村所有資產資源信息,建立健全各項交易的明細臺帳,定期進行監(jiān)測,隨時提醒合同到期時間,所有資產資源全部進入產權交易平臺交易,確保清產核資工作的徹底、全面、規(guī)范。
3 成員界定,量化到人
這一步主要是弄清楚具體哪些人享有,這項工作比較容易產生矛盾,而且非常敏感復雜。邳州市新河鎮(zhèn)圍繞保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成員的合法權益,以法律法規(guī)為依據,以群眾認可為標準,以戶籍登記為基礎,參考村規(guī)民約,借鑒實踐經驗,科學界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堅持以法律為準繩,依法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權益,規(guī)范界定程序,實行民主決策,公開決策結果,確保操作符合法律規(guī)定,決策體現群眾意志,成果惠及全體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既要尊重村集體經濟組織發(fā)展歷史,也要尊重長期固定的生產、生活習慣,還應當尊重與村集體經濟組織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的客觀事實,堅持實事求是、統籌兼顧。堅持把村集體經濟成員資格界下工作與化解農村集體分配矛盾結合起來,妥善解決了離異婦女、婚嫁子女、收養(yǎng)人員、農轉非人員等人群的權益問題,從法律、政策、操作層面上維護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共同利益。
界定辦法主要是根據是否擁有農村土地承包權,是否享受過集體福利待遇(農村分配、失地農民保障等),是否與村集體經濟組織形成權利義務關系,按照戶籍關系及戶口遷移時的書面協議(承諾),兼顧各類成員群體的利益,特別注重保護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的利益,分類進行界定。
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蘇發(fā)[2017]32號),在本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享有土地承包權的或已經有承包地的成員可以界定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一是本集體經濟組織內出生,且戶口在本集體經濟組織的人員;二是因合法的婚姻、收養(yǎng)關系,戶口遷入本集體經濟組織的人員;
三是根據國家移民政策,戶口遷入本集體經濟組織的人員;四是戶口遷入本集體經濟組織并實際居住,在原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無穩(wěn)定非農職業(yè),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接納為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人員;五是原戶口在本集體經濟組織的現役義務兵、符合國家有關規(guī)定的士官以及高等院校、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的在校學生;六是原戶口在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服刑人員;還包括依照法律、法規(guī)和國家、省的規(guī)定,有權成為集體經濟組織的其他人員。具體成員界定方案由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協商產生。
4 創(chuàng)新發(fā)展,成立股份經濟合作
由于成立股份合作社存在資源、人才、資金各方面的短缺,早在2017年底,新河鎮(zhèn)另辟蹊徑,開始探索產權制度改革的方法和道路,19個行政村均成立了村集體經營農業(yè)公司,在農業(yè)部門進行登記,屬村全資企業(yè),單獨建帳進行核算,全鎮(zhèn)共流轉土地380多hm2,全鎮(zhèn)各村一年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共1200多萬,村均60多萬元,農業(yè)公司的成立增加了農民收入、積累了一定的資本,也為股份經濟合作社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經濟基礎。
2019年底,新河鎮(zhèn)19個行政村清產核資后,所有經營性資產轉入股份合作社,所有集體經濟組織界定的成員作為合作社的股東,按人分股,一人一股,村集體享有總股30%的股份,經過民主選舉、股權量化、制定章程等程序,全部組建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立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19家,在農業(yè)農村部門進行登記賦碼,并給每戶村民發(fā)放江蘇省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股份證書,村民土地按股折算,年底分紅,農民持股變“股東”,人人享有股權。各村集體經營收入每年除了用于一些集體公益事業(yè)支出外,每年按股派發(fā)紅利,農民收入穩(wěn)步提升。
參考文獻
[1] 陳天寶.農村產權制度改革[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
[2] 崔寶玉,王孝璱,孫迪.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的設立與演化機制——基于組織生態(tài)學的討論[J].中國農村經濟,20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