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為劇種立傳,為藝人樹碑

      2021-01-13 09:46
      創(chuàng)作評譚 2021年1期
      關(guān)鍵詞:采茶戲劇種江西

      采訪人:劉鳳

      劉鳳(以下簡稱劉):萬老師,您好!從您承擔(dān)和主持的課題以及學(xué)術(shù)成果來看,您這么多年關(guān)注的重點一直都在戲曲上。從戲曲志到非遺,再到您的學(xué)術(shù)論著,無一例外,都體現(xiàn)出對戲曲的深度關(guān)注和關(guān)懷。

      萬葉(以下簡稱萬):我從年輕時到現(xiàn)在始終沒有離開過戲曲,可以說戲曲貫穿我整個工作生涯。

      劉:聽說您20來歲進入戲曲界,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為了戲曲而工作著,而且可以說,您的生活也滿滿地都是戲曲。

      萬:是啊,現(xiàn)在雖然退休了,但仍然扎根戲曲,樂此不疲。

      劉:您與戲曲這么深厚的緣分是從什么時候結(jié)下的?

      萬:這就要從小說起了。我的家鄉(xiāng)上饒市廣豐縣,盛行著一種地方戲曲,叫信河班。它唱秦腔梆子亂彈腔,清道光時候我家的鄰縣《玉山縣志》有記載,稱它為西調(diào),是從山西、陜西傳過來的。信河班常在廟會演出,城鄉(xiāng)百姓非常喜愛。

      劉:那您小時候看過很多戲吧?

      萬:很多。我的老家五都鎮(zhèn)有三座古戲臺,一座關(guān)帝廟,一座葛仙廟,一座城隍廟,都有演戲的戲臺。遇到過節(jié)或神誕日子,都要敬神演戲。小時候看見戲班進村,便跟隨演員跑進跑出,看他們號房鋪床、搬箱上臺,晚上鑼鼓一響,便擠進廟堂,看著紅衫進綠衫出,聽著大人們說著戲文故事,數(shù)著演員名字,蹦蹦跳跳湊熱鬧。五都鎮(zhèn)年年辦廟會,歲歲唱大戲。我看過許多戲班,影響最深的有徐老舞臺、長春舞臺。1951年,他們都集中到省城,與景德鎮(zhèn)的饒河班會合于南昌,取名贛劇。

      劉:所以說贛劇對您而言帶有很濃厚的泥土味和家鄉(xiāng)情。

      萬:很熟悉,也很親切。1957年我從江西師院調(diào)到贛劇團,從此,我便與戲曲結(jié)下了因緣,與藝人們交上了朋友。

      劉:您出生于戲曲之鄉(xiāng),童年嬉鬧于戲班,長大后又在劇團工作,而且還是帶有濃厚家鄉(xiāng)味的劇團,可以說您沒有理由不愛戲曲了,這緣分太深了。

      萬:是?。F演員都成為我的老師了。

      劉:怎么這么巧分配到劇團工作?是去搞創(chuàng)作,還是從事戲曲研究?

      萬:不是,我是想去做演員。我在中學(xué)的時候,參加了一次全省歌舞會演,得了大獎。省歌舞劇團要調(diào)我去演歌舞,我喜歡戲曲,所以就給省文化局石凌鶴局長寫信,要求學(xué)贛劇。誰知就來調(diào)令,調(diào)我去省贛劇團。

      劉:那就去當(dāng)演員了嗎?

      萬:沒有。那時劇團有文化的人很少,石局長調(diào)我去是為了幫助劇團做文字工作。正好有位領(lǐng)導(dǎo)在研究聲腔史,他需要一位助手,我就跟他做研究。他就是流沙老師。應(yīng)該說,我研究戲曲是領(lǐng)導(dǎo)安排的。

      劉:正是領(lǐng)導(dǎo)的這一安排,為江西培養(yǎng)了您這位戲曲研究大家。

      萬:因為工作需要,我們要對外宣傳。比如,我們要去外省演出,便要寫說明書,介紹劇種、劇團,要向當(dāng)?shù)貓蠹垖憚≡u文章,這些工作都由我來完成。

      劉:當(dāng)時這種演出多么?

      萬:挺多的。以前戲曲演出很活躍,經(jīng)常出省,多次進京。1959年那一次專門組織了一個江西省古典戲曲演出團進京匯報演出,帶去了三臺戲:一臺是弋陽腔傳統(tǒng)戲《尉遲恭》,一臺是新編的湯顯祖名劇《還魂記》,還有一臺是折子戲,包括贛劇、徽劇和青陽腔三個劇種。

      劉:進京演出前您就需要把劇種、劇目和劇團等相關(guān)介紹資料準備好。

      萬:進京之前,我編了一本《弋陽腔資料匯編》。里頭也有我寫的兩篇文章:一篇是資料整理—《全國各地弋陽高腔概況》,介紹了全國37個弋陽腔支派高腔劇種;一篇是進京前的劇目評述文摘。

      劉:演出結(jié)束后需要寫評論等文章么?

      萬:需要寫一些,大部分是介紹性文章。1959年,弋陽腔進北京,得到專家高度重視,中央各家報紙紛紛報道。我就在做江西劇種的宣傳工作,提供資料、收集信息。北京演出后回省,把首都各家報紙的通訊稿、戲曲界的座談會記錄和專家觀劇的評論文章,收集在一起,編了第二輯《弋陽腔資料匯編》。

      劉:這本資料十分珍貴,至今已有60余年,您還保存著。我看到里頭收錄了很多篇權(quán)威媒體的報道,比如田漢、馬少波、俞平伯等人的文章。

      萬:是啊,都是大家之言。

      劉:您就是這樣在漫長的文字整理工作中開始弋陽腔研究的嗎?

      萬:當(dāng)時,研究弋陽腔的文章很少,我們只能從前人的筆記、會刊或某些文稿中摘錄一些有關(guān)的片言只語。流沙老師編印的《弋陽腔史料七十種疏解》,成為我們研究弋陽腔最珍貴的文獻依據(jù)。這個時期,我又在流沙老師的指導(dǎo)下,收集抄錄了近現(xiàn)代學(xué)者研究弋陽腔的文章,如周貽白的《明傳奇與弋陽腔》、黃芝岡的《弋陽腔考》等,有的是全文,有的只是雜錄,編輯了第三輯《弋陽腔資料匯編》。就這樣,我慢慢地開始研究弋陽腔了。

      劉:您也是從弋陽腔研究開始,進而深入江西戲曲其他劇種的研究。

      萬:是啊,從明代的弋陽腔走來,一直到清代亂彈、花鼓采茶戲。

      劉:您研究江西戲曲幾十年,承擔(dān)了《中國戲曲志·江西卷》(下文簡稱《戲曲志》)、《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的編纂工作,對江西戲曲可以說是如數(shù)家珍。您能介紹一下我們江西的戲曲劇種嗎?

      萬:在1954年的時候,江西開展了第一次地方劇種普查工作。當(dāng)時將江西戲曲分為古典大戲劇種和民間小戲劇種兩類。古典大戲劇種就是高腔、昆曲和皮黃戲;民間小戲劇種則包括采茶、花鼓和三角班,總稱采茶戲。

      劉:所以說贛劇、九江青陽腔、東河戲、吉安戲、瑞河戲、撫河戲、宜黃戲、寧河戲、西河戲和婺源徽劇這些劇種都屬于古典大戲劇種。這些劇種是如何被挖掘出來,又是如何逐一定性的呢?

      萬:在一次次劇種普查、審定中,不同劇種的面貌逐漸清晰,劇種特征凸顯出來了。我們根據(jù)劇種的來龍去脈和個性來確定他們劇種的類別,載入《戲曲志》史冊。

      劉:《戲曲志》是國家組織編纂的,是國家行為,可以說列入《戲曲志》中的劇種都是得到國家和社會認可的,是有官方身份的劇種。這些劇種名稱,是在調(diào)查過程中形成的,還是以前歷史傳承下來的?

      萬:基本上是后期形成的。比如說贛劇,贛劇是一個新合成的劇種。雖然說贛劇是我們江西的代表性劇種,但“贛劇”這個稱呼是從20世紀50年代初才開始有的。1950年,江西省文化部門對流傳在贛東北地區(qū)的饒河戲和信河戲進行了深入的調(diào)查及研究,認定它們的歷史與聲腔大同小異。它的主要聲腔包括弋陽腔、昆腔、亂彈腔,舊時稱為三合班。

      劉:其他劇種也像贛劇一樣,在調(diào)查過程中經(jīng)過了整合嗎?

      萬:其他的劇種基本上是尊重歷史。我們在調(diào)查過程中,將他們記錄下來,整理相關(guān)資料,在戲曲志中給他們立條目。只是名稱會稍微調(diào)整一下,比如說東河戲,之前稱為東河班;宜黃戲,之前稱為宜黃班;寧河戲,之前稱寧州大班;西河戲,之前叫星子彈戲;等等。

      劉:之前聽您介紹1959年時,弋陽腔進京演出了,為什么在1980年代編寫《戲曲志》時沒有弋陽腔劇種條目呢?是因為將它作為贛劇中的一種聲腔了嗎?

      萬:應(yīng)該明確的是弋陽腔是一個劇種。為什么沒有將弋陽腔列為獨立劇種,說來比較復(fù)雜,也爭論了很多年。弋陽腔是一個歷史十分久遠的劇種,是中國戲曲有文獻記載的最早聲腔之一。它開辟了中國戲曲俗文化的道路,形成了一個強大高腔群,孕育著全國13個省47個劇種的形成與發(fā)展,如湘劇、川劇、贛劇和浙江金華的三個高腔劇種,它的歷史價值十分珍貴。

      劉:您當(dāng)年決定研究弋陽腔,也是被它的藝術(shù)魅力感染了吧?

      萬:1951年,省戲改會在饒河戲中發(fā)現(xiàn)了弋陽腔傳統(tǒng)劇目《江邊會友》,并調(diào)查到了當(dāng)時健在的弋陽腔藝人十余位。他們都是清代萬年弋陽腔王老義洪班的傳人,清朝咸豐、同治年間由他們的師傅帶到鄱陽、樂平和景德鎮(zhèn)饒河班中。1959年,我還專門對他們進行了一次采訪,了解了他們演出弋陽腔的劇目和表演。當(dāng)時尚能演出弋陽腔江湖十八本的十三本戲碼,如《珍珠記》《賣水記》的全本,《八義記》的程嬰救主、《長城記》的送衣哭城、《古城會》的秉燭夜讀、《金貂記》的江邊會友,等等。他們談起各自的行當(dāng)表演繪聲繪色。當(dāng)時我做了一次老藝人的調(diào)查,寫了一篇《弋腔前輩藝人話今昔》的采訪筆記,記下了《書館相會》小生見珠思妻的表演,《程嬰救主》正生義薄云天的身段,正旦孟姜女萬里尋夫的臺步,關(guān)公夜讀春秋凈行威嚴的架勢,以及花臉尉遲恭解甲歸田的大將風(fēng)度。第一次認識弋陽腔的藝術(shù)風(fēng)采和它的價值,覺得它真的很古典、質(zhì)樸、粗獷。

      劉:當(dāng)初您是如何著手研究的呢?

      萬:從最基本的劇本校對開始。逐年來,我校對了一批贛劇劇本,從校對過程中了解劇種,熟悉劇目,為研究打下基礎(chǔ)。翻看文獻,深入農(nóng)村調(diào)查,每次與藝人們聊天,都能有收獲,讓人很興奮。

      劉:我記得您后來開展木偶戲研究和調(diào)查起因也是為了弋陽腔吧?

      萬:這件事說來也好玩。編戲曲志時,聽上饒的同志說橫峰有《西游記》《目連戲》《三國傳》,這是弋陽腔劇本,我很想去看看,但當(dāng)時沒有去成。后來,搞非遺的時候,跟橫峰文化館的幾位同志一起去調(diào)查木偶戲,其實我是去調(diào)查弋陽腔的,想了解弋陽腔連臺本戲,了解木偶戲與弋陽腔的關(guān)系。經(jīng)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橫峰的提線木偶,脫胎于宋代話本的《西游記》,而且能演24個夜晚,很明顯它與弋陽腔連臺大戲有密切關(guān)系。特別是木偶戲中有大量的目連戲,不同的木偶戲有不同的目連版本:提線木偶有變文本,手端木偶有寶卷本。弋陽腔的第一個劇目就是《目連救母》。不僅如此,我還發(fā)現(xiàn)木偶戲全套偶身是24個木偶頭像,而弋陽腔供奉的祖師爺是24位老郎菩薩,可見弋陽腔與木偶戲有很深淵源。所以我認為弋陽腔是從木偶戲過來的,這是我調(diào)查木偶戲的最大收獲。后面我還開展了幾次木偶戲調(diào)查,就單純是沖著木偶戲去的。

      劉:您在研究弋陽腔的路上,旁征博引,而且收集了許多資料,但為什么《戲曲志》中沒有見到弋陽腔這一劇種呢?

      萬:說來話長,真是一波三折!

      劉:從您剛才說的第二輯《弋陽腔資料匯編》收集的文章可以看出,當(dāng)時戲曲界的領(lǐng)導(dǎo)和專家們都是承認弋陽腔的劇種地位的。為什么編志時,確立弋陽腔的劇種地位會遇到這么多坎坷呢?

      萬:1950年代那些大家,對文化遺產(chǎn)有著深厚感情,而且做學(xué)問非常嚴肅認真。當(dāng)時史學(xué)家王古魯先生看了弋陽腔《江邊會友》后,立即把弋陽腔劇本與明代富春堂《金貂記》對比,詞句幾乎一致,其舞臺演出場面,也與明刊本《玉谷調(diào)簧》敬德釣魚插圖一樣。古劇新生,所以一時引起媒體轟動,《光明日報》《人民日報》《北京晚報》等多家報紙紛紛報道?!侗本┩韴蟆房橇恕妒锥嘉枧_回響有三百年歷史的劇種 ?贛劇弋陽腔明晚將登場》,新華社刊登了《獨具風(fēng)格 ?推陳出新 ?古老的弋陽腔在京公演》。這些權(quán)威媒體刊登的文章都表明了專家們的態(tài)度,當(dāng)時郭漢成、張庚、田漢、馬少波、俞平伯撰文或在座談會上極贊弋陽腔的挖掘與發(fā)展。

      劉:既然是這樣的話,那為什么到了1980年代又不承認了呢?

      萬:1980年代,編寫集成志書時,有專家認為明代弋陽腔不存在了。他們說湯顯祖記載明代江西弋陽腔已經(jīng)調(diào)絕了,后來的只能算是一種高腔,所以不同意立傳?!稇蚯尽分须m然在劇種中沒有弋陽腔這一條目,但是由于我和編輯部堅持,在全書的其他部類,如劇目、音樂、表演、美術(shù)、班社、古戲臺、藝人自傳等都有弋陽腔條目。遺憾的是弋陽腔在《戲曲志》中始終是一個無頭的劇種。另外一部《江西音樂集成》中連“弋陽腔”三個字都不肯提,只寫?zhàn)埡痈咔弧?/p>

      劉:2004年申報非遺時為什么又承認呢?

      萬:說來話長。2004年在申報非遺的時候,弋陽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專門成立了一個搶救保護弋陽腔工作委員會,縣委書記任主任,縣長、副縣長任副主任,相關(guān)部門領(lǐng)導(dǎo)任委員,還特聘我做顧問。申報之前,準備在弋陽舉辦一次全國性的弋陽腔學(xué)術(shù)研討會,邀請各省有關(guān)專家赴會。由縣委書記帶隊,委托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召開一個座談會,想聽聽北京專家的意見,是否同意召開弋陽腔學(xué)術(shù)會??僧?dāng)時在會上好長時間沒有人發(fā)言,后來戲研所的王安奎老所長提議,是否請江西的同志說說,點名要我談?wù)?。從哪里說起呢?就從我愛人學(xué)戲談起。我愛人是1953年招進江西省弋陽腔演員訓(xùn)練班的,訓(xùn)練班集中了全省11位弋陽腔名師,他們都是清末民初的弋陽腔老藝人,招收了28個小學(xué)員,在南昌培訓(xùn)5年,教學(xué)了一批弋陽腔傳統(tǒng)折子戲,錄制了218首弋陽腔曲牌,畢業(yè)后留省工作,組建了江西省古典戲曲劇團,專演弋陽腔和其他高腔戲劇目。

      劉:據(jù)說,聽完您的介紹后,基本上同意弋陽縣舉辦這個學(xué)術(shù)會,但會議用什么名稱又有不同的意見,當(dāng)時是什么情況呢?

      萬:弋陽縣提議會議名稱用“全國弋陽腔學(xué)術(shù)研討會”,但有人對弋陽腔是否存在還有懷疑,所以提出只用“全國高腔學(xué)術(shù)研討會”。我說用“弋陽腔—高腔學(xué)術(shù)研討會”,戲曲研究所所長劉禎說:“中間加上一橫,這個標題太長了。這樣吧,就用‘全國弋陽腔(高腔)學(xué)術(shù)研討會?!边@樣既肯定了弋陽腔,又照顧了參會代表的廣泛性。大家一致同意,在會上就這樣定下來了。從北京回來后,我籌劃了兩樁事:一樁是準備排演了一臺弋陽腔傳統(tǒng)戲—《江邊會友》;第二樁布置了一個弋陽腔展覽館。我設(shè)計了三個展廳,第一個是關(guān)于文獻與歷史,第二個是關(guān)于藝人和劇目,第三個是關(guān)于實物與古戲臺。

      劉:弋陽腔的歷史有500多年,文獻記載很豐富吧?

      萬:我選擇了六條文獻記載,條條記載的都是江西弋陽腔。如湯顯祖說的“江以西為弋陽,其節(jié)以鼓,其調(diào)喧”,徐渭說的“今唱家稱弋陽腔,皆出于江西”,魏良輔說的“腔有數(shù)樣,至徽州、江西、福建俱有弋陽腔,永樂間,云、貴二省皆作之”。在這個展廳里面,展出弋陽腔的民俗,有弋陽民間燈彩的照片、明代弋陽腔山歌的照片以及弋陽腔12本連臺本戲的手抄本。第二個展廳展示了11位弋陽腔清代老藝人的大幅照片,并標出了各自的出生年代與行當(dāng)。同時,展示了現(xiàn)代弋陽腔演出的劇照和活動,尤其是翻拍了一張1959年毛主席接見江西省贛劇院弋陽腔《還魂記》主要演員的合影。毛主席看了弋陽腔《還魂記·游園驚夢》后贊譽了四個字: “美秀嬌甜?!钡谌齻€展廳是戲臺,制作了一個明景泰年間演出弋陽腔的古戲臺,還有一個立體的三層花戲樓,這個花戲樓是弋陽腔專門演出目連戲用的,上層是天堂,下層是地獄,中間是人間。整個展廳一直循環(huán)播放著《還魂記》的唱段,營造著弋陽腔的氣氛。會議專家參觀了展覽館以后,大都感受到弋陽腔還在弋陽縣。

      劉:在這個會議之后,弋陽腔成功申報了國家級非遺,這就意味著弋陽腔第一次得到了國家的承認和社會的認同。既然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它的劇種地位理應(yīng)確立了,為何后期還在爭論呢?

      萬:我也沒有想通。在2015年全國戲曲劇種普查時出現(xiàn)了這個問題,再一次有人不承認江西弋陽腔的存在。其認為現(xiàn)在江西現(xiàn)存的弋陽腔是清代的高腔,不是明代的弋陽腔,理由有三點:第一,“你有明代弋陽腔劇本嗎?”第二,“你們有明代弋陽腔的唱腔嗎?”第三,一口認定“今天江西的弋陽腔是從浙江傳過來的”。

      劉:那怎么解釋呢?

      萬:好呀,我們完全可以用文獻回答他。第一,江西弋陽腔現(xiàn)存的十八本傳統(tǒng)戲,如《珍珠記》《十義記》《清風(fēng)亭》《長城記》。明代《遠山堂曲品》說韓朋《十義記》父子相會一場,“弋優(yōu)演之,能使觀者出涕”;《清風(fēng)亭》一出,“弋優(yōu)盛演之”,表演逼真,“宛然當(dāng)年情景”;《曲??偰款}要》說《珍珠記》“賓白村鄙,乃弋陽之最下者”;《長城記》,“有弋陽腔專演杞良妻哭倒長城者”。這些都是弋陽腔的劇本,數(shù)百年來,長演不衰,成為弋陽腔的江湖名劇。第二,古代是沒有音響的,難道沒有音響的曲譜就不算明代遺存的聲腔嗎?第三,江西的弋陽腔自誕生以來,一直向外流傳,弋陽腔遍天下,北京、南京、江蘇和浙江的弋陽腔都是江西傳過去的。浙江更是弋陽腔的流布地,從明至清代代不絕。明代末年在蘭溪的酒樓游樂、清代寧波漁民的出海祭祀和海寧的皮影戲演劇,都唱弋陽腔。明末寧波人李鄴嗣《 ?東枝詞》有詩記載:“海船齊到大鳴鑼,上水黃魚網(wǎng)得多。先買肥牲供羊廟,弋陽子弟唱婆娑?!鼻宕獒豆披}官曲》記載影戲演唱弋陽腔說:“新年影戲聚星缸,金鼓村村鬧夜窗。艷說長安佳子弟,熏衣高唱弋陽腔。”海寧是浙江海鹽腔的基地,但演出皮影戲還是要唱弋陽腔,可見弋陽腔在浙江流布之廣、影響之大,觀眾之愛非常深厚。

      劉:雖然這些解釋有理有據(jù),但弋陽腔還是沒“上戶口”。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在努力傳承這份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

      萬:這些年江西為傳承弋陽腔做了很多事。2015年,江西省藝術(shù)研究院舉辦了“弋陽腔音樂人才培訓(xùn)班”,錄制了200多首弋陽腔傳統(tǒng)曲牌,申報了弋陽腔第一劇目目連戲為國家級非遺項目,連續(xù)復(fù)排了弋陽腔目連戲經(jīng)典劇目。這些活動我都參與其中,感覺很有意義。此外,我還整理了目連戲劇本,并再一次收集了弋陽腔目連戲單篇本和木偶本。

      劉:我們做的工作觀眾是承認的,總有一天,專家們也會認可。

      萬:前兩年弋陽腔新編劇目《方志敏》在北京演出,就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劉:剛說起國家級非遺,讓我想到永修丫丫戲。丫丫戲也是您挖掘出來,并幫助地方申報的國家級非遺項目。獲批了國家級非遺,不管外人是否認可它的劇種地位,但在當(dāng)?shù)匕傩招哪恐兴褪且粋€獨立劇種,是屬于他們的文化。您是如何確立丫丫戲這一劇種的呢?

      萬:丫丫戲,我調(diào)查了好多次。前兩次是一般采訪,第三次才詳細了解。那次是一位文化館的一位同志陪我去的。聽說他們想申報非遺,有人說丫丫戲是野戲,藝人們很氣憤。于是我就下鄉(xiāng)找劇團,看了他們的表演、服裝、道具。他們的道具很簡樸,全是自己做的,木頭刀、竹子劍,非常粗糙。用粗布做戲衣,上面繡些花朵,很原始。他們原是坐唱的,后來才搬上舞臺,現(xiàn)在農(nóng)村還是坐唱班多。20世紀50年代全縣有40多個班社。大家都說它是曲藝,不是戲曲。

      劉:您認為它是戲曲,是一個獨立的劇種,依據(jù)是什么?

      萬:它很原始,俗稱板凳戲,是曲藝向戲曲演變的一種藝術(shù)形態(tài)。它有自己的行當(dāng),有劇本,有化妝表演;它稱大花叫大王,小花叫小子,小旦叫丫鬟,花旦叫小姐,是行當(dāng)?shù)念悇e,又像是角色的稱呼,一叫生旦凈末丑,是戲曲行當(dāng)雛形的名字。它的表演,只在舞臺走十字步,演員上臺交叉行走,直線旋轉(zhuǎn)。男女角色,手拿折扇,上下?lián)u擺,左右搖動,或快或慢,忽輕忽重,傳情達意,僅此而已。劇本一唱到底,不分場次,好像是人物的分檔說唱。

      劉:丫丫戲?qū)儆诿耖g小戲范疇。但江西民間小戲劇種很多,有花鼓、采茶、花燈和三角班等等,外界對江西各地小戲都叫采茶戲,怎么分別它們是不同的性質(zhì)呢?據(jù)說經(jīng)過了好幾次的調(diào)查、審定才確立呢。

      萬:江西小戲劇種,經(jīng)過反復(fù)論證最后確定都以地名命名,如南昌采茶、武寧采茶、高安采茶、贛南采茶等等。

      劉:新中國成立以后,江西采茶戲做了四次調(diào)查,最后才確定為17個民間小戲劇種。

      萬:這四次調(diào)查分別是在1954年、1978年、1982至1995年和2006年至2008年。在這四次調(diào)查中,分別召開了各地研討會,重點深入實地考察,專門組織相關(guān)人員出省調(diào)查,尋找江西采茶戲的來龍去脈。

      劉:那這17個民間小戲劇種最后是如何確立的呢?如何給它們立傳呢?

      萬:經(jīng)過曲譜對比、實物論證、資料查閱和藝人的口碑傳說,最終確立了它們的各自劇種身份。第一次是在1954年,這次調(diào)查登記的民間小戲劇種有9個:其中4個定名為采茶戲,5個稱為地方戲。這4個采茶戲是南昌采茶戲、武寧采茶戲、景德鎮(zhèn)采茶戲和贛南采茶戲,5個地方戲是高安地方戲、吉安地方戲、撫州地方戲、寧都地方戲和萍鄉(xiāng)地方戲。

      劉:地方戲是劇種名稱嗎?

      萬:不是,這是一個戲曲流布范圍和傳播的概念。劇種性質(zhì)不明,只以地方戲統(tǒng)稱。

      劉:也就是說第一次普查發(fā)現(xiàn)9個民間小戲劇種。

      萬:是的,到了第二次,也就是20世紀70年代末,增加到了11個劇種。1978年,為了協(xié)助國家編寫《中國戲曲曲藝詞典》,進行了第二次戲曲調(diào)查。這次調(diào)查取得了兩項新的成果:一是增加了兩個劇種,即贛東采茶戲和高安鑼鼓戲;二是重新界定了5個劇種的名稱,改高安、吉安、撫州、寧都和萍鄉(xiāng)5個地方戲為采茶戲。

      劉:為什么要將之前的5個地方戲更名為采茶戲呢?

      萬:因為地方戲是一個泛名,采茶戲是劇種專稱。采茶戲是有起源與自身演變歷史的。比如,采茶戲大都起源于茶歌、茶舞和茶燈。高安采茶的八女執(zhí)燈唱茶歌;寧都采茶,出現(xiàn)道光禁演“三角班采茶戲”的禁令;撫州采茶,有乾隆《古竹枝體》詩詞和同治《東鄉(xiāng)縣志》唱“元宵采茶”的佐證;萍鄉(xiāng)采茶,有清道光“二旦一小花面所唱采茶戲”的筆記。而吉安與寧都則是花鼓與采茶的合流,吉安地區(qū)先有花鼓班,發(fā)起于吉水,繼而吸收贛南采茶戲。寧都采茶也是身兼花鼓、采茶兩種,花鼓傳自吉安永豐,采茶來自贛南興國,它們最初都是一旦一丑,兩琴一梆伴唱。清乾隆年間開始,花鼓與采茶合而為一,統(tǒng)稱為“采茶三腳班”。因為他們的起源及歷史都與茶有關(guān),所以將其更名為采茶戲。

      劉:江西民間小戲的更名是依據(jù)他們的起源來確定的吧?

      萬:是呀!江西的民間小戲起源主要有三種說法:第一種是起源于秧歌、采茶山歌或小曲,采茶戲就是來源于這種;第二種是來源于元宵花燈,花燈戲主要從這里來,如萬載花燈戲;第三種是來源于花鼓、連廂和金錢板的踏歌表演,花鼓戲就是來源于此。根據(jù)各劇種的起源,基本可以判斷他們屬于哪一類。

      劉:后面對民間小戲劇種又進行調(diào)整了嗎?

      萬:這要算第三次調(diào)查了,時間是1982年至1995年。經(jīng)過這次調(diào)查最后確定了17個劇種。這次調(diào)查是為編纂《中國戲曲志》而開展的,持續(xù)時間長,中間又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82—1984年,當(dāng)時確立了15個劇種,也就是在之前的基礎(chǔ)上新增了九江采茶、袁河采茶、萬載花燈和贛西采茶等4個劇種。這15個劇種,1984年省戲曲志編輯部編成內(nèi)部資料,供全省各地編志時參考。第二個階段是1985年,協(xié)助上海辭書出版社編纂《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當(dāng)時15個民間小戲劇種全部收入到了辭典中,每個劇種分別包括源流沿革、劇目概況、藝術(shù)特點、音樂唱腔和班社藝人五個方面的內(nèi)容。這部大辭典1995年出版了。第三個階段是1998年《中國戲曲志·江西卷》面世,正式寫進戲曲志中的采茶戲劇種,又新增了靖安湖調(diào)和贛中花鼓兩個,一為采茶,一為花鼓,共計17個劇種。至此為止,戲曲志為17個采茶戲劇種立了傳,每個劇種都介紹了它們的歷史、劇目、音樂和表演。

      劉:除了17個采茶戲劇種外,戲曲志中還特別提到了江西采茶戲的流派問題。書中說:“采茶腔,由于音樂風(fēng)格和語言色彩的不同,分為贛東、贛西、贛南、贛北和贛中五大派,各個流派又因地理山川、風(fēng)格習(xí)慣和鄰近戲曲的影響,遂又形成若干劇種?!焙芏嗳藢》N與流派混在一起,理不清楚。

      萬:有這種情況,有些介紹采茶戲的文章或是著作并未完全解釋清楚,所以沒有系統(tǒng)了解過我們江西采茶戲的讀者可能會弄不清楚。我們江西17個采茶戲劇種,也就是17個民間小戲劇種,可以分為五個流派。贛東一派就是贛東采茶戲,它流行于贛東北地區(qū)的鉛山、弋陽、樂平和貴溪等縣。贛南一派只有1個劇種,就是贛南采茶戲,它流行于贛州地區(qū)16個縣市和吉安地區(qū)的遂川、萬安等縣。贛西一派包括兩個劇種,一個是永新采茶戲,另一個是萍鄉(xiāng)采茶戲,流行于永新、蓮花、寧岡、安福、萍鄉(xiāng)、萬載、宜春、銅鼓和寧岡等地。

      劉:永新采茶戲就是贛西采茶戲吧?

      萬:對,因為它位處贛西的羅霄山脈一帶,所以稱它為贛西采茶戲。贛北采茶包括5個劇種,即九江采茶戲、武寧采茶戲、南昌采茶戲、景德鎮(zhèn)采茶戲和靖安湖調(diào),分別流行于九江地區(qū)、南昌地區(qū)和景德鎮(zhèn)等贛東北幾個縣。贛中采茶則有7個劇種,包括撫州采茶戲、吉安采茶戲、瑞河釆茶戲、高安采茶戲、袁河采茶戲、贛中花鼓和寧都采茶戲等,流行于贛中吉安、撫州等30多個縣市。只有寧都采茶戲位于贛南,流行于贛南地區(qū)的寧都、于都、興國、石城、瑞金和贛中的永豐、宜黃、廣昌以及福建的邵武、光澤、建寧、寧泰、長汀、連城、寧化等縣。

      劉:這五路17個劇種,雖然是不同的劇種,各具特色,但既然都稱為“采茶戲”,他們是否有相同的特征呢?

      萬:有的。這五路采茶在歷史衍變上,除贛南一路外,都經(jīng)歷了茶歌、茶燈、茶戲(即兩旦一丑的三腳班)、七子班和半班五個發(fā)展階段。茶歌階段的記載最早出現(xiàn)在明代萬歷年間,后來由茶歌發(fā)展到茶燈。茶燈又叫燈帶戲,隨著燈隊,先群舞對唱,后扮一旦一丑,當(dāng)場表演對子戲,如《秧麥》。景德鎮(zhèn)采茶稱這個對子戲為“地戲”,萬載花燈稱為“踩地老鼠”,因為都在街道廣場演唱,沒有登上前臺。第三個階段便發(fā)展為茶戲,也就是我們說的三腳班。三腳班又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兩旦一丑,后來發(fā)展為生旦丑三腳班。生旦丑三腳班是江西采茶戲發(fā)展中的一個節(jié)點時期,它由地戲向舞臺發(fā)展,由小戲向大戲轉(zhuǎn)化,由牌子曲向板腔體衍變。

      劉:這種三腳班就是七子班嗎?

      萬:對,為什么叫七子班呢?因為全班七個人,包括兩旦一丑一生三行四角色,再加上一鼓、兩鑼、一鈸三個樂手,全班共七人,所以又叫七子班。這種組成,雖然人員少,但它卻是江西采茶戲由初級向高級跨越的關(guān)鍵階段。

      劉:為什么這樣說呢?

      萬:因為與以前相比,從七子班起增加了小生一行,有了小生就可以扮演書生型的角色了。第二,此時出現(xiàn)了板腔體音樂,也就是說有了行當(dāng)主調(diào)。第三,有了小生,有了板腔體音樂,那很多復(fù)雜的大戲就可以演了。他們最初有十三本大戲,贛北、贛東、贛中三路采茶戲皆有老十三本戲碼。

      劉:確實,這個變化都是由小生這一行當(dāng)?shù)募尤霂淼?。七子班階段,雖然有質(zhì)的發(fā)展,但它還只有三個行當(dāng)。到了半班階段,才發(fā)展為生旦凈末丑五個行當(dāng)。半班這一稱呼是什么意思呢?

      萬:半班是相對大班而言的。因為采茶戲基本上不演武打戲、蟒袍戲,所以稱為半班。現(xiàn)在基本上還是這樣的。

      劉:從七子班進入半班階段,他們的劇目也發(fā)展迅速,之前的十三本大戲已經(jīng)不斷發(fā)展壯大,發(fā)展到三十六本、四十八本,可見雖然是民間小戲劇種,但對大戲的發(fā)展都十分重視。

      萬:江西五路采茶的劇目,東西北中四路大多數(shù)演大戲。武寧、九江、景德鎮(zhèn)采茶號稱大戲三十六,小戲七十二;南昌采茶更多,大戲有四十八本,當(dāng)時還有“發(fā)不發(fā),四十八”的說法;寧都采茶更有幾十本連臺大戲;唯獨只有贛南一路始終唱小戲,演的是生活趣聞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鄉(xiāng)村小販的故事,如《賣雜貨》《賣小菜》《張三賣肉》《王婆賣酒》等等,不僅在歷史衍變、劇目上特點鮮明,在音樂、表演方面也很有特點。比如表演方面,除贛南采茶仍保持兩旦一丑的三腳面貌,其他各路的行當(dāng)都增加了,有的增加了生旦凈末丑五行,有的發(fā)展為三生三旦兩花面的八行體制。因為不演蟒袍戲和武打戲,所以江西五路采茶戲都不設(shè)二花臉。

      劉:采茶戲一般上演家庭生活故事、普通百姓的愛情故事和小販的販賣活動等,在歷史上曾被當(dāng)作淫戲到處東躲西藏,后來也是行走于鄉(xiāng)村田野,不被人重視?;蛟S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很多民間小戲會像瑞河采茶戲和景德鎮(zhèn)采茶戲等劇種一樣逐漸走向消亡。但正是因為有戲曲志,存活在民間底層的小戲也能被詳細記錄在國家志書中。不僅如此,這種藝術(shù)背后的民間藝人的技藝也受到尊重,被列入志書當(dāng)中。

      萬:是的,志書中為很多人立了傳。戲曲志傳記部分不僅記錄了像湯顯祖、朱權(quán)、譚綸、周德清等江西籍戲曲知名大家,也為社會底層的藝人留下了精彩一筆。比如廣信班女演員繆金鳳,出身梨園世家,7歲時母親就去世了,8歲便跟隨父親學(xué)藝。她雖然從未讀過書,但從小學(xué)抄劇本,加上記憶力特別好,這讓她對各路表演都十分熟悉。由于她日子過得非???,積勞成疾,經(jīng)常帶病登臺,年紀輕輕就去世了,只活了30歲,非??上?。

      劉:傳記中記錄了很多民間藝人,比如因分娩去世的吳桂蘭,在“反右傾”運動中自殺的蔡曄邦,在“文革”中病逝的武寧采茶戲年輕女演員夏考秀,因車禍去世的贛中花鼓班年輕女演員李秀英,等等。據(jù)了解,在以前,如果藝人在演戲的過程中去世,如無親友料理后事,一般就直接由戲班安置。

      萬:是的,以前老藝人的碑文,或在后臺墻上畫一個靈牌,比如“××公之位”。每個戲班到此演出都要點香祭拜,這就是他們的江湖規(guī)矩。還有一種是在后臺的墻壁上寫一行文字,比如興國良村萬壽宮壁上留言:各位貴堂,田村劉長壽在此身故,倘若下班貴堂梨園先生,念在梨園同行,燒紙代幣,保佑合班平安。光緒乙未年五月二十八日題字。

      劉:可見,當(dāng)時藝人們的社會地位是十分低的,勞累一生,身后能有幾行文字留下,同行能點香祭拜就算是尊重了,而戲曲志是在國家志書上為大批民間藝人樹碑立傳。關(guān)于這方面的重要意義,或許在《中國曲藝志·江西卷》中得到了更大的體現(xiàn)。

      萬:確實,很多人都認為江西曲藝就是盲人、乞丐的說唱。在曲藝志中,我們?yōu)槠蜇ち鳎瑸槊と藰浔?,為那些不知名姓的草根藝人留名。因為有他們這些群體,江西曲藝才有自身的歷史,才有多姿多彩的藝術(shù),才能得以代代流傳。

      劉:藝人也能進入國家志書,被樹碑立傳,實屬不易。

      萬:是的,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安遠縣有位討飯的女盲子,沒有名姓,只叫抄蕌子,是贛南教化歌女藝人。她從小便靠乞討為生,后身邊聚集了一群女乞丐,以演唱教化歌為生。她們都是盲人,由一個男盲子牽著,平時三四個人一組,去給聽眾唱曲助興。她們唱的大多數(shù)是勸人為善、孝敬公婆、勤儉持家的故事,老百姓都很喜歡聽,所以也常會邀請她們。抄蕌子,年輕貌美,嗓子很好,又會表演,穿著打扮也很干凈,深受老百姓喜歡。她雖然不識字,但聰明機靈,既從師傅那學(xué)會了各類教化歌唱本,又學(xué)會了京戲、祁劇等戲曲唱腔,還能自編新詞小曲,最著名的就是根據(jù)安遠縣城十大名勝編成的《十樣景》,長唱不衰。她不僅在本縣城鄉(xiāng)活動,也經(jīng)常到周邊縣演唱,在當(dāng)?shù)孛麣獠恍 ?/p>

      劉:曲藝藝人大多是盲人,生活真的不易。被日寇殺害的王裕仁也是盲人,而且夫妻二人均死于日寇之手。

      萬:王裕仁是永新小鼓藝人。他從小雙目失明,因為家鄉(xiāng)鬧災(zāi)荒,沿街乞討到了永新,在圣恩堂拜師。他非常聰明,而且記憶力好,吸收能力強,幾年時間就學(xué)會了很多曲目,為永新小鼓的改革帶了好頭??谷諔?zhàn)爭時期,1944年吧,永新被日本軍占領(lǐng)了。有一天,他妻子正在做飯,一個日本兵闖入想強奸他妻子。王裕仁拄著拐杖正好從外面回來,聽到妻子的叫喊聲,急忙撿起一塊石頭,將日本人打昏在地,他妻子操起菜刀將那日本人砍死了。夫妻二人正要把日本兵尸體藏起來的時候,被一群鬼子發(fā)現(xiàn)了,沖他們連開了幾槍,夫妻倆就這樣被打死了。后來日本人被退守在城外的國民黨炮兵用炸彈給炸死了,日本軍官氣急敗壞,一把火把養(yǎng)濟院燒了,連著周邊的學(xué)校、倉庫、民房都燒著了,燒了兩天兩夜。

      劉: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曲藝志傳記部分記錄了100多位藝人的事跡,絕大部分藝人都是身體殘疾,出身貧苦,一生顛沛流離。曲藝志能給他們立傳,體現(xiàn)出國家及編纂團隊對藝人的尊重及深厚的人文關(guān)懷。您這一生,為劇種立傳,為藝人樹碑,為后世留瑰寶,令人敬仰。

      萬:文化就是這樣,需要一代代傳承下去。

      (作者單位:萬葉,江西省藝術(shù)研究院;

      劉鳳,江西省藝術(shù)研究院)

      猜你喜歡
      采茶戲劇種江西
      小劇種大舞臺
      關(guān)于“守望瀕危劇種”的呼吁
      吉安采茶戲的產(chǎn)業(yè)化研究
      新時期撫州采茶戲的發(fā)展研究
      南昌采茶戲與萍鄉(xiāng)采茶戲之比較研究
      我愛家鄉(xiāng)的采茶戲
      青花瓷里覓南山——江西
      揚劇老生表演藝術(shù)淺識
      江西是個好地方
      长岛县| 尖扎县| 河北省| 富宁县| 兴业县| 自贡市| 平和县| 准格尔旗| 中山市| 应城市| 汶上县| 闽清县| 永嘉县| 辽宁省| 伊通| 郁南县| 萨嘎县| 讷河市| 桃园市| 独山县| 左云县| 松桃| 荣昌县| 塘沽区| 颍上县| 潞西市| 晋州市| 安宁市| 环江| 曲阜市| 吉木萨尔县| 永寿县| 中宁县| 永善县| 金塔县| 商洛市| 彰化市| 宽城| 克东县| 灌云县| 延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