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漢周
古時候讀書的成本很高。西漢那會兒,人們用的還是竹簡,一卷上就沒幾個字,所謂的“學富五車”可能也只是讀過幾萬字,但普通人家顯然連這五車書也讀不起。
正是因為這樣,我們的主人公匡衡就去地主家?guī)腿俗龉?,不收傭金,只求能免費借書看。然而問題來了,他白天要干活,只有晚上能看書,可燈油實在太貴,他同樣點不起。
古人照明用的燈油,一般是動物油,叫“脂”或“膏”,最高級的就是秦始皇墓里的“以人魚膏為燭”了,普通達官貴人一般點個豬牛羊的油脂。不過貧苦人家連肉都吃不起,哪舍得拿肥肉去熬燈油呢?
窮小子匡衡到了晚上點不起燈,沒法刻苦用功了,鄰居家卻總是燈火通明。他靈機一動,干脆在鄰居家的墻壁上鑿了個洞,借著這洞里透出來的光努力讀書,后來果然成了一代大儒,官至宰相。
這真是一個催人淚下的勤學故事!
匡衡刻苦讀書,憑借著對《詩經(jīng)》的深刻理解,很快聲名遠播,成了公認的學問大家,甚至得到了當時的太子、后來的漢元帝的垂青。從郎中到博士,從光祿大夫到太子少傅,從御史大夫到丞相、樂安侯,匡衡一路高升,青云直上。
但在他位極人臣的多年里,政績竟然乏善可陳,沒有一件拿得出手,在史書上也幾乎沒有留下什么可圈可點的事跡——他幾乎將全部精力,都拿去告小狀和參與黨爭了。
西漢中期,朝廷獨尊儒術,推崇經(jīng)學??锖庖婚_始在朝堂上與人辯論時,總是說“六經(jīng)者,圣人所以統(tǒng)天地之心,著善惡之歸,明吉兇之分”。這些言論得到了漢元帝的支持,他慢慢地開始飄飄然了。到最后,“竊堯舜之詞,背孔孟之道”,所說所言一味地只是迎合皇帝,完全失去了本心。
此時的他不再是那個偷光看書的窮小子了,他成了世人眼中的大儒,日日讀圣賢書,也習慣性地以圣賢的標準來要求人,似乎有了某種道德潔癖。但匡衡偏偏是寬于待己、嚴以律人的,專愛抓別人的小辮子。
他和當時的大太監(jiān)石顯交好,溜須拍馬極盡諂媚。石顯作為一個權閹,自然是貪污腐敗、徇私枉法,什么事兒壞就干什么。
這天,石顯和匡衡看新打了勝仗、擊殺單于的英雄陳湯很不爽,決定聯(lián)手參他一本。
陳湯此時正和另一位大功臣甘延壽一起雄赳赳氣昂昂地往京城長安的方向走,還十分自豪地說出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樣的豪言壯語??墒撬麤]有想到,想象中的封賞還沒得呢,一道彈劾他的奏折就從天而降了。
匡衡彈劾陳湯:從前他就父喪不歸,硬要在前線打仗,是為不孝;假傳圣旨,貪功冒進,雖然打了勝仗但是太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是為不忠;攻破郅支城時,把城里的金銀財寶都給將士們分了,一個銅板都沒給國家留,是為不義。如此不忠不孝不義之徒,應該下大獄,怎么還能封賞呢?
就這樣,陳湯還沒到京城,司隸校尉的公文就發(fā)遍了全國,要地方官把這些得勝而回的士兵都抓起來。
陳湯當然不會束手就擒,他也給皇帝上了道奏折:“臣與吏士共誅郅支單于,幸得擒滅,萬里振旅,宜有使者迎勞道路。今司隸反逆,收系按驗,是為郅支報仇也!”
漢元帝一聽也有道理,就把人放了。
匡衡不干了,又上了道折子,說陳湯如此這般假傳圣旨,根本就不把陛下您放在眼里。漢元帝是個耳根子軟的,一聽這話又“倒戈”了,于是陳湯等人被軟禁起來。
按理說,假傳圣旨是不對,但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況且不論過程怎樣,陳湯和甘延壽大敗匈奴,功勞還是有的。
一時之間,這兩位到底是該獎還是該懲,引起了朝堂的物議沸騰,輿情洶洶不可遏制。
像陳湯這樣的武夫恐怕怎么也想不通,為什么他能從刀口舔血的沙場上活著回來,卻差點兒栽在陰刀陣陣的宮廷斗爭里。幸好另一位當世大儒劉向寫了一篇文采飛揚的奏疏呈給皇上,輿論開始一邊倒地支持陳湯,漢元帝才決定赦免二人的罪過,并論功行賞。
封賞一下來,匡衡和石顯又氣傻了:朝臣們要求以斬殺單于的功績來封賞甘、陳二人!
在西漢名將中,斬殺過一國首領的只有灌嬰和李廣利兩個人。灌嬰因追斬項羽封賞五千戶,李廣利因斬殺大宛王封賞八千戶,難道這次陳湯和甘延壽也能封得這么多?
匡衡回去一撥小算盤,發(fā)現(xiàn)自己即便封了侯,且官至丞相,食邑也只有不足六百五十戶,這么一比豈不是太寒磣了?
他這個丞相沒立過什么功,皇帝自然不可能加封??伤约簺]有的,別人最好也不要有,所以他眼珠一轉計上心頭,馬上進宮去告訴皇帝:陳湯殺的郅支單于不是真單于,是個假冒偽劣產(chǎn)品!
他一句話,讓兩個英雄的聲名毀于一旦。最后,漢元帝妥協(xié)讓步,封甘延壽為義成侯,陳湯為關內(nèi)侯,食邑各三百戶,再加賜黃金百斤。
匡衡心里美滋滋的,誰也不能比我食邑多!
匡衡的得意與風光都是因為他攀附了石顯這個大宦官,不過,石顯的好日子也不長了。隨著漢元帝去世,石顯失去了靠山,新君漢成帝并不喜歡他。
這個漢成帝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寵幸趙飛燕、趙合德姐妹倆,最后還死在美人床榻上的那位昏庸帝王。但那都是后話了,他剛登基的時候還沒有如此荒唐。
新皇繼位三把火,漢成帝選擇先燒了權閹石顯。丞相匡衡有著很強的政治敏銳度,迅速見風使舵,和御史大夫張?zhí)兑黄饏⒘耸@一本,把他們仨以前一起干過的壞事兒全推到石顯頭上。最終,石顯被貶為庶人,在被趕回老家的路上憂憤絕食而死,而匡衡和張?zhí)哆@兩個“污點證人”,踩著昔日同伴的尸體,繼續(xù)風光得意。
匡衡年少時非常窮,后來有了點錢和權,就越發(fā)貪婪了。他不但要變成富人,而且要富得流油。
身為丞相,封地和俸祿足夠他家里吃幾輩子的了,但他仍不滿足,竟利用職務之便,強取豪奪臨淮郡民田四萬畝,并指使手下貪盜公家財物。
俗話說,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漢成帝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十月,御史大夫張?zhí)兑蚺e任私人獲罪免官;兩個月后,匡衡私吞田地的事情也敗露了。
一代丞相、天下讀書人的楷模,最終被抄了家,革了職,貶為庶人,失去了曾擁有過的一切。沒過幾年,他就孤零零地死去了。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能做到這個的人,實在是不多。
(池塘柳摘自北方文藝出版社《拿得起放不下的中國史》一書,鄺 飚圖)