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神經學家承認,我們的大腦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本領:不需要有意識的參與,就能將一些事情處理好。你自己的生活竟然不能由自己有意識地掌控,這是怎么一回事?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為我們揭開其中的奧秘。
以待機模式繼續(xù)工作
有人稱如果他們想在早上六點起床,只要在睡前將腦袋在枕頭上用力磕六下,就能如愿以償。這是天方夜譚嗎?也許不是。20世紀90年代就有研究表明,這要歸結于大腦奇妙的無意識處理機制。研究人員認為,大腦里的無意識處理機制不僅能在我們的睡夢中感知時間的流逝,而且還能設定某種生物鬧鐘來啟動清醒過程,腦袋磕枕頭的做法可能有助于設置這樣的生物鬧鐘。
睡眠中的大腦還能對語言進行處理。睡眠中的大腦并不會完全關閉,而是繼續(xù)以一種待機模式跟蹤關注周圍環(huán)境。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有些聲音,比如我們的名字,比其他聲音更容易將我們從睡夢中喚醒。
為你做出艱難決定
把艱難的決定留給潛意識,讓它做出比有意識思考更好的決定。這聽起來是不是很棒?這是因為“無意識的意識”可以超越記憶的有限能力,同時處理更多信息??茖W家建議,如果你在思考某個問題被“卡住”時,不妨小睡片刻,或許你醒來之時,就是你“頓悟”的那一刻。
“自動駕駛”狀態(tài)
對于自己經常做的事或已形成的一種習慣,大腦回路會進入“自動駕駛”的巡航狀態(tài)。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的很多事情,無論是開車、煮咖啡,還是打字,都是在不需要有意識思考的情況下進行的。與大腦的其他許多無意識天賦能力不同,這些技能必須先學會,然后大腦才能夠自動完成。即熟能生巧,進入“自動駕駛”狀態(tài)。
跟蹤身體空間位置
大腦無意識地和我們身體周圍的“力場”保持著聯(lián)系,幫助我們更好地感知周圍環(huán)境。
由于大腦的無意識信息處理,我們大多數(shù)人本能地知道我們的四肢在哪里,它們在做什么。這種能力稱為“本體感受”——一種來自于身體和大腦之間的不斷對話,并由此形成對物理的“我”的一種整體感知。這種能力被認為是大腦預測接收各種感官輸入的結果,這些感官輸入來自我們體內的神經和肌肉,以及檢測體外發(fā)生事情的感知能力。
解碼社會信號
只需十分之一秒,我們就能精準地判斷眼前的這個人是否可信。
愛情中的“一見鐘情”,或者是在公交車上對陌生人毫無道理的戒備,可能都是因為潛意識在不斷地為我們做出判斷,而且通常都很準確。
完善和預測信息
每時每刻,大腦接收的信息都遠遠超過它能處理的信息,為了弄清楚這些信息,大腦在我們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不斷將輸入信息和存儲信息進行比較,然后做出預測。研究還表明,大腦可以將一種感知傳達到另一種感知。例如,語音錄音中的某個詞你聽得不太明白,但如果之前你在字幕中看到過同樣的詞,這個詞聽起來會更清晰。
我們的大腦不僅能對外部信息做出假設,還會根據來自身體的情感信號做出預測。例如,當大腦處理了蛇從你散步經過的小徑旁竄出來的信息后,對蛇的有意識的恐懼就產生了。
如果大腦“無意識的意識”能替我們處理很多事情當然很好,但是,如果你根本意識不到無意識想法的存在該怎么辦?一項新的實驗發(fā)現(xiàn),經常冥想者比其他人能更快地意識到他們潛意識做出的決定。至少受試者認為,這次實驗經歷揭示了他們內心之前并不知道它們存在的某些東西。(方陵生/編譯,摘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