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 山東師范大學
關于網絡隱私權概念的界定,在學界并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學者們對此的意見不一。參照王利明教授對隱私權概念的定義,即“隱私權是自然人對自己的個人所享有的權利。對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人領域進行支配的一種人格權”。由此可以看出,隱私權是涉及人格自由與尊嚴的一項權利,是需要尊重和保障的。但近年來由于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使得網民的隱私大量泄漏,這已經是一個十分嚴峻的社會問題。
網絡社會中,對于流量的追求是每個人努力的方向,擁有較高的流量就意味著擁有更大的利益。在這其中,網絡用戶的鼠標每次點擊都會成為一次數據的生成,這份數據就會成為平臺的新流量?;谒惴ê痛髷祿钠脚_已經有許多,在用戶體驗上也已經較為完善,但追求更好的受眾滿意度依舊是他們未來的努力方向。
在這方面如何發(fā)展,就不得不從用戶的個人興趣和個人習慣上下功夫,獲得用戶更多的網絡瀏覽以及消費記錄,并從中分析出個人的興趣,就是平臺最常用的辦法,平臺和平臺之間的數據販賣行為就成了獲得數據的主要來源。這樣表面看來對于用戶個人來說是沒有弊處的,甚至平臺在迎合受眾,盡力滿足受眾的需要。但越是公眾所感興趣的東西,在這方面所花費的時間就會更多,這樣沉浸在網絡上的時間會大大占個人的日常生活,完全被網絡所控制。這樣,因簡簡單單的數據泄露問題而帶來的個人網絡使用行為改變問題,甚至是個人社會行為改變的問題,已經不能將其簡單化的看成是一件小問題了。
近年來,隱私泄露等事件的頻頻發(fā)生讓人們意識到網絡隱私權的重要性。在人格權的保護中,最先受到沖擊的就是關于隱私權的保護。網絡使私人領域更具有公共性的特點,任何信息一旦進入網絡就有可能在全球范圍內廣為傳播。個人數據或者個人信息是個人隱私的一部分,理應受到法律的保護。世界上第一個個人數據保護法源自德國黑森州(1970年),接著,瑞典(1973年)、美國(1974年)、德國(1977年)和法國(1978年)相繼制定了法律。然而,我國對于互聯(lián)網隱私權的法律保護還不夠完善。從這一項立法來看,我國對于網絡隱私權的保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如今的網絡空間中,以獲取流量賺得利潤的方式是一種普遍的方式,平臺推出的產品所獲得的關注量越大,所獲得的利潤也就越高。因此對于網絡平臺來說如何吸引用戶留住用戶是一個巨大問題。這就導致不少企業(yè)利用各種方式獲得網絡用戶的私人信息,以此作為精準投放信息的依據。加之互聯(lián)網企業(yè)的準入門檻不高,一些缺乏社會責任感和行業(yè)自律精神的企業(yè)混跡其中,利用網絡隱私權保護不到位的漏洞獲得了巨大利潤,劣幣驅逐良幣,引起了一股不良風氣。
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隱私權在憲法中的地位,在憲法中沒有明確提出要“保護公民隱私權”的概念,這也對保護公民隱私權留下了漏洞,因此要在法律條文中加上一條,這也能為維護網絡隱私權提供有力的支持。其次,對于網民在網絡上的隱私問題也要做出具體的規(guī)定,規(guī)范解決網絡問題。
在立法之外,互聯(lián)網的行業(yè)自律也是保護隱私權的一種手段,法律有一定的滯后性,不能統(tǒng)攬一切的侵權行為。因此需要行業(yè)自律作為立法之外的補充,共同維護隱私權。要在行業(yè)間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準則,約束互聯(lián)網行業(yè)人員的行為。平臺方在逐利的同時要照顧到社會效益,兼顧公共性原則,不能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顧未來可能出現(xiàn)的危險。同時,面對大數據所帶的一系列侵犯隱私權的問題,我們也不能因此就停止對于大數據的探索,可以在進行大數據分析前做去“個人化”處理,將可能暴露用戶真實身份和個人信息的數據去掉,將這種行為發(fā)展為互聯(lián)網行業(yè)的共同準則。這樣,就能做到與法律聯(lián)合起來,共同保護網絡隱私權。
在如今我們身處的時代,技術的發(fā)展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極大地豐富了我們身處的環(huán)境以及物質文化生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似乎人們已經越來越離不開媒介。但是網民在網絡上每一次的點擊都是一次隱私的泄露,這并非危言聳聽。這種情況下單靠個人警惕是不夠的,因為我們無法不使用媒介。既然這樣,法律的補位是必要的,應盡快提出相應的條例保障網民這項暴露依舊的隱私問題。??抡f我們就像生活在敞式監(jiān)獄中被他人注視著,那被注視已久的我們是時候要依靠法律的到來,給自己拉上一道簾子,讓自己更為自由的生活在網絡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